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没有像古代那些开疆治世的帝王将相一样,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其历史影响力却不比这些帝王将相小。她的一生不仅影响了汉朝和后世朝代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也为如何与少数民族和平共处树立的榜样。并且她的一生也为后世无数的文艺、音乐作品提供了素材。
至今仍流传的《昭群出塞》的古曲,听着凄婉动人,催人泪下。传说中王昭君下嫁匈奴的生活也像古曲一样,令人悲鸣不已。让我们后来的人从侧面看到一个政治牺牲品地悲惨命运。但是在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却揭露了匈奴人对待王昭君的真相,那结果真让后来的人难以直视。
才情女郎甘心为国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都流淌着为国牺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之血,从古都有如此慷慨高节。当王昭君被选中要身赴匈奴和亲后,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不情愿,反而她更接受现实,既然已成事实,就要有为汉朝牺牲的准备,带着这种精神,王昭君是坦然走向匈奴的。
这与后世传说中王昭君是带着无奈与怨恨而去的不同。心甘情愿是真实心态,无奈怨恨是为表示人们惋惜王昭君最后也没能回归汉的结局的悲惨,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从王昭君带去匈奴的“陪嫁”我们便能看出真相。
陪嫁的除了金银器等贵重物品,还有大量的工具、书籍、特产、种子等。浩浩荡荡从汉地出发向匈奴的王庭了。这样的情况,反而像是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而不是委屈下嫁的女人。
并且王昭君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读书益为明理,她自有高尚的情操,绝不是那种只懂穿针引线的贵族妇女可比。所以王昭君也自我也赋予了传播中原文化的使命。虽在匈奴地方因水土不服,一直生病,也在生病之际,思念故乡,思念父母,但王昭君的高尚情操,还是大于了儿女私情,一心用自己的能力,辅助单于治理草原。
所以后世所传的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上受苦,精神上不愉悦,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嫁在皇宫中的贵妃们,不也因为深宫别院,不得见父母,而生思念之情,整日悲苦么。
贤夫孝子,受人尊重
嫁入匈奴的王昭君先是和亲呼邪单于,这个年老粗犷的草原汉子对待王昭君真是百般宠爱。在王昭君初到草原,因水土不服吃不下饭时,呼邪单于专门为王昭君建立小厨房,并花重金从中原请来汉族厨师,为王昭君做家乡菜。
从中可见呼邪单于对王昭的喜爱。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了一个儿子。自这孩子一出生,子凭母贵,呼邪单于就封这个孩子为右日逐王,可见王昭君在呼邪单于心目中的位置很尊贵。
后来呼邪单于因病去世,王昭君本打算带着孩子回中原故乡,但被当时的汉成帝拒绝,不得已便仍留在匈奴,并依照匈奴的习俗,嫁给了呼邪单于接任者,儿子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延续了呼邪单于对王昭君的宠爱,婚后的生活更加幸福,她为复株累单于生下两个漂亮可爱的女儿。
再后来,王昭君的儿子女儿们也为促进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共处做出了许多努力,不得不说,汉朝一时期的和平,有一定程度是王昭君的功劳,虽说汉成帝拒绝了她回故乡,但匈奴与汉地的老百姓还是应该感谢她尊重她。
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不一般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一生,并不是以一个花瓶的形象存在。敦煌莫高窟里的一幅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正是匈奴百姓尊崇王昭君,爱戴她的真实写照。在那幅壁画里,王昭君在中间,周围是一群胡人,他们围着王昭君跳舞,边跳边进行自残,割破脸,割下鼻子,割下耳朵,场面看着血腥恐怖,让人难以直视。
但据文献记载,这是胡人最尊贵的葬礼礼节,这样的情况,在《王子举哀图》里,信徒们对涅槃的佛祖葬礼进行过此礼。由此可见匈奴人对王昭君的尊崇程度。在王昭君有生之年,她不仅将自己所有的才学教授给匈奴人,还真心真意地为匈奴人创造财富,爱护匈奴人视同同族子弟一样。
一个外族的女子,除了带来了文化,也带来了中原汉人对匈奴人的尊重。以真心换真心,所以匈奴人才如此爱戴王昭君,给她这么崇高的待遇。看了这幅画,真的令人很感动。虽说在汉朝统治者眼里,王昭君只是个政治棋子,连回归故国的请求都不允许。但匈奴人却弥补了王昭君的失落感。
可恨那些封建思想的卫道士们,借王昭君先后嫁给父子二人,进行道德的批判,不仅没有把王昭君看成“和平的英雄”,还贬低其为“道德的破坏者”,从片面偏激的思想出发,对王昭君加以口诛笔伐。
而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像天神一样的存在,匈奴人把最高的礼遇都给了王昭君,所以王昭君虽失意于本族人,但却赢得了对立一方人的尊重,谁对谁错,一看便知。
结语
王昭君和亲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千百年来众评纷纭。但从匈奴人传下来的文献中记载,他们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就是带来和平与安详的王后。再加上为王昭君的葬礼进行极尊贵的自残方式,都可以全面证明王昭君在匈奴人中的地位。
也可以向历史证明王昭君的历史功业,这是不亚于任何一个开明帝王所能达到的历史功绩。即便仅凭匈奴人对王昭君的葬礼行为,也能让我们后世人为之感动不已,可见各族人民都渴望和平,渴望团结,渴望多文化共处的美好愿景是与我们汉族是一致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