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19 更新时间:2023/12/4 14:44:19

其实只要稍稍了解一下韩信项羽的策略背景,就能看出马谡的失败之处了。

破釜沉舟的项羽项羽为什么要选择破釜沉舟呢?

因为当时情况已经非常的紧急和危险,巨鹿被40万秦军围的是水泄不通,而且秦军粮食充足,而巨鹿城内粮食储备很少,被困死是迟早的事情。

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资治通鉴》

而其它的诸侯联军看到秦军这样一种阵仗,都驻扎在巨鹿城远处不敢轻举妄动。项羽击杀宋义之后,带来了多少兵呢?其实不过区区两万人,还不够秦军塞牙缝,要是按照常打法和秦军正面对抗,项羽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所以他这时候采取了一个什么战术呢?就是“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了解二战历史的同学都知道日军在战场有一种臭名昭著的战术叫做“万岁冲锋”,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杀式战斗方式,但是在热武器时代,自杀式战斗方式虽然确实能够提高军队整体的士气和战斗力,但在绝对强大的热武器下,自杀式战斗方式就真的成为了自杀。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不一样,冷兵器时代士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羽的“破釜沉舟”无疑就是一种自杀式战斗方式,让大家带上三天的军粮,如果不饿死,就是被敌人杀死。所以这个时候其实项羽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去送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不赔。

所以一下子就把军队的士气提高了,既然死都不怕了,那么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显然就会成倍飙升,因为大家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兵败如山倒。一般情况下,前面的军队一旦被击败,就会让后面的军队产生畏战情绪,所以都不敢再继续战斗,只想逃命。

但破釜沉舟就是抱着一种必死的心态去面对敌人,这样一种情况下,项羽才创造了一个奇迹。那真的是一个士兵的战斗力当三个士兵,一支两万人不怕死的军队,其战斗力恐怕相当于数十万吧,其实主要是在气势上就胜利了。

背水一战的韩信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相似之处,但又是不同的。项羽采取的这个战术是真的把生死抛之于脑后,真的就是不要命了。但韩信不同,韩信还是要命的,他只不过是故意把自己的军队置于死地,一切都在他精心的安排之中。

当时韩信和张耳一起去攻打赵国,广安君建议成安君陈馀偷袭韩信的后勤,以便让他们因粮草不济而退兵。但是成安君陈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便跑到井陉口的一处高地上占据险要位置安营扎寨,以阻击韩信。

韩信这时候先提前派出两千人的骑兵,命令他们说: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等赵军倾巢而出,大营空虚的时候,这两千人就袭击赵军大营,把汉军旗帜都插上,让赵军以后汉军已经把大营给占领了。

此外,他命令另外一万人的部队把大营驻扎在河道边,断绝了士兵撤退的道路。如此一来,汉军不是被敌人杀死,就是被水淹死,士兵们为了求生,肯定都会拼命的战斗。因此第二天韩信带着先头部队先去攻打赵军大营,成安君不懂兵法,倾巢而出去攻打韩信。

韩信假装战败,把武器、旗帜、武器一边丢一边撤退,而成安君的军队一面捡战利品,一面追击韩信。一直退到水边大营,双方在此激战,由于士兵都知道没有了退路,所以都奋力抗击,赵军一时半会无法打败汉军。

而这时候另外的两千人骑兵见赵军空巢而出,于是袭击了赵军大营,把汉军旗帜都插在门楼。久战无果的赵军撤退回去以后见大营上插满了汉军旗帜,以为赵营已经被占领,赵王被活捉,于是纷纷溃逃,在两边的夹击之下,赵军大败。

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资治通鉴》

事后面对将领们的不解,韩信解释说: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资治通鉴》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意思: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是一种兵法,为什么要用这个兵法呢?因为他这次带领的不是正轨军队,而是一支杂牌军(驱市人而战之)。正因为他们不像正规军人那样训练有素,所以故意把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为了生存而猛烈战斗,如果把他们送到可以撤退的地方,就会溃败逃跑。其实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胆怯心理,大家一看可以撤退保命,事态不对就立马跑了。可如果断绝他们的后路,他们自然就会奋力抵抗。

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中说的: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自陷死地的马谡其实任何战术都是死的,关键得看人怎么去运用它。像项羽就是真的抱着必死之心去和敌人战斗,但项羽那也是一招险棋,毕竟面对数量是自己二十倍的敌人,没有谁敢打包票说他真的可以打赢,而且后面也是诸侯联军加入战场,秦军这才溃败。

