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精锐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未打过仗的于谦如何打赢北京保卫战?

明朝精锐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未打过仗的于谦如何打赢北京保卫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29 更新时间:2024/2/6 12:28:46

王振想着皇帝能在退兵途中驾临到自己的家乡蔚州,向家乡人民炫耀自己能衣锦还乡,结果因为王振怕马匹踏坏家乡的庄稼,就下令让士兵改变行军路线,以至于将士们都心有怨言,疲惫不堪。直到行至宣府,瓦剌大军追来把明军的3万骑兵全部灭掉。8月13日,明英宗和大军逃到了土木堡,这里成为了明朝大军"三大营"的葬身之处。

在土木堡,无数的将士被杀,无数的文官武将战死,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抓,成为了瓦剌的俘虏。于是瓦剌首领也先利用朱祁镇,一路兵锋直逼北京,这时的大明王朝陷入了万分危急的时刻,稍微不慎,大明的基业将不复存在。

而在这危难之际,有一个人勇敢的站了出来,他就是于谦。当时朝中没有领头之人,还有不少的大臣主张南迁,唯有于谦等少数人坚决南迁,不愿重蹈南宋的覆辙。就这样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请郕王把两京、河南备操军保温京城,还有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在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国不可一日无君之际,于谦等大臣立了郕王为帝,明英宗成为了太上皇。北京在于谦的带领下保住了,同时也保住了明朝的命脉。

于谦是一个才华横溢,为国为民,清廉自守的人。于谦十七岁时写过《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拍,要留清白在人间"。参加科举前,他就已经受到明朝内阁的三大学士的赏识。

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于谦第一次乡试不中,第二次过乡试,然后成为浙江会试的会元。在殿试中,他清楚的指出了当时施政方针的弊端,表现出了于谦治理国家的才能。

于谦为国为民。做晋豫巡抚十八年,在山西,河南两省奔波,救灾,赈济灾民,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改善了两省的情况,一心为两省操劳,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去世却都没来得及回家见上最后一面。

于谦一生清廉。在山西,河南两省辛苦奔波十八年,走的时候什么也没带。成语"两袖清风"的出处就来自于谦身上。于谦被杀后,家无余财,几乎是家徒四壁。

那于谦是怎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的呢?于谦利用了土木堡之变后的一个半月,做了三件事,加强了北京的城防,战胜了也先的蒙古骑兵。

调兵调粮调将进京,加强北京城防实力。

于谦向全国发布了三次紧急调兵进京的命令,调集了二十二万士兵进入北京,并让他们从通州背负粮草进京,解决了北京缺兵缺粮的问题。

于谦还大胆用原来在土木堡战败的石亨等将领,让他们去加强边关防守,训练进入北京的士兵,延迟了也先率军抵达北京的时间,也增强了北京军队的战斗力。

带头拥立明代宗,团结北京城的人心。

于谦率先挑头,拥立当时正在监国,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为皇帝,一方面让北京城里有了名正言顺的领导者,团结北京城的人心,另一方面让也先手里的皇帝明英宗失去了效力。

亲自率兵出城迎敌,正面击溃也先的军队。

也先率军到达北京后,于谦亲自率军出城应敌。明军第一战小胜,振奋了军心,然后在接下来的攻防拉锯战中大胜,也先大败撤军。石亨等将领率军追击,直到把也先赶出关外,北京保卫战彻底取得了胜利。

在于谦的领导下,这一场以抗击瓦剌入侵,以保家卫国为最终目的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我们常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谦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得失放在行动的标准上。只有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百姓的祸福安危,才是他所关注的唯一焦点。

参考文献:《明史》、《细说明朝》、《正说明朝十六帝》

更多文章

  • 明朝灭亡后,陈圆圆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圆圆明朝,明朝陈圆圆的悲剧人生,明朝灭亡对陈圆圆的影响

    此名句中冲冠一怒者便是明朝灭亡后投降大清的将领吴三桂,而此处的“红颜”则是直接导致吴三桂怒的美人陈圆圆。然,世人皆只知艺妓陈圆圆的前半生,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被吴三桂从明末霸占她的将领刘敏宗处夺回后的境况。要查找陈圆圆的最终结局和晚年生活境况还真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它之所以不容易自然与她晚年的隐姓埋名

