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末时期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没了固定的居住地就没有粮食的生产。还有一些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当时人口遭到大幅度减少。据历史学专家的研究表示,1600年明朝人口约2亿人口,由于明末战乱四起,人口数量降到了约1.2亿。而到了清朝,经过“千古一帝”康熙的努力,不仅平定了战乱还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人口爆发式的增多,离不开一系列相关发展的措施,大致有两个:
废除人口税:
当时康熙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意思为新出生的人将不在收税。在之前,国库很大部分是靠收人头税的,不管你是穷是富,有地没地都一样要给钱,于是造成了穷人不敢生的情况。而康熙的政策让百姓们不再考虑税收的问题,开始大量生子。
后来雍正时期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就是按土地收税,没地的不用交。这又一次大大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也为人口的增长起到巨大的助力。
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推广:
粮食是决定人口增长的先决条件。在古代,百姓们起早贪黑一天干到晚,如果一年碰上一个自然灾害,那全家都没饭吃了。于是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饿死是常有的事,能幸运活到成年的孩子,也因小时候的营养不足得了疾病,最后不治身亡。
一直到后来大量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玉米、马铃薯就在其中。这些东西不仅产量高,还好种,并且充饥效果极强。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辟了比以往朝代更广阔的领土。耕地面积扩大了,就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于是全国大部分省市就开始全面展开玉米、马铃薯的种植。这两个农作物的产生使被饿死的人明显减少,这也是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也离不开清初三位杰出的皇帝(康熙、乾隆、雍正)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保持了两百多年的相对安定。没有毁灭性的战争,也没有大规模的内乱起义,社会保持着相对稳定。而实行的政策也都是参照以往王朝的兴衰历史,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然越来越好,所以人口不断增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