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帝国专制主义?秦朝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经历何种发展历程?

帝国专制主义?秦朝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经历何种发展历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31 更新时间:2023/12/4 22:58:37

首先帝国(Empire)属于外来词,中国只有王朝,从未使用过帝国。

尽管从狭义上来说,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符合“帝国”的标准,但后续就有点乱,因为派生了一个词汇“帝国主义”。

列宁老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可见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紧密相连的,由于明清两朝对商业不太重视,所以中国从未进入过资本主义社会。

而历史教科书上从来都只是写资本主义萌芽。

因此给中国冠上一个帝国的名号,虽然听起来很霸气,但是有点自己骂自己的意思。而且按照帝国主义的标准划分:

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所以按照以上划分把中国历代王朝称之为帝国是不合时宜的。秦朝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怎么实现的呢?

首先来解释专制主义。

它是和民主制度相对立的一种制度,一般都指一人或多人的独裁统治。

按照这一属性,商周时代实际上就已经显现了这种独裁统治的特征,尽管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无权对诸侯内部的事物进行干预。

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以及各诸侯之间需要向周天子履行的义务以及效忠都展现了专制主义的特征,譬如《礼记·王制》中就说“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这是周天子具备的超然地位,在制度上体现为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关系,但是由于分封制具有分权性,它和中央集权是对立的,所以这种专制主义一般在秦朝统一后表现的较为明显。

而它是从中央集权上表现出来的。

分封制的瓦解造成的“天子弱而诸侯强”局面让各诸侯看到了这一制度存在的巨大弊端。而秦朝在这一点上看得比较透彻。

商鞅变法中的几项重要内容就有建立军功爵禄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即官职世袭制度。在此之前,由于受到“亲亲尊尊”制度的影响,整个周朝的阶级性极为尖锐。

在“亲亲尊尊”制度下,每个人都被局限在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中,不能做出超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举动,譬如《礼记·王制》中规定说: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在这些伦理礼制下把每个人的行为都限制得死死的,其中就包括官职的世袭,譬如孟尝君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就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和食邑,“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而商鞅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废除了世袭制度,当时立下规定说“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因为在当时面临的一个情况就是公卿士大夫阶层的崛起,这些公卿把持了诸侯国内部的朝政,使得国君沦为傀儡,譬如像齐国、晋国都因为公卿士大夫势力过大直接亡国。

除了废除世袭制,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设立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史记》)”

应该说,在中央集权这一点上秦国在各个诸侯国之间都走在了前列,当然这在当时也是变法的一个主流。

譬如吴起变法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削减贵族力量,也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说苑·指武》)”

而这些变法思想都受到了李悝变法的重大影响,尽管其根本主旨在于使国家强大,但实际上其体体现的正是分封制瓦解以后,各国面临分封制暴露出来的巨大弊端都在寻求另一种制度的出路。

这是当时所有变法的一个时代背景,因为正是由于分封制的瓦解最终才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弱,进而使得各诸侯强势崛起。

富有远见的变法家们洞见到了这一点,另外中央集权的诞生还必须要考虑到大一统思想的出现,倘若没有大一统思想的出现,秦始皇想要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想来还是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就有声音建议秦始皇分封诸王,镇守天下,“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

可见在经历几百年的分裂后,分封制依然深得人心。

而大一统思想的出现,也正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并立,王室衰微,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天下深陷于战争泥潭。

不管是民众还是思想家们都渴望和致力于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出现,东周晚期的社会局势看似复杂,但实际上只要意识到不管是诸侯崛起还是内部变法。

归根溯源,都是分封制的瓦解导致的社会解体,其正如多米诺骨牌最终引发了诸侯争雄,实际上其本质是社会的重组。

因此随着秦国统一天下后,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新国家,是继续沿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尽管史书上仅仅只是花费了寥寥几笔来形容,但相信在彼时的秦王宫中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当时的情形是: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群臣皆以为便”,说明大多数大臣都赞同继续沿用分封制。

但师承儒家的李斯站出来反对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尽管这一提议得到了秦始皇的赞同,对此他赞许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但相信当时李斯的建议还是遭到了不少的反对,引发了不小的争论,而李斯则上演了舌战群臣的戏码。

而秦始皇能够采取李斯的建议其实并不意外,在眼见诸侯割据,王室衰微的景象,相信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并不愿意自己的帝国重复周朝的老路。

因此,郡县制的诞生颇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意味。

当时秦始皇发表了一番颇为豪迈的言论,而这番言论恰恰就体现出了通过郡县制集权以后的专制主义统治: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这句话完美的体现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今皇帝并一海内”指的是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这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它体现的正是君权时代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独裁统治。

但尽管理论上是这么说,但在皇帝之下还有一个丞相可以掣肘皇帝的权力,因此历朝历代无不试图削弱相权对君权的钳制,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中国皇帝们才真正实现了独裁统治。

“以为郡县”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郡县制度不同于分封制的贵族统治,郡县制度是官僚统治,“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而皇帝拥有任免官员的权力,官僚制的出现让权力真正实现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关系,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决策者,皇帝以下都是执行者。

皇帝的政令通过官僚层层传达,从咸阳宫里传达到全国的大大小小的郡县里执行,这就是中央集权。

自此,当中国已经摆脱封建制度时,西方国家却正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进入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中国还是走在了前列。

尽管希腊早已创造出发达的共和制度,但显然欧洲历史却开起了倒车。

总的来说,中央集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分封制的瓦解导致的诸侯崛起,使得分封制被抛弃,从而形成的另一种制度。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百家争鸣时代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

持续的动荡和分裂必然让人们渴望稳定和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出现,而当这样的国家,秦国出现时,至少就秦始皇来说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帝国重蹈周朝的老路。

