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齐争霸: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的目的是什么?看战国政治角力

秦齐争霸: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的目的是什么?看战国政治角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73 更新时间:2024/1/13 9:17:02

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称帝是没用的,不要说称帝,称天皇都没用。因为还有一个周天子在那里呢,虽然是个摆设,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就像儿子和父母关系不好,但名义上、血缘上还是各个诸侯的父母吧。

所以这就牵扯到当时秦齐争霸的一个时代背景。

[var1]

秦齐为什么要称帝——秦齐争霸的角逐

秦齐争霸开始于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两个君主上台以后,这是两位都有巨大政治野心的君主。比起来秦昭襄王的野心甚至还没有齐湣王的大,你看他前几十年被宣太后和魏冉欺负的不成样子,最后遇到范雎才翻身农奴把歌唱,废除了宣太后,驱逐了魏冉。

不过不管是宣太后、魏冉执政,还是秦昭襄王执政,总体上来说宣太后遥控政治时期,秦国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强的,当时秦昭襄王刚刚继位不久,有立刻拉拢楚国和自己成为盟友。而这个时候齐湣王也刚刚继位,于是就以楚国背叛合纵之约为借口,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

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资治通鉴》

这个楚国在这个时期还是比较可怜的,沦为了秦齐争霸的战场。而这时候秦国一看齐国和韩魏两国搞在一起,这么一来秦国在东面不久面临着韩赵魏齐四国联盟施加给自己的压力吗?所以精明的秦国人立马抛弃楚国,转而和韩魏走到一起,其实就是孤立齐国。

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资治通鉴》

所以说楚国在当时是非常可怜的。因为后来秦国已经和韩魏两国结成盟友关系,自然不好再去攻打人家,而齐国远在东海之滨,秦国也飞不过去。

而这时候秦国的西边义渠和巴蜀之地都相继平定,就只有这一个楚国可以欺负的。

[var1]

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资治通鉴》

当时还发生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秦昭襄王把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要求楚国割地把君主换回去。而这时候楚国的太子作为人质被抵押在齐国,所以你看这时候齐国就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那就是把楚太子放回去以遏制秦国的目的。

楚国人很开心,对秦国说:

“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资治通鉴》

因为秦国做了这些很不好的事情,齐湣王就联合韩赵魏宋四国一起攻打秦国。

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

所以这个时候秦齐争霸十分激烈,双方都试图在战略上遏止对方的崛起。因此就发生了秦国拉拢着齐国一起称帝的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范雎还没有成为秦王的幕僚,所以不存在远交近攻一说。

有理由相信,秦国当时之所以会做出这个举动极有可能在试探各个诸侯的反应,因为当时的秦国在西边已经吞并了义渠和巴蜀之地,在东边已经夺取了河东地区400多里的土地,迫使韩国割地两百多里,后又攻打魏国占据了大片的土地。

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资治通鉴》

[var1]

可以说让韩魏两国实力大损,而南方的那个楚国早已经一蹶不振,成为秦国的小弟。秦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所以当时秦国之所以会称帝,极有可能是在试探各个诸侯的反应,假如各个诸侯反应都不是很大的话,那么秦国很有可能直接攻打韩国,取代周王室。

但是秦国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所以想把另一个强国齐国也拉拢着一起,强强结合,天下人恐怕就不敢说什么了。虽然这个时候的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改革以后也不弱,但当时秦国的重心似乎主要还是放在和齐国争霸之上。

所以才有了东西二帝的闹剧,齐湣王没有看穿秦国的把戏,最开始是同意了的。但是被苏代制止了,苏代找到齐湣王说: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资治通鉴》;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因此齐湣王当了两天的东帝以后就把帝号撤销了,然后立刻拉拢赵、魏、韩、燕四国前去攻打秦国,这就是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秦昭襄王一看情况不对劲,乖乖的就取消了帝号。其实这里还涉及一个齐国在战略上的调整。

[var1]

那就是不得不去面对另一个崛起的国家,宋国。这个小国家非常强大,当时它四处扩张,“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因此引起了齐国和魏国的警惕。而当时的宋国野心也非常大,想要取代周王室。

于是齐湣王就转而把进攻目标转向宋国,直接把宋国给消灭了,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当时齐国攻打宋国的时候,秦昭襄王非常生气,说:

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在吞并宋国以后,齐国的国势达到了巅峰,周边的小诸侯国都只好向齐国称臣,齐湣王的野心也膨胀到了极点,试图取代周王室。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这就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此外还有另一个国家也参与到这趟浑水里来。那就是燕国。

燕国和齐国有什么仇恨呢?