其实如果项羽没有打赢,也是在意料之中,所以说项羽的成功其实也有几分运气在其中,这种策略并不是“万金油”,每次都能用,得有适合它的条件,否则绝处逢生真的就成了绝处了。

数倍强大于已的敌人自己没有了退路,唯有以死抗争这样一来,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提升,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韩信是故意断绝士兵们的退路,以激发他们的求存意志和战斗力,但是他也不敢保证士兵们真的能够抵挡住啊,所以他还有后手,就是那两千骑兵,即便失败了,也能制造假象让赵军认为大营已经被战。

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的是永远不过时,正因为韩信知道这支军队不像那样兵油子,情况不对就立马撤退,面对这样一群杂牌军,只有把他们置于死地,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士气,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些人因为过度害怕,宁愿跳进水里以求生存的概率。

但是从大概率来看,人在绝境之下都会本能的抵抗挣扎,因此这需要对人性和心理有充分的把控能力。诸葛亮命令马谡驻扎在街亭山下的城池里据城而守,但是马谡没有采取诸葛亮的策略,而是舍水上山,把军队驻扎在街亭的南山上。

结果张郃一来,一看马谡自己乖乖把自己置于死地,就将计就计把南山的水道给堵上,这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一缺水那浑身真的叫有气无力,这种状态还怎么打仗,就算士兵们竭力冲锋,但战斗力恐怕非但没有飙升,反而已经降了几个档次了。

而马谡又没有什么其它的策略部署,那真的就是龙困浅滩了,再怎么挣扎都是徒劳的。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置于死地而后生”这种策略本身就是一招险棋,用的好可以收获出乎意料的效果,用的不好就真的把自己置于死地了。

这是因为:

策划人首先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那风险就随之增加,风险的存在意味着不一定能够收获想象中的效果,所以有豪赌的成分,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其实就是在拿两万人的生命不当命,40万秦军能够被击败,实际上并不是项羽的强大,而是秦军本身在拥有绝对实力之下的严重失误。二就是要对风险有所预判,这就像炒股一样,今天可能有一只股票涨势很不错,你身上只有10万元了,你一股脑的投进去,卖出去可能有100万的收益,但你并不能够保证明天它还继续涨,可能明天就停牌了。这就是寻求绝处逢生的风险。像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是因为人家对自己的部队以及敌人的战斗方法有了足够的了解,所以韩信才敢用这一招,“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可见任何策略方面都需要有适宜的条件才能发挥效果。

而马谡光想着把军队“置于死地而后生”,却没有想到真的陷入死地以后怎么办?而且在王平百般劝谏下,马谡还是不听,这就犯了独断专行、盲目自大的作风了。

此外当时马谡也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这一策略,因为他是防守方,只要守好城池就可以了,因此又何来死地一说呢?只需要以逸待劳把敌人挡住就可以了,但他偏偏不走寻常路,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犯了教条主义,只会死板的运用理论,但是没有客观的分析现实条件。

因此导致大败,被世人所讥笑。就像明朝的那群东林党人只会大喊“正义”,但其实对现实什么都不了解,结果一番瞎折腾把大明朝给折腾没了。

亲,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鼓励喲~

更多文章

  • 他是曹操谋士,打赢官渡之战的决定性人物,却为何被曹操怒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为什么会赢得官渡之战,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原因,官渡之战誓死不投降的曹操的谋士

    其实曹操并不是不杀人,而是杀的很谨慎,初平三年(192年)的时候,曹操入主兖州,在平定黄巾叛乱后成为了兖州刺史。当时在兖州有一个名士叫边让,他非常看不起曹操,经常出来挖苦讽刺他,那时候的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大,也是年轻气盛,就把边让给抓来杀了。结果这一杀把自己的名声给彻底杀臭了,搞得天下人都以为曹操心胸

  • 刘邦之孙刘章,为何在汉文帝即位三年内突然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之孙刘章,刘邦之孙刘章有哪些儿子,刘章妻子

    剧中主人公代王刘恒对他这位侄子也不错,他拟定盟约,只要刘章退兵回到齐国,他愿意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拱手相让,并允许齐国可以自行设定法律、钱币,每年不用向中央政府进贡,齐国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国家,刘章可以安心回到自己的封地。可见代王刘恒待他的侄儿刘章确实不薄,但是正史上汉文帝刘恒可没有这么慷慨,他继位以后

  • 三国历史为什么如此出名?了解以下三点,你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历史大事一览表,一分钟看懂的三国历史,三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

