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359 更新时间:2023/12/18 3:17:30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更多文章

  • 北宋大将刘文裕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终于拯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文裕简介,北宋李昉与王仁裕,怎么能拯救北宋

    赵光义登基三年后,朝局一片和谐,不过边境就不一样了,比如西北地区,这里自古游牧民族聚集,时常还有羌人,戎人来作乱。为此,朝廷在甘肃的清水县屯兵,一来威慑,二来防患。军中的主要领导有周承,刘文裕,田仁朗等等。一天傍晚,士兵突然来报,说营外来了一队人,为首的骑着官马,身穿官服,看架势级别不低,说是朝廷派

  • 北宋末年祸乱自上而下,连踢球的都能晋升!救世英雄悄然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末年的英雄,北宋末年形势解析,北宋末年反叛将领有哪些

    路过这儿来有一位叫王进的教头,路见不平,于是出手相助,王进本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那武功甚是了得!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朔棒,鞭锏锤抓。18般兵刃是拿的起来放的下,什么横跳江河竖跳海,万丈高楼脚下踩,功夫是相当了得,对付高俅这一干泼皮自然是手到擒来,还没一会儿功夫就把这几个人打的是满地打滚儿,

  • 北宋建国后有一重大缺陷,士兵们根本打不了仗,不亡国更待何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宋三大问题,北宋的军事有哪些问题,北宋衰落的转折点是什么

    第一,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负担日益沉重。在唐朝统治的后期,因为,政府既不设立田制,也不管理土地,所以,百姓拥有多少土地就上交多少税,没有土地的不用交税,人民的负担还不算太重。而到了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上层阶级,属于高干子弟。他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宝座,是因为皇帝纪尚小,太后在朝又没

  • 北宋名相众多,唯独此人独占鳌头,让宋真宗敬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名相排行榜,为什么北宋有那么多名相,北宋四大名相分析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当时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此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了历史上北宋的开创者。在历史上,赵匡胤是比较有名的,有唐宗宋祖之说。不过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国策,这让后来的宋朝陷入了困境。在北宋这个崇文抑武的朝代中,出现了很多名相,比如说刘挚、王安石,寇准、韩琦、司马光、赵

  • 明朝的正式国号并不是“明”,历史事实让你不得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国号一览表,明朝为自己取的国号,明朝的国号来源于哪里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大汉、大唐、大宋等等的称呼,我们都知道,这些朝代的国号其实就是汉、唐、宋,加个大字就是表示尊崇的意思。而有一个我们特别熟悉朝代却是个例外,它的大字并不是为了修饰自己的国号,而本身就是国号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明朝,他的国号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明”,而是“大明”

  • 26岁高中进士,49岁成为首辅,不是励志典范而是明朝十大奸臣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首辅名录大全,历史上对明朝首辅的评价,明朝最奇葩的内阁首辅

    电视剧《大明朝1566》中,嘉靖帝有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哪有什么贤与不贤,朕让他贤便是贤,朕不让他贤,他就是奸。正史上的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看起来像是无所作为的昏君,可他又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紧要关头总会雷厉风行一番。嘉靖帝少年就敢利用皇权同独揽大权的阁臣杨廷和抗争,最终迫使杨廷和辞官回乡,胆

  • 明朝泰昌帝的离奇死亡,政敌的暗中谋害,还是温柔乡之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泰昌帝遗诏,明朝泰昌帝是谁,明朝泰昌帝之后是哪位皇帝

    驾崩的皇帝是万历帝,一个争议不断的皇帝,也是功过是非皆有之的君主,明神宗的时代戛然而止。四十八年的在位时间,早让人们习惯了万历帝的存在,他的脾气秉性朝臣都已了如指掌,从未想过万历帝会这么突然地离开,没有一点征兆。八月初一的上午,雍容华贵的太子朱常洛,在百官朝拜高呼万岁的场面里,步履稳健地登上帝位,正

  • 靖难之役中的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收买朵颜三卫,朵颜三卫的简介,靖难朵颜三卫有多少兵力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明初形势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

  • 蓝玉是个怎么样的人,死的到底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蓝玉是哪年死的,蓝玉死得冤,蓝玉 历史 冤不冤

    那么蓝玉是个怎么样的人,蓝玉案是怎么样的情况,蓝玉到底冤不冤,我们细细来说。蓝玉可以说是洪武年间后期最著名的名将。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从军的时候就在常遇春下效力,蓝玉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有胆有勇有谋,每次作战都是胜利的,常遇春也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称赞蓝玉。蓝玉因功先后被升为

  • 1642年,皇太极主动向崇祯求和,却被崇祯断然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内部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断动摇着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么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已经将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压缩到了山海关一线。而就在此时,皇太极主动向崇祯表达了求和之意,但就是这样一份雪中送炭的提议,却被崇祯断然拒绝。而崇祯也失去了最后的喘息机会,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