所以当李斯提议分封制时,他自然就同意了。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了解深度历史知识~

更多文章

  • 曹操明明有病,他却杀了神医华佗,原来真相竟然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佗如果给曹操治病曹操能死吗,正史上曹操到底杀没杀华佗,曹操是被谁杀的

    我们都知道伴随了曹操一生的病,就是痛风病。他这个病会反复的复发,一旦病痛复发,就会痛得死去活来。不过还好,他的身边有一个神医,这个神医就是鼎鼎大名的华佗。因为华佗的存在,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病痛对曹操的折磨。但是,曹操对于这一现状并不满意。他觉得以神医华佗的医术,彻底的把他给治愈好应该不成问题的。

  • 荀彧到底是怎么想的?既然是曹操的幕僚,为何又要反对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荀彧是怎么跟上曹操的,曹操荀彧对话完整版,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如何

    你说这个荀彧究竟是怎么想的?笔者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荀彧的想法。从史料记载来看,荀彧是汉室的忠臣,但他并非愚忠之人,他扶保汉献帝政治目的是恢复汉朝开国之初的政治形态,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荀彧一生的奋斗,既是为汉室,也是在为士族争取利益。董卓乱政时,荀彧当时没有以身殉职,没有管汉献帝的死活,而

  • 袁绍为何不顾朝中袁氏的安危,也要反抗董卓?体现他何种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何进掌权时,袁绍希望谋求在朝廷中的更大权力,但以失败告终十常侍之乱中,袁绍极力怂恿何进诛杀宦官,以图大事,这时候的袁绍野心很大。他看清皇帝的怯弱无能,也看清了宦官们狐假虎威的专权,同时也认识到何进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时候的何进手中握有兵权。所以袁绍在反复掂量三方的权力以后,决

  • 张飞醉酒丢徐州,刘备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被后世男人们奉为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二次失徐州张飞去哪了,新三国张飞丢了徐州刘备哭了,张飞醉酒失徐州告诉了我们什么

    话说,对三国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应该对刘备这个角色已经很熟悉了,至于这个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很有争议,褒贬不一,尤其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原著作者“尊刘贬曹”,更是将刘备的“仁义”刻画的淋漓尽致。刘备出身“贵族”,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家族落魄,不得不以织席贩履为生计。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前半生可谓颠沛流

  • 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为什么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称帝在关羽死前还是死后,刘备是靠什么当上蜀国皇帝的,历史上刘备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刘备称帝的时间为章武元年(221年),而关羽则在前一年就已经在荆州被杀,那个时候刘备根本就还没有称帝。也同样是在这一年,曹丕取代汉献帝正式建立魏国,刘备见汉献帝已经被取代,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次年就跟着在成都称帝了。有的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刘备不把汉献帝接到成都来呢?其实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首先汉

  •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说说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三国马谡兵败街亭,马谡是如何自毁前程的

    其实只要稍稍了解一下韩信和项羽的策略背景,就能看出马谡的失败之处了。破釜沉舟的项羽项羽为什么要选择破釜沉舟呢?因为当时情况已经非常的紧急和危险,巨鹿被40万秦军围的是水泄不通,而且秦军粮食充足,而巨鹿城内粮食储备很少,被困死是迟早的事情。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尽、兵

  • 他是曹操谋士,打赢官渡之战的决定性人物,却为何被曹操怒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为什么会赢得官渡之战,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原因,官渡之战誓死不投降的曹操的谋士

    其实曹操并不是不杀人,而是杀的很谨慎,初平三年(192年)的时候,曹操入主兖州,在平定黄巾叛乱后成为了兖州刺史。当时在兖州有一个名士叫边让,他非常看不起曹操,经常出来挖苦讽刺他,那时候的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大,也是年轻气盛,就把边让给抓来杀了。结果这一杀把自己的名声给彻底杀臭了,搞得天下人都以为曹操心胸

  • 刘邦之孙刘章,为何在汉文帝即位三年内突然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之孙刘章,刘邦之孙刘章有哪些儿子,刘章妻子

    剧中主人公代王刘恒对他这位侄子也不错,他拟定盟约,只要刘章退兵回到齐国,他愿意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拱手相让,并允许齐国可以自行设定法律、钱币,每年不用向中央政府进贡,齐国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国家,刘章可以安心回到自己的封地。可见代王刘恒待他的侄儿刘章确实不薄,但是正史上汉文帝刘恒可没有这么慷慨,他继位以后

  • 三国历史为什么如此出名?了解以下三点,你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历史大事一览表,一分钟看懂的三国历史,三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

    现实的客观需求当然,《三国演义》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它集合了从魏晋到宋元以来所有民间和史学界对“三国”的不同看法和传说,倘若《三国演义》是一片海,那么它的形成是由于许许多多的大江小河一起汇聚而成的。在魏晋时期,三国中的“蜀国”的地位一直并不高,是被当成贼寇政权来看待的,陈寿尽管有心想要把蜀国纳为正统,

  • 刘琦去世以后,他的六万人马去哪了?刘备借他的名义下了一盘大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琦帮助刘备,刘琦死后刘备为什么没有归还荆州,刘琦死后刘备怎么处理的

    刘琦并没有六万兵马失去荆州刺史这个官位的刘琦真的还有六万大军吗?答案肯定是没有,但假如说他继承了父亲刘表的官位,那么他的军队就远远不止六万了。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即刘表去世后以后,刘琦正担任江夏太守,这个职位之前是由黄祖承担,就是杀死三国第一喷子祢衡的那位。当时为了抵抗曹操,诸葛亮出使东吴寻求孙权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