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合纵连横的意义在哪里?读懂“合纵连横”,就读懂了战国

合纵连横的意义在哪里?读懂“合纵连横”,就读懂了战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59 更新时间:2023/12/30 10:53:48

如果说合纵的成功短暂遏制了秦国的扩张,那么连横的出现让各诸侯再也无力对抗秦国,从春秋时代开始,漫长的兼并战争打下来,幸存下来的六国已然失去把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可能,留给他们的选择无非是“抗秦”或“事秦”而已。

而“合纵连横”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愈发鲜明的时代潮流,换言之,读懂了合纵连横,我们就能读懂战国中后期那诡谲变幻的时代风云。

[var1]

要诠释合纵连横的意义,那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说明它之于当时社会的内在价值以及它所寻求的社会意义,合纵连横是苏秦张仪的产物,他们是有专利的。不过,合纵连横的诞生有它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中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日渐失去号召力的社会现状。

譬如说发生了“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资治通鉴·周纪》)”这种僭越礼制的事情,以历史眼光去看,这就是赤裸裸的造反,毕竟人家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礼记·王制》上说“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可见周天子的地位是很鲜明的。但诸侯们的野心已经彼此心照不宣,像齐国就有“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资治通鉴·周纪》)”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合纵连横这种战略思想的出现呢?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当时战国中期时代的整个社会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的了解到合纵连横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分封制的瓦解与社会格局的形成

(1)分封制瓦解引发的社会变动背景

先简单谈谈分封制的瓦解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东周晚期之所以会形成“天子弱而诸侯强”的局势是因为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们的节制,那么周王室为什么会失去对诸侯们的节制力呢?

除了统治者本身的腐败和无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分封制的瓦解。

分封制,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益分配方式,这是一种很质朴的社会制度框架,譬如秦国起初只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后来得到了周王室赏赐的一块土地,这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史记·秦本纪》)”

[var1]

后来发生了犬戎之乱,周幽王被杀,新即位的周平王动迁,秦国就派出士兵护送周平王,于是这位周天子向秦王许诺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

这时候的周天子手中还掌握着大片的土地,所以他可以继续维持分封制的运转。但是随着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越来越多,可供他分配的利益必然也随之减少,到最后周天子不得不沦落到寄居在西周公国里。

在分封制发展的最终阶段,社会利益已经完成分配,于是周天子便相应的失去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于是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们拥有了大片的土地、人民和军队,在分封制发展的最终阶段,当旧有的利益分配完成时,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利益分配拉开了序幕,但这一回,周天子已经不再是分蛋糕的那个人。

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秩序随着分封制瓦解时,也就不难怪孔老夫子感慨礼崩乐坏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分封制已经无法继续运转,至少相对周王室而言,因此“天子弱和诸侯强”的社会格局形成。

譬如周王室越来越没有影响力,有的诸侯还产生了“图周”的打算,“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var1]

但这时候的周天子毕竟还是有可利用的价值,譬如“三家分晋”以后,周天子也不得不被迫承认韩赵魏三个新国家的诸侯身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

于是就有上文提到的秦国和齐国僭越礼制称帝的事情发生,那么秦国为什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呢?这就是周王室衰微后,战国七雄之间形成了新的势力秩序。

(2)战国中期社会局势越发趋于明朗化下,“合纵连横”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

秦国和齐国毫无疑问属于第一梯队的强国,秦国一直打算图谋中原,但是在“三家分晋”之前由于中间挡着一个强大的晋国,使得秦国一直被挡在西边,因此秦国也不得不和晋国搞好关系,这就是秦晋之好的来源。“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被一分为三,各自为政,这对秦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秦国和韩赵魏三国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秦国打算东进中原,秦国尤其是经过秦孝公主导的商鞅变法以后,国力空前强大,而且秦国内部也不继续沿用分封制,而是采取郡县制,这也是东周晚期分封制瓦解的一个证明。

可见分封制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资治通鉴》)”,诸侯们都开始中央集权的进程,应该说这是我国历史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的一个时期。

经过秦孝公的治理后,到了秦惠文王时,整个战国格局已经发生了“事秦”和“抗秦”以及后来“图周”三种非常鲜明的社会格局划分现状。

[var1]

