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朱允炆进行的削藩第一手,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必败无疑

从朱允炆进行的削藩第一手,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必败无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59 更新时间:2024/1/24 6:10:57

西汉、晋朝和明朝,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分封藩王的行动,同时殊途同归地进行了削藩行动,当然也是成功,不过经历了不少的曲折。汉朝削藩,爆发过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刘彻即位实行推恩令;嗯,不对,晋朝并没有熬到削藩那一刻,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强制性地消灭了各地藩王;明朝削藩,出现过靖难之役,接盘的燕王朱棣摇身一变大明皇帝朱棣,也进行了削藩行动。

相比较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削藩,相对柔和缓慢,从而使得藩王问题再没影响到中央皇帝。朱允炆削藩可以说是一大败笔,可以当作中国政治史和中国皇帝史上的反面教材来剖析讲述。

建文帝削藩之前,已经和黄子澄齐泰两位心腹通好气,不过在选择开刀对象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齐泰认为先削燕王朱棣的藩才好;黄子澄认为先剪除能作为燕王羽翼的其他各王才好,最后再对燕王动手。无论如何,最终目标都是燕王朱棣。建文帝选择了黄子澄的策略,先剪去枝叶,再砍倒主干。

很多人认为建文帝和黄子澄错了,齐泰是对的,而且有着结果作为证明。笔者个人认为,这两个策略都是合理性极高的,相对而言我更认同黄子澄的做法,即使失败了。可两项计策各有利弊,说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两年连废五位藩王——一死两囚禁两流放

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博弈,燕王朱棣不可能先手,因为这样他会处于众矢之的,陷入大劣势中;因而建文帝先手,下削藩第一手,因此他不仅在力量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在布局安排上也是“先下手为强”的优势。朱允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好亲信官职,同时辞退那些多余的官员(得罪大批下岗官员)。建文元年,朱允炆下诏行丧事三年,没有真正实行。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随便找了个由头,将燕王朱棣的胞弟、也就是建文帝的五叔周王朱橚论罪下狱,罪名很简单:图谋不轨。有什么具体不轨行为吗?史书没说,但应该不是什么大事,起兵造反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朝廷直接派人去将他逮捕下狱,并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

那时候的云南可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云南,明朝的云南还未开发,毒蛇猛兽、毒虫瘴气等到处都是,别说娱乐活动,生活医疗水平更是比不上中原。一位常年养尊处优的前藩王去那,不是送死吗?

四个月后的建文元年十二月,代王朱桂被人告发“贪婪暴虐残暴”,对,就这个罪名,强烈正义感在身的建文帝秉持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叔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直接将其贬为庶人,流放到蜀地看管起来。建文二年五月,岷王朱楩被按上“不法事”(即不遵守法律)罪名,朝廷将其逮捕贬为庶民,迁至福建漳州。

紧接着湘王朱柏又被人指控什么伪造宝钞、擅虐杀人、意图谋反等罪名,又被建文帝派遣军队去逮捕他。说是什么请他入京询问,真是如此用得到动用军队吗?用得着让军队伪装成商队去吗?用得着出其不意地包围吗?

朱柏是条汉子,不想被侄子和那些小官吏凌辱,穿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硬气地选择了与家人们一同自焚宫室而死。

这还没完,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又被建文帝派人被抓了贬为庶人。罪名是什么不重要,迁至哪里也不重要,因为都不是什么好地方。这些不只是人伦惨剧,还是人间惨剧。这些削藩行动,可谓是相当成功和顺利,建文帝一点情面都没讲。藩王们为何不反抗呢?

原因如下:实力不够;没想过造反;没有正当的理由。关于正当理由,待到朱棣才找到合适的。连续五位藩王的悲惨下场,让无数天下人没反应过,什么情况,侄子杀叔叔?他们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造反?没有吧。

这怎能不败?

两年不到的时间,皇帝五位叔叔落马,自焚的自焚,流放的流放,囚禁的囚禁。当时虽然不是汉朝时那么讲孝道,但建文帝这样做还是很违背礼法和人伦。作为这些藩王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都没干过这样类似的事,身为侄子的建文帝竟然毫无顾忌地出手。这一削藩先手,让天下人又惊惧又担忧。

建文帝这样暴虐残酷、不讲血缘和规矩地削藩,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不禁想:皇帝对自己叔叔都这么狠,何况对我们这些与他没什么关系的大臣子民。

人心、道理,皆不在建文帝,他必败无疑。你看从古到今,那些处罚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藩王的皇帝,哪位不是慎重又慎重的小心翼翼,哪位不是尽量动作小点、少弄几个。你再看看建文帝。我们来捋捋,建文帝做了这么多事,到底要怎样削藩?很简单:将他的藩王叔叔们全部夺权、流放和囚禁。

燕王朱棣不反抗就等死,建文帝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还剩十余位藩王未被建文帝收拾,他们智商在线的话就知道自己该帮燕王朱棣,明着不帮,暗地里帮啊;地方文武官员们呢,心也差不多是向着朱棣的,但采取实际行动也不可能,放放水还是可以的。

我们来讨论一下,若是燕王朱棣靖难未成功,建文帝的大明江山是不是真就稳固了呢?

