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志》和陈寿有毛病?王安石和欧阳修都想重修一次?

《三国志》和陈寿有毛病?王安石和欧阳修都想重修一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97 更新时间:2024/1/18 19:21:13

有关陈寿其人,一直有争议。此人是川中才子,巴西郡安汉县(即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从小就爱学习,后来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就是在魏军攻到成都时主降的那一位。以往不太理解他,现在认为川人主降也无可厚非,管他是谁家的皇帝,蜀中的生灵别再遭战争涂炭就行。老师是铁杆主降派,弟子陈寿当然跟着降了,在大魏朝他的官当得不怎么样,还多次被贬,活了六十五岁。

陈寿如果不是写了《三国志》,估计也是历史大浪中的一片浮沫,根本留不下什么痕迹。但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写下了这部纪传体断代史,时间自汉末至晋初,记述了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再走向统一的百年变迁。《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后世并称为“前四史”。

“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杜口而无言……”

大意就是说当司马懿和他儿子司马师有了大胆的想法,开始搞那些阴谋的事儿、曹氏和司马氏因为争权而结怨纷争的事儿、或者是司马懿在渭曲被诸葛武侯凌辱的事儿、或者是曹髦把铠甲和兵器发给士兵,然后冲下凌云台与司马昭一决生死反被成济所杀的事儿,陈寿的《三国志》和王隐的《晋书》都视而不见,闭口不言……

不敢说真话,重大史实选择性忽略,这种干法在写史的人当中并不少见,只是胆小怕死罢了,怎么可能每朝都有那么胆儿肥不要命的史官如董狐者呢?但是陈寿被后人看不起,倒不是说他的《三国志》写得有多不堪,而是他的行节有亏。

《晋书·陈寿传》记载: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这可是正史里的记载,陈寿公然索贿,意思是只要给我奉上“千斛米”来,就可以为丁仪等人写个好传,结果人家二丁的儿子不买账,他就果然不给立传了。这简直有点拿手里的笔做生意的意思,拿历史开涮,文人无良,莫此为甚。

不仅如此,他陈寿一个降官,竟然对诸葛亮父子也没“作佳传”,原因在《晋书》里也有交代: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父亲是蜀国的官员,曾做过马谡的参军(相当于参谋长),马谡失了街亭被诸葛亮含泪杀了,陈寿父亲也得受罚,被剃了个大光头或阴阳头,再加上诸葛瞻又看不上陈寿,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屁股坐歪了,嘴也歪了,说军事谋略并非诸葛亮所长,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还说诸葛瞻只是工于书法,名过其实。可惜的是,诸葛父子都死于社稷,而你陈寿一个投降派哪有资格贬损别人?因此后人就轻视陈寿的人品了。

房玄龄像

《晋书·陈寿传》是唐朝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我相信房玄龄的品行和为人。他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陈寿父亲去世,他在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候自己服药,结果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多议论指责。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史学家,每写一个字都是要入汗青史册的,陈寿不能把自己心里的那些肮脏东西摘干净,口眼歪斜,自然不能服众。

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吧,王安石就很看不上陈寿了,不仅是对他的人品,对他的作品也不看好。这在宋代王铚的《默记》中有记载——苏东坡曾经对刘壮舆说:

“轼元丰中过金陵,见介甫论《三国志》曰:‘裴松之之该(赅)洽,实出陈寿上,不能别成书而但注《三国志》,此所以□陈寿下也,盖好事多在注中。’”

王安石认为,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其实很博学,水平在陈寿之上,没有专门著一本史书而只给陈寿作注(记载中缺了一个字,笔者分析这里的“□”可能是“屈”或“居”),意谓裴松之屈居陈寿之下实在可惜,其实他的注中有很多的好东西呀!

“安石有意重修,今老矣,非子瞻,他人下手不得矣。”王安石本想亲自重修三国史,可惜他老了,他觉得在当时的宋朝文坛上,除了苏东坡,别人都下不了手。

苏东坡也没敢接这活,他很有自知之明,说自己“于讨论非所工”,意思就是写写散文诗歌之类天马行空的文字我恐怕还凑合,写议论文不是老苏所长呐。

这事王安石还真上心了,可见他确实对《三国志》和陈寿很不满意,苏轼不接活儿,他还找过别人。在宋唐庚的《三国杂事》里有如下记载:

“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当时正修撰《五代史》呢,王安石说,《五代史》没什么劲儿,有啥写头?三国时候的精彩事儿那么多,可惜都让陈寿给糟蹋了,你应该重修一下。欧阳修也很同意王安石的观点,可惜人生苦短,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

个人认为,总体而论,历经十年打磨,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还是很耐读的,如果要打分,至少也在八十分以上。

作为一个史家,陈寿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有时候言不由衷,总之是受限于他的胆识和格局。人非完人,孰能无过?即使是太史公著《史记》,有时候也受个人的情绪和好恶影响,所以,增补或是可以的,但重修未必能超越。

至于裴松之为什么没有重修三国史,笔者在他的《上三国志注表》找到了他对《三国志》的看法: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依此来看,裴松之还是高度认可陈寿的,认为《三国志》比较全面,比较客观,也好读,算是一部“嘉史”。后世的刘勰、房玄龄还有苏洵等人对于《三国志》,也还都是点赞的。

毕竟史料绝大部分出自于陈寿,这是他的首功,即使裴松之的注也很丰富,到了宋朝王、苏和欧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六七百年,能拿到的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资料,纵然是妙笔生花,估计也是出力不讨好。