苏秦起初并不是直接奔着秦国去的,他是先去觐见周显王,看来在他内心还是希望能够挽救日渐河山的周王室。但令人惊讶的是周显王却看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说辞,“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史记·苏秦列传》)”

在经过一番考量后,苏秦选择走西入秦,游说秦王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上同)”

我们可以发现,这时候的苏秦还是很看重秦国,希望在自己的辅佐下可以帮助秦国统一六国,说明秦国的实力确实让苏秦颇为动心。然而苏秦遭到了秦惠文王的拒绝,一年后,当苏秦苦学归来时,他的战略思想发生了变化。

以前他打算“举秦以吞天下”,但现在变成“合纵以抗秦”,因为他知道秦国早晚要东进中原,不过既然秦王之前没有任用他,苏秦肯定也不会再去秦国了。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我们熟悉的苏秦游说六国的情节,通过分析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厉害关系,断绝了六国诸侯“事秦”的念头,苏秦嘴巴很厉害,把韩王说的很激动,直发誓说“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上同)”。

又对魏王说“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籓,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上同)”,对齐宣王说“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上同)”,又对楚王说“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上同)”。

[var1]

苏秦尽管在极力挑拨六国诸侯和秦国的关系,但是却也反映出当时秦以一家独强的势力格局,各诸侯也已经出现了“事秦”的思想动摇。而合纵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了出来,苏秦试图联合各个诸侯,组成一个联盟以对抗秦国的崛起。

其所反映的社会现状是周王室衰微后,社会势力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新一轮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秦国的崛起让它隐隐具有了重新分配利益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当秦王拒绝苏秦时,苏秦便只能提出“合纵抗秦”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遏制秦国的崛起以及动图中原的计划,无疑,苏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苏秦的这一顿操作,就替诸侯们多争取了十五年的延续寿命。

而苏秦也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非常生活的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戏码。

而随着苏秦“合纵”战略的提出,另一个纵横家张仪则提出了相对应的战略思想“连横”,苏秦“合纵”的战略思想就是“抗秦”,而张仪“连横”的战略思想就是“事秦”,这也算是两人之间的较量了。

连横这一战略思想的出现说明秦国已然具备一超多强的强大地位,已经具备了逐鹿天下的主动权,而各诸侯们则相反陷入了被动,“图周”已经变成了不切实际的计划,各诸侯需要迫切考虑的反而是在“事秦”和“抗秦”中做出抉择。

如果说苏秦游说诸侯是陈说“事秦之危害”,那么张仪游说各诸侯则是陈说“抗秦之危害”,这是一出非常精彩的战略思想之间的碰撞,张仪对魏王说“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史记·张仪列传》下同)”,对韩王说“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对齐王说“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又威胁赵王说“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籓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var1]

在张仪的游说下,合纵之约顺利瓦解,除了使秦国减轻了自身面临的军事压力,实际上合纵之约的瓦解已经表明“图周”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各诸侯在和秦国的对抗中已经预先立足于失败之地,对各诸侯而言,“事秦”也许是表面上保持对秦国的顺从。

但对秦国来说,“事秦”却给予了秦国对诸侯们各个击破的机会,而秦昭襄王时代“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对诸侯们造成不小的困扰,导致各诸侯之间各怀鬼胎,始终无法组成一个合纵的联盟,最后秦国统一六国,赢得最后的胜利。

而“合纵连横”这一策略也反映出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面临的新的社会秩序和挑战,自周王室衰微以后,在经历春秋时代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以后,最终胜出的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也趋于白热化,且隐隐透露出新的社会格局。

而合纵连横显然已经表明,秦国正以它快速崛起的强大姿态以及巨大野心在各诸侯之间脱颖而出,当然,合纵连横也令我们看到,在社会面临巨变的前夕,各诸侯都因为他们各自做出的选择获得好处或付出惨痛代价。

只能说时代的巨变就像大浪淘沙,最后能够留下来的往往寥寥无几。

(完)