  • 妲己不姓苏,千万别把古代的娱乐当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妲己真实历史故事,妲己个人图片,妲己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冀州侯苏护,有女名妲己,贤淑,自幼与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定有婚约……纣王好色,强命妲己为妃,夺人所爱……妲己被九尾狐夺魂附身,入宫为纣王妃子,独霸宠爱……纣王为其妖惑,变本加厉、昏聩残暴,终身死失国……以上大是明代娱乐小说《封神演义》中关于“妲己”的说法。这个说法,无论怎样,只要还是站在“娱乐小说”的角

  • 同样是分封,为何汉朝和西晋不如周朝时间久?三者有什么差异?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朝和汉朝的分封制度,周朝分封和明朝封王区别,周朝和汉朝有什么区别

    从外在来看,这三个朝代似乎都因为分封制而饱受战乱,给人造成分封制是一种十分失败的制度。可试想一下,周朝的分封制可以维持八百年之久,为什么汉朝和晋朝很快就因为分封诸王发生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呢?而周朝直到晚期才发生诸侯强天子弱的局面,可见分封制并非完全行不通,只不过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局势让分封制下的

  •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可偏偏秦国统一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为什么不让孔子入境,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未到秦国,孔子去过的国家都被秦国征服了吗

    但空有学说还无济于事,须得有君主配合才行,而周游六国便成为街头巷尾的独特风景。但其实经过历史考验,道家的无为而治适用于王朝初期,单独的法家思想会葬送国家,以儒家为主、法家为辅方能统治华夏五千年。[var1]不过在当时只要学说得到认可,便可以被一方奉为座上宾,宣扬学说。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儒家学说确实是

  •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时代的纸是什么,纸出现于东汉还是西汉,战国没有纸为何出现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出处而“纸上谈兵”也是这个道理,在《史记》中司马迁是没有使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它是根据当时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演化而来的。[var1]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这是西汉时代司马迁的记载,那北宋时代的司马光在《资治

  • 越王勾践兵败后向吴国称臣,为吴王尝粪,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勾践尝粪有记录吗,勾践尝粪辨疾,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尝粪

    故事出处最先也是唯一记载越王勾践品尝吴王粪便的历史资料是《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其如是记载说:范蠡曰:"臣窃见吴王,真非人也。数言成汤之义,而不行之。愿大王请求问疾,得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当拜贺焉,言其不死,以廖起日期之既言信后,则大王何忧?"[var1]当时越王勾践跑到吴国去当人质以

  • 晋国为何被三家大夫瓜分?国君原本打算反抗,却被赶出国死在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国被哪三家大夫瓜分,晋国被瓜分过几次,晋国被瓜分的根本原因

    在每一个军中设置将一名,佐一名(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的中军地位最高,而担任这六个职位的都是晋国最早的公卿,当时一共有十一个氏族以世袭轮流的方式担任这六个职位。[var1]而后来这些氏族不断的内斗,有的氏族因为失势而失去了世袭的权力,被排挤出公卿的队伍,有的氏族却逐渐

  •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子婚姻状况,孔子和圣人的关系,孔子怎么讨论婚姻的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 秦国完成统一,有一个手段至关重要,政治联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统一过程,秦国巩固统一措施有哪些,秦国统一时的策略

    这期间,这些国家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拉拢更多的帮手想了各种招,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成了工具。而最快的一招,就是结亲。每个诸侯国都在使用这个办法,其中,秦国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这方法一直伴随着它的发展和扩展,为日后统一六国埋下了长长的伏笔。[var1]这期间,最具战略眼光的一次联姻,就是秦襄公赵开的

  • 六国人才的持续输出助攻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哪些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一统六国时谁最厉害,秦国用了哪些六国人才,帮助秦国完成统一的三大名将

    [var1]秦国对人才的渴求助其成就霸业秦国地处西部边陲,虽然有八百里秦川作为基础但是毕竟不如中原富庶。况且不但是产出相对贫瘠,并且在秦国早期还被六国当作戎狄蛮夷来看待。所以秦国要想强大仅凭自己默默发展不行,吸引六国人才为己所用才是弯道超车、超常规发展之路。由于秦国对人才的渴求,很多在东方各国不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