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元朝,不可不提就是当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统一了蒙古族中各种大大小小的部落,建立了蒙古国。在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孙子忽必烈最后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建立元朝。蒙古族不愧是马上民族,元朝建立后继续积极挑起战争对外扩张,使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成吉思汗画像)
但是,这连续不断的战争,却也是元朝的催命符。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元朝君主变动频繁,忽必烈后皇帝大多没什么能力,致使内斗极其严重;更别提元朝奉行的是极易激发国内矛盾的"四等人制",对汉人的压迫极其严重。诚然,元朝也是有所建树的,例如元朝是第一个实施行省制的朝代,大都(元朝的首都)商业极其繁荣等等,但还是敌不过内部治理的诸多原因,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回蒙古草原,泱泱大国历时九十七年就此崩塌。
二、朱元璋幼时贫苦,出身低微,虽年少但已显大智慧
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兴"文字狱"正是从明太祖朱元璋这里开始的。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他出身贫寒,年少时经历曲折有关。
朱元璋小时候的名字其实不是元璋,小时候他的名字其实叫"朱重八"。朱重八小时候家里很是贫困,父亲朱五四为一大家子的生计奔波劳碌,含辛茹苦把儿女们带大。但在1344年,朱重八家乡大旱,紧接着还有蝗灾和瘟疫,家里更加的缺衣少食,最后,其父母和大哥饥荒中相继饿死病死,由于家里没钱,最后还是在邻居的帮忙下,朱重八才得以把他的亲人安葬好。一时间,朱重八便变成了孤身一人。那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安葬好他的亲人后,朱重八无依无靠,走投无路,只好去给地主家放牛。尽管朱重八和其他人辛辛苦苦,从早干到晚地给地主放牛,但地主还是对他们严重剥削,不仅不给饱饭,甚至还对他们非打即骂。
在朱元璋为地主放牛这一块,曾经流传过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当年小重八就已经彰显出他的足智多谋与其胆量过人。有一天,朱重八与伙伴一起去山上放牛,当时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饱饭,饥肠辘辘。这时,朱重八就提议杀掉一只牛犊饱肚,去山上捡些柴火烤着吃,其他人心里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敌不过美味的诱惑,最后他们合伙把牛杀了美餐了一顿。
众人吃完后打算赶牛下山,朱重八在临走时把牛尾巴从地上捡起来,塞进了山的一条缝里。后来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就抓来众人来质问,朱重八镇定地回答道:"牛钻进石头缝里了,怎么也拉不出来。"地主不信,让朱重八带他去查看,朱重八把地主领去那块石头,自己却绕去背后。地主一看,竟真的有一条牛尾巴在外面。他一拉,牛还会"哞哞"地叫(其实是小重八在背后学)。地主这才信了朱重八说的话,并且感到害怕连忙逃回家去。
(朱重八放牛)
虽然事情最后还是败露了,但通过这件事上,足见少年时的朱元璋已经是非常的有勇有谋的了。
三、为生存奔皇觉寺出家为僧,后投身起义军顺势崛起
朱重八为了能活下去,不得不去投奔皇觉寺的一个僧人,削发当了和尚。那时兵荒马乱,当了和尚也不是只需要每天诵经拜佛那么简单。当时的朱重八每天都得起早贪黑,不是扫地做饭,就是击鼓传钟,十分辛苦。但不管怎么样,这座寺庙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安身栖息的住所。但是好景不长,在这种世道,再加上安徽大旱,皇觉寺的财政也出了问题,连皇觉寺的高僧们也开始饿肚子了,没办法只好派朱重八等小和尚出去化缘。他在淮河中游一带云游了三年,阅历早已非同以往了。
在化缘的路上他认识了许多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其中就有人信奉白莲教和弥勒教——一些偷偷进行反对元统治的秘密组织,由于老百姓已经被压迫的太久,这时候已经有部分人开始觉醒反抗元朝的统治了,一人呼万人应,农民们走投无路,只能置生死于不顾,纷纷铤而走险,响应起义军反抗元朝。这时朱重八云游结束回到皇觉寺时,发现寺庙早已面目全非,又接到朋友来信问是否愿意参加红巾军(由于起义军都用红巾包住头,故被人称为"红巾军"。)
于是朱重八顺水推舟,去参加了郭子兴旗下的红巾军。这一决定,影响了他一生,可以说,没有郭子兴的赏识,就没有后来一统天下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郭子兴在当时可是反元的其中一支主力军,朱重八来到郭子兴起义军驻扎地濠州城下时,只见士兵手持兵器,十分威武。朱重八血气方刚,体内好战因子被激起。入伍后,他的名字就改为了朱元璋,关于名字是从何而来的一般有两个说法,一是认为朱元璋这个名字是在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被赐的,二是认为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原来这个名字有着"诛(朱)杀元朝的玉璋",毁灭元朝的寓意。
(马皇后画像)