[var1]

原来在齐宣王时代,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齐国乘机浑水摸鱼,占领了燕国大片土地,几乎让燕国差点亡国。最后还是在秦国和赵国的干预下,齐国最终才退兵,但两者之间却结下了梁子。燕昭王继位后就发誓说: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所以齐国在吞并宋国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后,燕国就趁机联合起秦、魏、韩、赵四国一起攻打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乐毅伐齐”。

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

战争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一个国力正如处于巅峰的国家居然被“连下七十二城”,也是被打得几乎亡国,最后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孤城,虽然最后齐国复国了,但是从此一蹶不振。

这标志着齐国在和秦国的争霸中彻底失败。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田氏代齐:田氏抢走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什么不改国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田氏与姜子牙什么关系,田氏怎样占领齐国

    [var1]姜子牙本来是东海人,很有抱负,也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此时的商纣王根本不在乎他,姜子牙在商朝没有发展空间,他想去周国碰碰运气。但是周文王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后来姜子牙在周文王常常路过的地方垂钓,而且还不放鱼饵,他不是钓鱼,他想钓周文王。周文王见到姜子牙以后,经过一番交谈,瞬间变得大喜,

  • 信陵君魏无忌称得上是军事家吗?一个靠名声打仗的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信陵君人物深度解析,信陵君魏无忌是现代哪里人,历史上的信陵君有多厉害

    怎么理解这四家呢?中国近代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兵家》中解释说:“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

  • 为什么楚国被攻下首都和陪都后,还能存活五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首都被攻破几次,楚国最鼎盛的时期,楚国什么时候发展起来

    [var1]楚国通过对魏、齐、鲁作战,夺得土地人口资源,补充国力。公元前266年,楚国夺取了我国的彭城和萧;公元前257年,楚国夺取齐国莒和琅琊(临沂)。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三次战争使楚国的国土向北扩张,均为中原富庶地区,足以弥补丢失国土损失。楚国国土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楚号为“三楚”,西

  • 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故事?越国三千人就灭了吴国?真相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千越甲真的送给了吴国吗,三千越甲怎么能打败吴国呢,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个时期

    两幅大概创作于明末清初的挽联,具体作者尚有争议,并不是蒲松龄写的。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说项羽灭秦之战,一个是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前联下句表达的都是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后终于达到某种目的。这倒也符合明末清初的形势。[var1]“三千越甲可呑吴”肯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描写,属于一种比较夸张的豪迈手法,就

  • 秦惠文王为何不用张仪的策略攻打二周?就因司马错的这一点担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惠文王对秦国的影响,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惠文王和张仪谁厉害

    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资治通鉴》张仪的策略是什么呢?[var1]就是把和魏国、楚国的外交关系搞好

  • 朱元璋吃饭发现菜里有“头发”,厨子摘帽道:我是光头!险些丢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发现碗里有根头发,朱元璋厨子,朱元璋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

    话说,纵观华夏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老朱外号朱重八,在元末乱世中从乞丐成为和尚之后遇到贵人赏识,历经各种生死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一生可谓传奇。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没啥学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朱从小就开始卖力劳作来糊口。悲剧发生一场意外,

  • 北宋名相寇准,一生刚正不阿,为什么落得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探秘北宋名相寇准,寇准电视剧38集完整版,北宋名相寇准下场有多凄惨

    (一)寇准出身官宦世家,性格耿直寇准是今天陕西渭南人士(古下邽),其祖上是名门望族,他的先祖苏岔生在西周时期担任司寇一职,后来因屡立大功,朝廷将官职赐给他做姓氏。寇准的父亲寇湘也很厉害,在后晋统治时期高中进士甲科,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状元。寇准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但是性格耿直、

  • 崇祯自杀后,是谁将他葬到陵墓中?李自成和清帝都有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帝朱由检,明朝正儿八经的最后一位皇帝。纵观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又可叹,从始至终励精图治,可惜效果一般,还从当皇帝的那天起,就落下个“憋屈”的病根。由于著名大太监魏忠贤权势滔天,第一天进宫当皇帝的崇祯帝,担心刺杀一夜未眠,身边拿着把剑防身,并且未吃宫中食物一口,全靠着自己偷偷藏进袖口中的麦饼果腹。憋

  • 包拯到底是不是清官?考古发现盗墓贼8字留言,900年后真相大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包拯的真实资料,包拯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解密历史上的包拯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并于公元1027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最开始所担任的是建昌县的知县。包拯是一个十分遵守孝道的人,因为父母年迈,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的减税。父母不希望他离开,最后包拯干脆就辞去了所有的职务在家中赡养父母,一直到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了

  • 马未都:溥仪妹妹摆地摊,我拿出一个极品官窑,她连看都没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据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记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从节俭到奢侈是很容易的,而若是要从奢侈再到节俭则是比较困难的,而其中的道理也不难参透。想必许多读者都是曾经见过一些人家道中落的,有些是因为投资失败,还有些人沾染了赌博之类的恶习而导致钱财散尽,从原本的优越生活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