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曹操并不是不杀人,而是杀的很谨慎,初平三年(192年)的时候,曹操入主兖州,在平定黄巾叛乱后成为了兖州刺史。当时在兖州有一个名士叫边让,他非常看不起曹操,经常出来挖苦讽刺他,那时候的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大,也是年轻气盛,就把边让给抓来杀了。
结果这一杀把自己的名声给彻底杀臭了,搞得天下人都以为曹操心胸狭隘,不能容忍天下的名士。所以那一段时间把曹操搞的头挺大的,官渡之战爆发之前,袁绍的谋士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是声讨曹操的檄文。
当时就在这篇檄文里拿曹操杀边让这件事制造舆论效果,说他:
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
得到教训以后的曹操所以杀人就杀得很谨慎了,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所以你看后来三国第一喷子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更是直接站在曹操的府邸门口大骂曹操,但是曹操都忍住脾气没有杀祢衡。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杀祢衡很容易,但是祢衡这个人在迂腐的名士中间多少有点名气,杀了他只是图一时之快,但是却会给自己的名声带来很坏的影响,最后就把祢衡踢皮球一样踢给了刘表,到了刘表那里祢衡也是处处讽刺刘表,后者也不敢杀他,又把他踢给黄祖。
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后汉书》
那为什么一向很谨慎的曹操最后忍无可忍要杀了许攸呢?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许攸这个人太自以为是,太放纵自己了,让曹操非常尴尬,而且面子上非常挂不住,都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了再说。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因为袁绍听不见他的劝告,当时许攸家里人又犯了事,袁绍还打算把他一家子都抓起来,所以许攸这才投奔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因为许攸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最终成为决定官渡之战的关键性决策。
建安九年(204年)的时候,曹操攻打邺城,许攸献计又立下了功劳。慢慢的许攸这个人就变得有点飘飘然,拎不清自己的身份,开始轻视曹操,关键心里轻视就算了,许攸还把这些话说出来。每次在宴会上许攸都会毫不避讳地直呼曹操的小名“阿满”,而且还很骄傲的说:“如果没有我,你是不会有今天的。”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都会大度的包容过去,但是时间长了发现许攸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在众人面前我行我素,慢慢的让曹操脸上有点挂不住,心里十分不舒服。后来更加放纵自己的许攸在打下邺城后,经过邺城大门的时候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没有我,这家人(指曹操)是无法进这个门的。”
结果这番话被人告发到曹操那里,曹操听了很生气,合着都成了你一个人的功劳,我们这一群人都是酒囊饭袋,所以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就把许攸抓来给杀了。
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魏略》
其实简单来说许攸就是犯了人际交往中非常严重的错误,而且曹操又是他的领导,你还经常跟领导抢功劳,关键还让领导的面子上经常挂不住,想必换做任何人都不喜欢许攸这种人吧,说起来这才是情商低的表现啊。
虽然说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曹操就很注意自己的名声,不再随便杀人了,毕竟乱杀人会对他的名声不好,让那些谋士不敢来投奔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杀人,该杀的情况下还是会杀,譬如让他感受到威胁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是没有把这种聪明用到点子上,总是拆领导的台,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总结,祸从口出是千古真理啊,少说话还是有好处的。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