朱元璋打仗非常勇敢,而且由于早年在寺庙学过武,他本人的武艺还十分高强,不但英勇善战而且有勇有谋,使得郭子兴非常喜欢他,不但把他提为亲兵,而且还把他变为自己的女婿,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马氏就是后来的孝慈高皇后。朱元璋一步登天,那段时间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但他并未被一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1353年,朱元璋开始招兵买马,吸引了许多有才有志之士前来投奔他,有少年时的同伴徐达、吴良等等;也有一批读书人诸如冯国用、冯国胜等,一下子就募集了七百多人,这些人里面很多后来都变成了朱元璋的心腹,或最得力的大将,或最信任的谋臣,为后来打天下出了不少力。朱元璋的这些部署,已经逐渐凸显他想要一统天下的野心了。
(起义军南征北战)
朱元璋领着队伍南征北战,到处攻略领地,逐渐有了一定的威名,队伍也渐渐壮大了起来。1355年,郭子兴去世,军队由他的儿子郭天叙接管,朱元璋、张天祐分别为左右副元帅。在郭天叙和张天祐于攻打集庆的一场战役中牺牲后,他也顺利当上了统帅。
四、风起云涌时,朱元璋任人为贤,听取忠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终一统天下
1356年三月,在经历了两次对集庆的攻城失败后,朱元璋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准备攻略准备向集庆发动第三次攻城。起义军声势浩荡,势如破竹,在朱元璋的亲自指挥之下终于顺利攻下集庆。朱元璋的军队兵强马壮与朱元璋平时治理军队的严格要求离不开关系。朱元璋听取了李善长的意见,下令军队不许欺压百姓,更不许乱杀人。
在朱元璋的建国大业路上,还有另外一名不得不提的谋士——朱升。他提出的著名谋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攻打天下时奉行的重要谋略。他韬光养晦,低调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学会了扮猪吃老虎,不出风头。当时朱元璋虽攻下集庆,但其他势力却对他虎视眈眈,很有可能还没站稳就被人灭掉,朱元璋十分担心。此时有一谋臣刘基进谏,认为可以先攻打西面野心勃勃的陈友谅,最后再扫清张士诚等势力。朱元璋听取了他的建议,他先用计谋大败了陈友谅一次,之后又经鄱阳湖一战,朱元璋采用火攻,火烧陈友谅连船,最后杀死了陈友谅,消灭了他的势力。
经此一战,朱元璋军队士气大涨,趁势追击,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其他一些势力,领地也扩大了非常多,军队实力大大提升,已经有百万雄师的意味了。朱元璋十分开心,但他却知道此时更不宜骄躁,所以进行更加严密的部署准备攻打元朝,努力做到万无一失。1367年十月,朱元璋终于开始行动,他发表北伐檄告,指出元朝气数已尽,元顺帝昏庸无道,自己是替天行道,恢复汉人的统治地位,以此来鼓动百姓参加攻下元朝。在人心所向和朱元璋的谋划之下,元朝最后一任君主元顺帝根本毫无反抗之力,最后只能逃跑了。
至此,朱元璋终于一统了天下, 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建明朝,年号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五、朱元璋称帝后,集权力于一身,最后积劳而亡
从历史的进步角度看,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做了非常多对国家有益的决策,如严惩贪官,积极发展经济、改革行政机构、重视教育等等,为明朝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还是一个极其勤勉的君主。
而这正是由于他加强君主专制所致,他直接废除了宰相之职,设立三司和六部,把军国大权都集于一人手中,不假于人。不仅如此,还设置了大名鼎鼎的锦衣卫用以监管众臣。如此专制,极易出现问题。
锦衣卫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任用了很多有着真才实学的文人,并且十分重视他们,但朝中许多武将却对此不满,他们经常找各种机会来攻击文人。再加上明太祖十分在意自己的出身且生性多疑,开始大兴文字狱。许多不清楚朱元璋忌讳的官员就会糊里糊涂地丢了命,那时朱元璋权利独大,也无人敢劝谏,从这也体现出了君主权利过盛的危害。
在处理政事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便召来大学士一同处理,渐渐就形成了内阁。在现代来看的话,内阁的存在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但即便如此,最后做决定的也是他,朱元璋这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且勤奋的,但是如此劳累,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也就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大病小病,最后终于1398年6月24日去世。
纵观朱元璋这一生,从一个默默无闻、家庭贫苦的毛头小子打拼成一代王朝的开国君主,极具传奇色彩,这都离不开他的魄力和智谋,更离不开的是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治世精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深谙此道理,最后才打造出一个如此强大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