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曹操谋士,打赢官渡之战的决定性人物,却为何被曹操怒杀?

他是曹操谋士,打赢官渡之战的决定性人物,却为何被曹操怒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55 更新时间:2023/12/16 20:40:13

其实曹操并不是不杀人,而是杀的很谨慎,初平三年(192年)的时候,曹操入主兖州,在平定黄巾叛乱后成为了兖州刺史。当时在兖州有一个名士叫边让,他非常看不起曹操,经常出来挖苦讽刺他,那时候的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大,也是年轻气盛,就把边让给抓来杀了。

结果这一杀把自己的名声给彻底杀臭了,搞得天下人都以为曹操心胸狭隘,不能容忍天下的名士。所以那一段时间把曹操搞的头挺大的,官渡之战爆发之前,袁绍的谋士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是声讨曹操的檄文。

当时就在这篇檄文里拿曹操杀边让这件事制造舆论效果,说他:

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

得到教训以后的曹操所以杀人就杀得很谨慎了,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所以你看后来三国第一喷子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更是直接站在曹操的府邸门口大骂曹操,但是曹操都忍住脾气没有杀祢衡。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杀祢衡很容易,但是祢衡这个人在迂腐的名士中间多少有点名气,杀了他只是图一时之快,但是却会给自己的名声带来很坏的影响,最后就把祢衡踢皮球一样踢给了刘表,到了刘表那里祢衡也是处处讽刺刘表,后者也不敢杀他,又把他踢给黄祖

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后汉书》

那为什么一向很谨慎的曹操最后忍无可忍要杀了许攸呢?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许攸这个人太自以为是,太放纵自己了,让曹操非常尴尬,而且面子上非常挂不住,都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了再说。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因为袁绍听不见他的劝告,当时许攸家里人又犯了事,袁绍还打算把他一家子都抓起来,所以许攸这才投奔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因为许攸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最终成为决定官渡之战的关键性决策。

建安九年(204年)的时候,曹操攻打邺城,许攸献计又立下了功劳。慢慢的许攸这个人就变得有点飘飘然,拎不清自己的身份,开始轻视曹操,关键心里轻视就算了,许攸还把这些话说出来。每次在宴会上许攸都会毫不避讳地直呼曹操的小名“阿满”,而且还很骄傲的说:“如果没有我,你是不会有今天的。”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都会大度的包容过去,但是时间长了发现许攸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在众人面前我行我素,慢慢的让曹操脸上有点挂不住,心里十分不舒服。后来更加放纵自己的许攸在打下邺城后,经过邺城大门的时候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没有我,这家人(指曹操)是无法进这个门的。”

结果这番话被人告发到曹操那里,曹操听了很生气,合着都成了你一个人的功劳,我们这一群人都是酒囊饭袋,所以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就把许攸抓来给杀了。

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魏略》

其实简单来说许攸就是犯了人际交往中非常严重的错误,而且曹操又是他的领导,你还经常跟领导抢功劳,关键还让领导的面子上经常挂不住,想必换做任何人都不喜欢许攸这种人吧,说起来这才是情商低的表现啊。

虽然说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曹操就很注意自己的名声,不再随便杀人了,毕竟乱杀人会对他的名声不好,让那些谋士不敢来投奔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杀人,该杀的情况下还是会杀,譬如让他感受到威胁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是没有把这种聪明用到点子上,总是拆领导的台,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总结,祸从口出是千古真理啊,少说话还是有好处的。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刘邦之孙刘章,为何在汉文帝即位三年内突然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之孙刘章,刘邦之孙刘章有哪些儿子,刘章妻子

    剧中主人公代王刘恒对他这位侄子也不错,他拟定盟约,只要刘章退兵回到齐国,他愿意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拱手相让,并允许齐国可以自行设定法律、钱币,每年不用向中央政府进贡,齐国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国家,刘章可以安心回到自己的封地。可见代王刘恒待他的侄儿刘章确实不薄,但是正史上汉文帝刘恒可没有这么慷慨,他继位以后

  • 三国历史为什么如此出名?了解以下三点,你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历史大事一览表,一分钟看懂的三国历史,三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

    现实的客观需求当然,《三国演义》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它集合了从魏晋到宋元以来所有民间和史学界对“三国”的不同看法和传说,倘若《三国演义》是一片海,那么它的形成是由于许许多多的大江小河一起汇聚而成的。在魏晋时期,三国中的“蜀国”的地位一直并不高,是被当成贼寇政权来看待的,陈寿尽管有心想要把蜀国纳为正统,