以苏轼的聪明应该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找个借口推掉了,而王安石偏不服,这恐怕也是别人称他为“拗相公”的原因。但回头再想,“拗相公”也有他的可爱可敬之处,他有修篡《三国志》的自信,放到现在,即使发现陈寿谬误百出,估计也没人有重修的勇气和能力了。

参考书籍:《史通》《晋书》《默记》《三国杂事》

更多文章

  • 宋徽宗被押往金国途中,与他有关的三件事,显示出不一样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徽宗被金国囚禁在哪,宋徽宗在金国的悲惨生活,宋徽宗是被掳到金国的吗

    第一件就是碰到了叛降的将领。与他同行的就是太子宗望,为此他总要想方设法,时不时地羞辱皇帝来取乐。经过洛州地界的时候,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皇帝就见到了两个''故人'':郭药师和张令徽。其实这两个人原本是为赵佶效力的,此时早已投降了金国。尽管这两个降将百般推脱罪行,认为投降是因为大势已去,属于情非得已。但

  • 朱棣的军事能力算不算是明朝最强的?他是否能比得上朱元璋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的军事才能真的很强吗,朱棣的实力有多强大,目前的朱棣有多厉害

    朱棣是历史上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这也就给了很多人一个误解,认为朱棣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先不说朱棣的军事才能,就说朱棣的靖难成功酒有很大运气成分,当初在济南城一个铁铉就让朱棣寸功未建,灰溜溜的撤回了北京城,如果不是姚广孝提议朱棣直取南京城,想必等待朱棣的将会是靖难失败,其实朱

  • 民间故事:宋朝一女子,发现丈夫出轨果断离婚,后成亿万富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间故事荒唐的婚姻,宋朝女人出轨历史记载,民间故事夫妻白头到老

    前面说了,王八郎是个腰缠万贯的主,加上相貌堂堂,才四十来岁,因为免不了到秦楼楚馆去倚红偎翠。时间一长,王八郎和当地的一个青楼女子好上了。那女子生得花容月貌,惯会撒娇发嗲,把王八郎迷得神魂颠倒,恨不得马上把家中妻子休掉,好娶这妖娆的女子为妻。因此,王八郎每年做完生意回家,看到家中不怎么打扮的老婆就来气

  • 赵匡胤为什么要背叛后周?因为人性在权力面前不值一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对后周皇室的态度,赵匡胤在后周的地位,赵匡胤背叛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起兵变,一夜之间黄袍加身,从此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朝代,宋朝。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大将,深受后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将其从军队中一步步提拔出来,最后更是将后周最为强大的军队禁军交到了赵匡胤的手中,可以说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柴荣本身也是雄才大略,很可能成为一代雄主,只不过可

  • 天机算尽的沈万三,一招输在朱元璋手里,从此发配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发配沈万三,朱元璋坑沈万三一文钱,朱元璋为何要杀掉沈万三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明初明太祖年间沈万三和朱元璋之间发生的一桩趣事,朱元璋借给沈万三一文铜钱,30天后沈万三却得给朱元璋5亿,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下。《碧里杂存》里记载,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了以后,因为耗费了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国库中缺少银两,就打起了沈万三的主意。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和沈万三说:

  • 在明朝末年,明明一手遮天的魏忠贤,斗不过年仅17岁的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样的局面,还是朱元璋亲自造成的。朱元璋是个疑心比较重的人,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强的强人,因为胡惟庸案,把丞相都废除了,所以的行政处理,都压到朱元璋一个人身上了。他比较强悍,自己能搞得定,但是他的后代就不一定呀。他完全没有考虑后代人的能力。于是便有了司礼监,司礼监有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他们可以替代皇

  • 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有杨家将吗杨家将是哪里人,杨家将在北宋真的是这样辉煌吗,北宋杨家将的真实现状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

  • 北宋大将刘文裕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终于拯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文裕简介,北宋李昉与王仁裕,怎么能拯救北宋

    赵光义登基三年后,朝局一片和谐,不过边境就不一样了,比如西北地区,这里自古游牧民族聚集,时常还有羌人,戎人来作乱。为此,朝廷在甘肃的清水县屯兵,一来威慑,二来防患。军中的主要领导有周承,刘文裕,田仁朗等等。一天傍晚,士兵突然来报,说营外来了一队人,为首的骑着官马,身穿官服,看架势级别不低,说是朝廷派

  • 北宋末年祸乱自上而下,连踢球的都能晋升!救世英雄悄然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末年的英雄,北宋末年形势解析,北宋末年反叛将领有哪些

    路过这儿来有一位叫王进的教头,路见不平,于是出手相助,王进本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那武功甚是了得!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朔棒,鞭锏锤抓。18般兵刃是拿的起来放的下,什么横跳江河竖跳海,万丈高楼脚下踩,功夫是相当了得,对付高俅这一干泼皮自然是手到擒来,还没一会儿功夫就把这几个人打的是满地打滚儿,

  • 北宋建国后有一重大缺陷,士兵们根本打不了仗,不亡国更待何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宋三大问题,北宋的军事有哪些问题,北宋衰落的转折点是什么

    第一,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负担日益沉重。在唐朝统治的后期,因为,政府既不设立田制,也不管理土地,所以,百姓拥有多少土地就上交多少税,没有土地的不用交税,人民的负担还不算太重。而到了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上层阶级,属于高干子弟。他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宝座,是因为皇帝纪尚小,太后在朝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