参考文献:《明史》

更多文章

  • 他为岳飞彻底平反,北伐失败惨遭暗杀,被历史当成了千古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在南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声比岳飞差很多的抗金英雄。他是个很有争议的人,但他却为岳飞进一步平反,还取消秦桧爵位,并给了秦桧“谬丑”的谥号。为了收复失地,他积极组织北伐,却在北伐失败后被政敌残忍杀害。他就是宋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抗金英雄,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后代韩侂胄。韩侂胄的一生充满争议,但在

  • 为何明朝皇帝大多较胖,而清朝皇帝大多偏瘦?真相让人哭笑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皇帝清朝皇帝对比,明代皇帝为什么那么胖,清朝vs明朝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距今最近的两个王朝,与这两个王朝相关的,有着大量的史料流传下来,而关于皇帝也是有着很多的画像流传下来,在那一些画像中,明朝的皇帝大多较胖,而清朝的皇帝则是大多较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清朝皇帝吃得不好吗?事实真相让人哭笑不得。决定一个人身材的几大因素,基本上就是他的饮食习惯与运动

  • 为什么明朝没有出现外戚专权?明朝的皇后选拔有多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佳丽三千,多为小家碧玉,严防外戚皇帝的后宫制度自周朝开始已经出现了明确的记载,在《礼记.昏义》中记载:“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明朝时,皇帝的后宫除了皇后以下有皇贵妃,贵妃,九嫔,才人等等,其中按照地位高低来说,淑女是最末等的,只要被选入皇宫就是淑女。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

  • 他为救朱元璋身中九箭,朱元璋允诺:永不负卿,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身中九箭的人,历史上谁为朱元璋挡了九箭,为救朱元璋大臣身中九箭

    陈德,字至善,与朱元璋是老乡,安徽濠州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元至正十三年,投奔了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至正十四年,随军攻克了全椒、滁州等地,升任万户,由此可见他能力之强。之后,他又跟随朱元璋南渡长江,攻克太平;跟随胡大海攻克婺州;跟随常遇春攻克衢[qú]州;由帐前都先锋升任帐前大元帅。至正

  • 为平息农民起义, 崇祯按田亩加税, 看似公平实则保护了富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崇祯时期的田亩税收制度,崇祯为何不向富人收税,崇祯时期的赋税

    崇祯皇帝我们都知道,明末农民起义很多都是因为农民无法生活下去了才迫不得已地起义,而之后崇祯皇帝为了“剿贼”不断加饷,农民负担更加大,更多的人又加入了农民军,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其实,原本有大臣向崇祯皇帝建言了一种加饷的办法,可以避免激化这种矛盾,但是崇祯皇帝却没有采纳。李自成崇祯十年,兵部尚书

  • 为什么明朝大臣敢“怼”皇帝,而清朝大臣只能做“下跪奴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就不一样了,大臣可以和皇帝促膝聊天,上朝也不用跪着,看皇帝不爽了,还可以把皇帝“怼”一顿,下了朝再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今天我又怼皇帝老儿了,看着他的脸憋得像拉不出粑粑的样子,我就很开心”。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李善长可以坐在朱元璋对面,俩人像老哥俩一样聊天,聊得不愉快了,李善长还敢骂朱元璋

  • 人们常说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三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小冰河期有多可怕,明朝末期有多冷,明朝为什么没有小冰河时期

    当然了,这很有可能和温室效应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个不可逆的大趋势。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在短短十年间我们就已经感觉身处地方变暖那么多,那么远在几百年前的古代岂不是相当寒冷?这个猜测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是肯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暂且不论,光是中国的古代就比现代不仅是凉爽可言,甚至可以说是严寒。有专家

  • 为了对付一位普通民间女子,司马光等了17年,直到当上宰相才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司马光真实故事,司马光一生的经历,司马光背后的真正故事

    这件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就是,登州当时有一个叫做阿云的女子,她幼时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去世。阿云的叔叔在阿云在给母亲服丧的时候,强迫阿云嫁给了一个韦姓大龄光棍。这个韦姓光棍长相奇丑,阿云对这个男子并不满意。为了能够从这段被强迫的婚姻中挣脱出来,阿云在韦姓光棍睡觉的时候,用刀砍了他十几刀,这个韦姓光棍

  • 从治国理政角度来看,朱祁镇和朱祁钰对比,谁更适合皇帝的位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只有八岁,还好老爹给他留了很多贤臣辅佐,比如原来的三杨内阁悉数留了下来。那是的朱祁钰被哥哥朱祁镇封为郕王,但是并不让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俩儿的关系非常的好。朱祁镇是为传奇皇帝,在明朝两百多年时间里,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第一次当皇帝期间,他宠信

  • 为什么有些人说明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依据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君王守国门天子死社稷,明朝君王守社稷,明朝是怎么一步步灭亡的

    名句出处谣言之《皇明祖训》有心的同学在网上搜一搜这句话的出处就会发现,一部分人说这句话出自大明祖训。所谓的大明祖训就是指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首先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不像刘伯温一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他的儿子朱棣会篡位,还把国都迁到北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后代崇祯皇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