  • 刘琦去世以后,他的六万人马去哪了?刘备借他的名义下了一盘大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琦帮助刘备,刘琦死后刘备为什么没有归还荆州,刘琦死后刘备怎么处理的

    刘琦并没有六万兵马失去荆州刺史这个官位的刘琦真的还有六万大军吗?答案肯定是没有,但假如说他继承了父亲刘表的官位,那么他的军队就远远不止六万了。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即刘表去世后以后,刘琦正担任江夏太守,这个职位之前是由黄祖承担,就是杀死三国第一喷子祢衡的那位。当时为了抵抗曹操,诸葛亮出使东吴寻求孙权的支

  • 真的是“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就不如诸葛亮?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瑜和诸葛亮差几岁,诸葛亮和周瑜一起有多强,真正的周瑜和诸葛亮谁厉害

    我们先不说两人的性格,单从外表形象来看,诸葛亮和周瑜的角色就颠倒了,周瑜出生于公元175年,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周瑜是33岁,诸葛亮是27岁。难道20多岁的诸葛亮要比30多岁的周瑜面相老吗?我们总不能说诸葛亮少年老成,整天操劳国家大事,以至于皱纹横生吧?误会最深的是,民间流

  • 能守住荆州的三位能人,弃刘备投曹操,是不是被关羽张飞挤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为什么要跟曹操争夺荆州,关羽刘备张飞和曹操谁死得早,曹操关羽张飞

    刘备跨有荆益并占据汉中之后,在人员调度上捉襟见肘,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魏延成了汉中方面军司令,荆州战区只有关羽一人支撑,新的大本营益州,也就是张飞赵云二人可信——黄忠和马超都是降将,而且身体也不太好:黄忠病逝于建安二十五年,马超病逝于章武二年,这两人都不可能参加伐吴之战。在东汉末年,

  • 如果刘备将从成都迁都到荆州并支持关羽北伐中原,能灭魏吞吴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羽不死刘备能统一天下吗,假如关羽守住了荆州,刘备统一天下关羽地位

    历史背景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背景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是发生在刘备占据西川后自立汉中王这个时期,因为关羽正是听到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战胜曹魏后才想再立新功发动襄樊之战的。发动襄樊之战前时期是刘备军力到达巅峰的时期,北夺汉中、南抚僚越、东望孙吴,颇有一副志吞天下之势。此前刘备在占据荆州的基础上巧计进入西川,占据西

  • 诸葛亮死前遗言,为什么要4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棺材要往南抬,诸葛亮死前为什么留下遗言,诸葛亮病死后安葬的过程

    当然了诸葛亮死前遗憾,让四个人抬着他的棺材向南走,直到绳断才下葬,也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何说他的死前遗憾是透着无穷的智慧呢?先说为何要向南走?诸葛亮是在蜀国,对于他来说,只有把自己埋葬在南边是最安全的了。毕竟北方都是曹魏的地盘,曹魏是诸葛亮的敌人,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葬在敌国的。既然北

  • 汉惠帝驾崩时24岁,已有6个儿子,看他生前做的事,也算是高寿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惠帝死后他的6个儿子哪去了,汉惠帝哪一年死的,汉惠帝的6个儿子惨死后没人报仇吗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儿子,是汉文帝刘恒的哥哥。他在刘邦和刘恒之间当了皇帝,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他。是刘邦和刘恒太过于耀眼,盖住了他的锋芒,导致他的存在感很低的吗?也许是吧!事实上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他的母亲是吕后。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刘邦驾崩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刘盈。刘盈当了皇帝,按理说他就是天下的主宰,天下

  •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邦为什么要去商山,商山四皓对刘邦的影响,刘邦为什么请四皓做官

    有的人,三言两语的好话就能被请到;有的人,花费一些钱财就能被请过来;有的人,凭借高高在上的权势就可以被请到;还有一种人,即便是地位再高的人、花费再多的钱也很难被请到。这种人,需要的是马斯洛需求之最高层次——面子。汉高祖刘邦聘请商山四皓出山,就是因为没有给足他们面子,因此,商山四皓也不管来者何人,一样

  • 秦灭楚统一天下,楚人项羽灭秦,结果最后项羽还是被五个秦人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是项羽灭了秦国吗,项羽为何能灭了秦国,项羽灭秦国后历史走向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还真是应验轮回和报应,比如说秦朝在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打楚国打的是最惨烈的。楚国本身真是一个大国,所以秦国实际上用了很多欺骗的战略,甚至有很多下三滥的做法。比如说本来是请人楚国国王过来开会,结果把人扣了。扣成人质,还要求人家拿很多金银财宝,拿很多土地来换。后来是连哄带骗加军事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