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这四家呢?
中国近代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兵家》中解释说:
“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var1]
《汉书》的作者班固把魏无忌划分为哪一行列呢?
就是兵形势家: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魏无忌曾经领导过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一直打到秦国的函谷关,这就是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这一仗胜利后,各国诸侯都向魏无忌进献了本国兵法,把他视为对抗秦国的救世主,信陵君就把这些兵法合编成一套兵书《魏公子兵法》。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史记·魏公子列传》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陵君称得上是军事家,但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认为的点将布阵、纵横捭阖如曹操、吴起或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也就是说呢,信陵君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既有理论、又有谋略的军事家,他主要还是靠借势,这是手段上的不同。
你看他给自己养了高达几千人的幕僚集团,这些幕僚就是他的“势”,另一方面信陵君所处的时代“养士成风”,这是一种上层贵族之间的潮流。信陵君也不例外,也是一号“弄潮儿”,所以养了据说有三千多人的门客。
[var1]
这大概就叫“顺势借势”,信陵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这些都是他的智囊团,随时都可以替他出主意卖命,所以当时对各个诸侯都造成不小的压力。
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资治通鉴》
有一回赵王在魏国边境打猎,魏国以为赵王要进攻魏国,连忙召集大臣准备对策。信陵君安慰自己的哥哥魏安釐王说赵王只是在打猎,后来派使者去刺探,果然如此。
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可见这些都是信陵君之前给自己“造势”的结果,所谓“造势”无非就是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就像司马懿被曹爽压制死死的,自己的“势”不敌曹爽的“势”,司马懿只好顺曹爽的“势”而为,私底下却又暗自为自己造势,即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信陵君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的名声,其实你要说他是像孙子、白起或诸葛亮一样的军事家肯定不现实,你看像在邯郸之围中,赵国向魏国求救,信陵君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但又不能见死不救,毕竟名声就摆在那里,何况平原君的妻子还是自己的姐姐。
[var1]
因此当时信陵君采取了一个很笨的方法,就是带着自己的一群门客要去和秦军同归于尽,但这本质上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而这时候他的一个幕僚侯赢就站出来给他献了一计,就是“窃符救赵”了。
再有后来秦国攻打魏国,信陵君派人去向各个诸侯国求救,大家一看是信陵君求救,于是纷纷派出兵马就救魏国。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由此可见,其实信陵君最大的“势”就是他自己,是他的名声和贤能,而他的名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养那三千个门客所收获的,另外像其它三个战国公子虽然也养士,但他们不像信陵君那样礼贤下士,所以名声不如信陵君的好。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信陵君也是有他的军事才能的,只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譬如第二次救魏国的时候,信陵君就有出彩的表现,带领着诸侯大军击败了蒙恬的爷爷蒙骜,一路打到了函谷关。
实际上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诸侯联盟几乎就是建立在信陵君的名声和威望之上,随着信陵君被冷落以及死去,各个诸侯再也无法团结一起,直至被秦国逐个瓦解。
而礼贤下士的信陵君甚至还是刘邦的偶像呢。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