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断层
往往会有人提出赵云、诸葛亮等人是反对刘备伐吴的,因此刘备不愿意带二人出征。在此种观点下显得国家大事有如儿戏一般,臣下向君主提出反对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东征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一道国令,那么全国上下都应该围绕着一号令进行筹备,不应该因为政见的不同而躲避。
刘备作为君主,既定战略已然成形,那么就会挑选文武官员随征东吴,刘备选择御驾亲征,那么人员配置上别说是赵云、诸葛亮,就算是让阿斗随征,阿斗也不敢不听。而一国之君若是因为反对之声就弃用人才,这未免也太没有度量,所以赵云等人的反对并不是刘备东征之始未点将的原因。
从马超、黄忠的病逝时间来看,马超是章武元年病逝,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一年,说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马超的身体状况就已经不行了,而黄忠更是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就病故了。此处想起了《三国演义》里刘备那句“五虎上将今已去四”,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蜀国人才断层比较严重。结合开文所讲的既定战略,刘备的夷陵之战是一个培养中生代将才的良好实战机会,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刘备更侧重于人才的培养,在战前也只对张飞这名老将做了会师随征的部署。
人员配置
刘备任命冯习为大都督,领前军兵团,冯习是刘备入川时的后起之秀,在入川和汉中战场表现都不错,此时作为前军大都督重点培养是不错的选择,总领4万多兵力。在冯习前军军团中,吴班、张南、刘宁、杜路四人,前二位也算是中生代将领,后二者属于年轻将领,蛮王沙摩柯是马良游说参战。
刘备中军的兵力并不多,前军四万里有沙摩柯的一万人左右,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但应该为刘备的精锐部队,由黄权分兵五千北上防御曹魏,陈式领水军与前军形成接应,留赵融、傅彤、辅臣、廖化、程畿于中军,马良游说蛮夷后亦回中军。与此同时,刘备在江州一带部署后军接应,这个后军的领军将领就是赵云,这算是整个夷陵之战的战略部署,因此赵云也算是参与战争的。
无人可用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蜀国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自刘备入主益州后,军队数量大致在11万左右。此后刘备与孙权就荆州问题达成和谈,刘备便空出手来,于215年冬天,领张飞和黄权击败张郃军彻底平定巴郡。217年秋天刘备集团又开始了汉中之战,此战一直持续到219年的夏天。刘备虽然胜了曹操,占领了整个汉中,但损失很大,大将吴兰、雷铜、任夔相继阵亡,战死的兵力也在一万以上。因此,刘备全国兵力在十万左右是有一些依据的。
刘备任用魏延镇守汉中也是看中了魏延的能力,在汉中太守的人选上,刘备是舍弃了群臣一致看好的张飞。魏延的任务也是防范北面曹魏的威胁和羌胡的叛乱,另一方面也与上庸刘封孟达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夺取襄阳,汉中至荆州一线全部打通,这个对于曹魏的威胁相当大,但这里一切的根基在于汉中之地稳稳的抓在手中。因此,魏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征吴国就不可能调魏延去前线。后来孟达反叛,刘封被处死,上庸三郡得而复失,汉中再不稳定,之前所做的工作几乎白费了。
随后关羽的襄樊之战失利,荆州三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荆州不保,关羽战死,蜀汉的形式急转直下。夷陵之战前,刘备欲以张飞为老生代的代表东征吴国,却没料到张飞于战前被部下杀害,这也是为什么调赵云入江州的原因。蜀汉此时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南中少数民族问题,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是无暇顾及南中地区的,南中地区是诸葛亮建兴三年才加以平定,所以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成都南边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少数民族多为地方叛乱确实不错,但不敢保证是否会进兵成都平原抢掠一番,诸葛亮坐镇成都不仅能为夷陵前线提供后勤支援,同时也是对南中地区的震慑,因此诸葛亮不能动。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是不用名将,而是如马超这种名将即将谢幕,体弱多病;诸葛亮、魏延又重任在身,抽调不得;张飞被害后只得调赵云顶任。而前线战场上的陈式、冯习、吴班、黄权也非等闲之辈,多加磨练也是蜀汉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成都武侯祠里陈列的蜀汉政权文武功臣塑像中,廖化、张南、冯习赫然在列,说明刘备夷陵之战所出征的将领水平还是不错的,并不是只有“五虎上将”这样的将领才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