更多文章

  • 秦齐争霸: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的目的是什么?看战国政治角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称帝是没用的,不要说称帝,称天皇都没用。因为还有一个周天子在那里呢,虽然是个摆设,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就像儿子和父母关系不好,但名义上、血缘上还是各个诸侯的父母吧。所以这就牵扯到当时秦齐争霸的一个时代背景。[var1]秦齐为什么要称帝——

  • 田氏代齐:田氏抢走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什么不改国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田氏与姜子牙什么关系,田氏怎样占领齐国

    [var1]姜子牙本来是东海人,很有抱负,也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此时的商纣王根本不在乎他,姜子牙在商朝没有发展空间,他想去周国碰碰运气。但是周文王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后来姜子牙在周文王常常路过的地方垂钓,而且还不放鱼饵,他不是钓鱼,他想钓周文王。周文王见到姜子牙以后,经过一番交谈,瞬间变得大喜,

  • 信陵君魏无忌称得上是军事家吗?一个靠名声打仗的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信陵君人物深度解析,信陵君魏无忌是现代哪里人,历史上的信陵君有多厉害

    怎么理解这四家呢?中国近代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兵家》中解释说:“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

  • 为什么楚国被攻下首都和陪都后,还能存活五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首都被攻破几次,楚国最鼎盛的时期,楚国什么时候发展起来

    [var1]楚国通过对魏、齐、鲁作战,夺得土地人口资源,补充国力。公元前266年,楚国夺取了我国的彭城和萧;公元前257年,楚国夺取齐国莒和琅琊(临沂)。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三次战争使楚国的国土向北扩张,均为中原富庶地区,足以弥补丢失国土损失。楚国国土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楚号为“三楚”,西

  • 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故事?越国三千人就灭了吴国?真相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千越甲真的送给了吴国吗,三千越甲怎么能打败吴国呢,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个时期

    两幅大概创作于明末清初的挽联,具体作者尚有争议,并不是蒲松龄写的。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说项羽灭秦之战,一个是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前联下句表达的都是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后终于达到某种目的。这倒也符合明末清初的形势。[var1]“三千越甲可呑吴”肯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描写,属于一种比较夸张的豪迈手法,就

  • 秦惠文王为何不用张仪的策略攻打二周?就因司马错的这一点担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惠文王对秦国的影响,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惠文王和张仪谁厉害

    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资治通鉴》张仪的策略是什么呢?[var1]就是把和魏国、楚国的外交关系搞好

  • 朱元璋吃饭发现菜里有“头发”,厨子摘帽道:我是光头!险些丢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发现碗里有根头发,朱元璋厨子,朱元璋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

    话说,纵观华夏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老朱外号朱重八,在元末乱世中从乞丐成为和尚之后遇到贵人赏识,历经各种生死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一生可谓传奇。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没啥学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朱从小就开始卖力劳作来糊口。悲剧发生一场意外,

  • 北宋名相寇准,一生刚正不阿,为什么落得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探秘北宋名相寇准,寇准电视剧38集完整版,北宋名相寇准下场有多凄惨

    (一)寇准出身官宦世家,性格耿直寇准是今天陕西渭南人士(古下邽),其祖上是名门望族,他的先祖苏岔生在西周时期担任司寇一职,后来因屡立大功,朝廷将官职赐给他做姓氏。寇准的父亲寇湘也很厉害,在后晋统治时期高中进士甲科,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状元。寇准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但是性格耿直、

  • 崇祯自杀后,是谁将他葬到陵墓中?李自成和清帝都有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帝朱由检,明朝正儿八经的最后一位皇帝。纵观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又可叹,从始至终励精图治,可惜效果一般,还从当皇帝的那天起,就落下个“憋屈”的病根。由于著名大太监魏忠贤权势滔天,第一天进宫当皇帝的崇祯帝,担心刺杀一夜未眠,身边拿着把剑防身,并且未吃宫中食物一口,全靠着自己偷偷藏进袖口中的麦饼果腹。憋

  • 包拯到底是不是清官?考古发现盗墓贼8字留言,900年后真相大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包拯的真实资料,包拯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解密历史上的包拯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并于公元1027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最开始所担任的是建昌县的知县。包拯是一个十分遵守孝道的人,因为父母年迈,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的减税。父母不希望他离开,最后包拯干脆就辞去了所有的职务在家中赡养父母,一直到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