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又是个事业心强的人,面对匈奴的日渐壮大,屡次进犯,寝食难安啊!
毕竟河套地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关中地区,所以汉武帝将祖宗们积累下的财产,一大部分都用去打匈奴了。
谁知这一打,就是一辈子。
打仗烧钱,国库很快被掏空,汉武帝一日不逼退匈奴,又属实难安。
于是开始踏上了自己发家致富的道路。
要说汉武帝的致富之路,绝对少不了他的贴心“小棉袄”:桑弘羊(听名字就是个喜欢薅羊毛的人)。
桑弘羊可了不得,商人家庭出身,却能13岁入宫,成为汉武帝的陪读。
可能这就是皇室看中的“可造之材”吧。
桑弘羊从小和汉武帝一起长大,如今老大有难,小弟岂有不帮之理?
桑弘羊立马化身“管家小能手”,帮着汉武帝想出了一篮子致富计划。
要说汉武帝利润最丰厚的生意,还数:盐铁。
铁和盐不用我多说,妥妥的卖方市场。
所以那些掌握盐铁行业的富商大贾,日子有多滋润可想而知。
早先对于这些富商,即使收不上多少税,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打仗急需要钱,不能再放任不管,于是进行了盐铁官营的改革。
将煮盐、冶炼收归皇室,所得收入补充赋税;并有官府招募盐户,统一发给他们煮盐器具和生活费用。铁矿开采、冶炼、铸造也均由官府控制。
与此同时严查私自经营盐铁的商铺,并设立专门管理铁器买卖的官员。
这招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自然迎来了商人与部分官员的不满,于是西汉第一酷吏——张汤,登场了。
凡是汉武帝想整治的人,张汤都能在法律条款中,找到他的罪名将他绳之以法,这一点让汉武帝对他极为喜爱和信任。
最终在张汤的“保驾护航”和桑弘羊的“出谋划策”下,汉武帝的盐铁官营计划才得以顺利进行。
仅仅第一年就获利颇丰。
盐铁官营第二年,有了军饷的汉武帝斩杀匈奴近10万人,也是丰功伟绩一桩。
匈奴虽然逃了,汉武帝和其他邻居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再加上他为人大方,只要好好干活,好好打仗的都有赏钱,自然花销不小。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把长城修了修,黄河也修了修,开发西域,疏通友好关系他也大手一挥散金无数,所以这钱是真不禁花。
于是汉武帝就想了个简单粗暴的方法——造钱。
说到钱币的铸造,西汉就有些尴尬了,别人都是将铸币权掌握在皇室手中,西汉皇室却多次放弃,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这次就不加讨论了。
反正大家造出来的钱,都是真币,都能进行交易。
但是由于西汉对于钱币的管制不足,大家造出来的钱参差不齐,所以导致大家进行买卖交易时,十分不顺畅,很影响全民幸福值。
于是汉武帝热心的出钱出力,为全国打造统一的货币。
但大家又不傻,有钱不造缺心眼?于是盗铸钱的风气盛行。
结果就导致汉武帝每次改革后发行的货币,被“心灵手巧”的民间匠人破解,打造出以假乱真的效果。
汉武帝为此焦头烂额,而这一切都被“贴心小棉袄”桑弘羊看在眼里,他私下给汉武帝提议,收回全民铸币权,并且废弃以前的所有货币,由上林三官统一负责收集原料和制造、审查钱币。
有了新的铸币工艺和防伪技术,制造假币的成本变高,汉武帝真正掌控了铸币权。
想用钱打仗?造就是了!
但是!
钱多了会通货膨胀呀,所以桑弘羊又出招了。
他让汉武帝将目光转到商人身上,于是大规模的重农抑商行动开始了。
士农工商真不是随便说说,古代的商人地位还是挺惨的。
当然对于商人地位的打压,也有他们自身“作死”的原因。
汉武帝先是请各路富绅开了个大party,简单阐述了一下手头紧的问题。
谁知道各个吃的膀大腰圆的富绅们,统统假装自己囊中羞涩。
汉武帝不高兴了,毕竟之前各种减税才让这些早在秦朝便被打压的商人再次富起来,现在钱包鼓了觉悟却低了不少。
于是听从桑弘羊的提议——加税。
针对不同的富有程度,还贴心设置了不同的加税政策。
这就是算缗。
面对汉武帝加税的政策,商人也不全是乖宝宝,开始偷偷藏钱,钱少了自然税少了。
于是桑弘羊又向汉武帝提议,鼓励大家互相告发,因告发获取的钱财,可以分给告发者一半。
于是大家热情高涨,纷纷互相告发,给汉武帝挣到了不少的钱。
这就是告缗。
这还没完,拥有自己的商业帝国才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每年各地都会进贡给汉武帝特产,原本只是给皇帝解闷,领略各地不同风土人情的小玩意,桑弘羊却在它们身上发现了商机。
汉武帝在各地设置官员统一收购当地特产,再由官府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售卖,赚取差价。
这就是均输。
这还不够!
桑弘羊还命人将便宜的东西大力购买囤起来,等到市场物资匮乏价格上涨后,再大批量卖出去,物资多了自然又会降价。
以此来稳定物价。
这就是平准。
原本以为桑弘羊只是在商人身上薅薅羊毛,谁知道他老人家一狠心,直接把商人变成了汉武帝的ATM机。
虽然看起来,汉武帝的这一系列操作很是不错,却终究难平众异,晚年的汉武帝,一改当年雷厉风行的态度,颁发了“轮台罪己诏”,也算是放下了自己的执念,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