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荆轲刺秦王》,发现秦王嬴政——这位中国最富传奇的皇帝是一个坚定的有点变态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一开始,嬴政就被言官追问“是否忘记了一统天下的大愿”,嬴政答,一刻也不敢忘。后来的一系列行动证明, 他不仅没忘,还切切实实地践行了。
“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听起来多么恢弘伟大的理想。
富有戏剧性的是,当他一步步靠近理想的过程中,他却渐渐失去了身边所有的人,最后一个也不剩。
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的一点是因为这个披着“天下苍生”外衣看似光明伟大的理想背后,裹夹着嬴政个人太多的私欲和阴暗。
整部影片讲述的是嬴政的理想在光明和阴暗的拉扯下不断交织碰撞而产生的一系列火花,当阴暗面完全占据上风的时候,他的暴虐展露无遗,此时,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背叛了他。
这注定了人物的自我分裂。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秦王嬴政的癫狂、易变和歇斯底里,从这一点来讲李雪健的表演非常形象和精彩。
一、
人为了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才有了理想。
理想未实现的时候最美,因为还未实现,一切都是幻影,所以特别纯粹,散发着一股诱人的芳香,不仅能令自己陶醉,还能吸引别人。
当嬴政的青梅竹马赵女要离开的时候,嬴政什么也没说,带她去了江山阁。
在那里,他让人打开了两个韩国人为他绘制的“四海归一图”。在这幅巨大的地图上,他描绘了天下统一后,战争会停止,然后修筑长城以御外敌,墙内的人民相安无事,所有的土地上长满禾黍,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美丽画面。对于生活在诸侯国征战不断的人民来说,这幅画太美了,以致于被灭国的两个韩国人停止了哭泣,而本来要离去的赵女也留了下来。
更甚的是,赵女不仅对嬴政的理想心生感动,还决定帮助他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对此,她不惜在脸上刺字毁容,取得太子丹的信任,以便诱使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回燕后刺秦。
这一时期的嬴政,身上散发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纯粹光芒,连大将军樊於期都心甘情愿寸步不离的保护他。
二、
私生子打破了家庭和睦,母慈儿孝的这一假象。尤其是那个娃娃闯进来的时候,布帘背后嫪毐私养的高手跃跃欲试的紧张局势。
这一幕对嬴政来说相当危险刺激。但他瑟瑟发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被抛弃和背叛后的孤独。
这唤起了他在赵国的那段艰难生活的记忆。嬴政生下来就和父母一起在赵国当人质,从小被强迫当马夫,受尽欺侮。回秦后,不到十三岁,他的父亲异人就去世了。生性放荡的母亲并没有给他很多爱,现在连这仅有的母爱也要被夺去了。嬴政第一次品尝到蚀骨的孤独。
编辑
这种孤独激发了他的残忍。所以在嫪毐病变失败后,他毫无犹豫的当着母后的面摔死了两个私生子。这当然是一种报复,不过刚开始而已。
嫪毐死前揭发的嬴政的身世之谜则全面激发了嬴政的阴暗。
原来这位号令秦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竟然不是秦国人,而是赵姬和吕不韦的私生子。这对嬴政是一种天大的讽刺,对他的理想也是一种最大的威胁。
所以嬴政在囚禁母亲之后,在秦国的祖庙里,逼死了他的亲生父亲吕不韦。
这一幕也是嬴政内心最为矛盾、最为
分裂的时刻。他好像在演戏一般,因为只有在演戏的时候,他才敢展示真正的自己。
他一边感激吕不韦从赵国把他解救出来的恩情,他一边又受着理想的不断追问。如果他接受吕不韦作为父亲的存在,他将无法继续实现他的理想。如果他想继续他的理想,吕不韦则必须死。最后,吕不韦看懂了他这场戏,果断自裁。
为什么说这是他的自我分裂呢?因为连嬴政自己都无法分辨这里面有几分真,几分假。
三、
此时,嬴政的理想已经不再纯粹,开始变得嗜血。
一系列的宫廷丑闻,在他心中郁积怨恨。而他发泄的方式,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利以及“一统天下”的口号明目张胆的杀人。
灭赵是这一心理变化的证明。
他让王翦准备灭赵的时候,明确表示自己要开始报仇了。
在赵国十年的人质生涯,是他一生最大的屈辱,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开端,因为正是在赵国吕不韦把已怀有身孕的赵姬送给了嬴政的父亲异人。
只有灭了赵国,杀死当年的仇人,才能洗刷他的耻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嬴政多么虚弱,他的虚弱来自他的自卑。他只有通过强权和暴力,才能达到遮羞和封口的目的。
带着这种新仇旧恨伐赵,他手段极其残忍。明明他已经答应了赵女要救助被赵王强迫殉国的赵国儿童。仅仅被赵国一位孩子吐了口水,转眼就决定坑杀所有赵国儿童。
他是怕被赵国人报复吗?不是,他忍受不了一点侮辱,哪怕对方是一个孩子,也不行。他再次用暴力维护他的尊严。
正是这种残暴导致了赵女最后背叛了他,使得荆轲也拜托了盲女所带来的梦魇下定决心刺秦,同时也让对秦国忠心不二的樊於期,心甘情愿地为荆轲刺秦献上自己的人头。
这个时候,最强的残暴激发出了最普遍的正义。
所以,我们才会感受到荆轲刺秦王时出发前的悲壮,因为他是为正义而战。而一向软弱的太子丹,有一刻也那么令人肃然起敬,是他即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也不愿偷袭秦军,坚守当时的战争原则。
嬴政的不义之举与身边其他人的义举成了鲜明对比。
四、
嬴政本人对周围人的众叛亲离并不理解。
当他灭了赵之后,像个孝子一样在母亲耳边说:“儿,把咱们在赵国的仇人都杀了”,换来了却是母亲的一口唾沫,和临终前最后的责骂。此时的嬴政,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委屈的撇嘴哭泣。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理想越来越丰满,他的内心却越来越虚无。因为已经没有人懂他,也没有人真得愿意分享他这一成果,他不过还是个孤家寡人。
最后,刺杀失败,倚柱而笑得荆轲,看穿了他理想背后的孤独与虚无。
诺大的宫殿,当一个帝王遇刺,嬴政像一个跳梁小丑一样被荆轲追着跑,数百位臣子,却没有一个人上来阻止。
所以,荆轲一直笑,因为嬴政并没有真得赢。他还是那么孤立无援和不得人心。
而嬴政显然被荆轲的笑,吓住了。他好像看到了自己内心一直回避的问题:我明明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为什么所有人都来反对呢?
他不敢给出答案,因为这会动摇他的理想。
当赵女最后离去的时候,嬴政真正意义上失去了所有东西,陷入了最大的孤独。这种静谧的孤独简直使人发疯,所以,他情不自禁地问自己“秦王嬴政,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然后露出了含泪的笑容。
因为这时,他只剩理想了,而理想是他继续存活下去的最大意义。
喜欢,请关注“时空记1994”,定期更新,影评、书评、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