    现实的客观需求当然,《三国演义》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它集合了从魏晋到宋元以来所有民间和史学界对“三国”的不同看法和传说,倘若《三国演义》是一片海,那么它的形成是由于许许多多的大江小河一起汇聚而成的。在魏晋时期,三国中的“蜀国”的地位一直并不高,是被当成贼寇政权来看待的,陈寿尽管有心想要把蜀国纳为正统,

  • 刘琦去世以后,他的六万人马去哪了?刘备借他的名义下了一盘大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琦帮助刘备,刘琦死后刘备为什么没有归还荆州,刘琦死后刘备怎么处理的

    刘琦并没有六万兵马失去荆州刺史这个官位的刘琦真的还有六万大军吗?答案肯定是没有,但假如说他继承了父亲刘表的官位,那么他的军队就远远不止六万了。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即刘表去世后以后,刘琦正担任江夏太守,这个职位之前是由黄祖承担,就是杀死三国第一喷子祢衡的那位。当时为了抵抗曹操,诸葛亮出使东吴寻求孙权的支

  • 真的是“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就不如诸葛亮?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瑜和诸葛亮差几岁,诸葛亮和周瑜一起有多强,真正的周瑜和诸葛亮谁厉害

    我们先不说两人的性格,单从外表形象来看,诸葛亮和周瑜的角色就颠倒了,周瑜出生于公元175年,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周瑜是33岁,诸葛亮是27岁。难道20多岁的诸葛亮要比30多岁的周瑜面相老吗?我们总不能说诸葛亮少年老成,整天操劳国家大事,以至于皱纹横生吧?误会最深的是,民间流

  • 能守住荆州的三位能人,弃刘备投曹操,是不是被关羽张飞挤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为什么要跟曹操争夺荆州,关羽刘备张飞和曹操谁死得早,曹操关羽张飞

    刘备跨有荆益并占据汉中之后,在人员调度上捉襟见肘,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魏延成了汉中方面军司令,荆州战区只有关羽一人支撑,新的大本营益州,也就是张飞赵云二人可信——黄忠和马超都是降将,而且身体也不太好:黄忠病逝于建安二十五年,马超病逝于章武二年,这两人都不可能参加伐吴之战。在东汉末年,

  • 如果刘备将从成都迁都到荆州并支持关羽北伐中原,能灭魏吞吴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羽不死刘备能统一天下吗,假如关羽守住了荆州,刘备统一天下关羽地位

    历史背景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背景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是发生在刘备占据西川后自立汉中王这个时期,因为关羽正是听到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战胜曹魏后才想再立新功发动襄樊之战的。发动襄樊之战前时期是刘备军力到达巅峰的时期,北夺汉中、南抚僚越、东望孙吴,颇有一副志吞天下之势。此前刘备在占据荆州的基础上巧计进入西川,占据西

  • 诸葛亮死前遗言,为什么要4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棺材要往南抬,诸葛亮死前为什么留下遗言,诸葛亮病死后安葬的过程

    当然了诸葛亮死前遗憾,让四个人抬着他的棺材向南走,直到绳断才下葬,也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何说他的死前遗憾是透着无穷的智慧呢?先说为何要向南走?诸葛亮是在蜀国,对于他来说,只有把自己埋葬在南边是最安全的了。毕竟北方都是曹魏的地盘,曹魏是诸葛亮的敌人,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葬在敌国的。既然北

  • 汉惠帝驾崩时24岁,已有6个儿子,看他生前做的事,也算是高寿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惠帝死后他的6个儿子哪去了,汉惠帝哪一年死的,汉惠帝的6个儿子惨死后没人报仇吗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儿子,是汉文帝刘恒的哥哥。他在刘邦和刘恒之间当了皇帝,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他。是刘邦和刘恒太过于耀眼,盖住了他的锋芒,导致他的存在感很低的吗?也许是吧!事实上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他的母亲是吕后。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刘邦驾崩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刘盈。刘盈当了皇帝,按理说他就是天下的主宰,天下

  •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邦为什么要去商山,商山四皓对刘邦的影响,刘邦为什么请四皓做官

    有的人,三言两语的好话就能被请到;有的人,花费一些钱财就能被请过来;有的人,凭借高高在上的权势就可以被请到;还有一种人,即便是地位再高的人、花费再多的钱也很难被请到。这种人,需要的是马斯洛需求之最高层次——面子。汉高祖刘邦聘请商山四皓出山,就是因为没有给足他们面子,因此,商山四皓也不管来者何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