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拒绝封爵换来免死铁卷,儿子却依旧被杀

他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拒绝封爵换来免死铁卷,儿子却依旧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27 更新时间:2024/1/25 23:24:05

这其中有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有处理内政堪比萧何李善长,有神机妙算,屡献妙计的刘伯温,还有一个人,尽管他的名气不如以上几位,却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这九字箴言后来成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这个人就是朱升。

九字箴言,大明立国之本

朱升,出生于安徽休宁,从小饱读诗书,在中得进士之后,曾经担任过池州路学正,类似于现在教育局的局长兼教师,因为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政治腐败,担任池州路学正期满之后就辞官而去,隐居在自己的老家开馆讲学。

1356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克南京,并将南京作为大本营向外发展。在攻打徽州之时,从大将邓愈处得知朱升此人名气很大,有大智慧,因此虚心的向朱升请教时务,朱升以九字箴言来回复,这九字箴言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最后也成了朱元璋的立国之本。

高筑墙,顾名思义就是要将自己城池的围墙建得又高又坚固,实际的含义则是要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自己的根据地稳固之后,才有了对外扩张的资本。

广积粮,古时候强调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从中也可以看出粮草对打仗的重要性。朱元璋后来让手下大将康茂才担任都水营田使,主要负责屯田,一年以后,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的粮食。

缓称王,指的是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要延缓称王。尽管朱元璋当时拿下了南京,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但是此时朱元璋面对的外来威胁同样不少,当时与朱元璋同处长江流域的还有两股势力,分别是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和陈友谅的陈汉政权,朱元璋面临着张士诚和陈友谅东西夹击的危险。

在朱元璋的北面,则是与元朝军队对抗的龙凤政权,此时的朱元璋还是龙凤政权下面的官员,朱元璋不称王,就可以得到龙凤政权的保护,避免和北方的元军正面交锋,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对付长江流域的另外两股力量。

得到九字箴言之后,朱元璋欣喜万分,朱升从此之后就跟随朱元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征战浙东之时,朱升向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叶琛等人,这些浙东名儒最后都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刘伯温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是自己的张良

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升为大明王朝的礼制,政制的完善出力不少。朱升为大明王朝制定了祭祀,斋戒等礼制,封赏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刘基等开国功臣的诏书也多半由朱升所撰写。为防止后宫干政,朱升和其他名儒修撰《女诫》一书。

拒绝封爵,执意归乡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升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尽管朱元璋百般挽留,但是朱升心意已决,执意辞官归乡,为此甚至拒绝了朱元璋封爵的赏赐。

朱升之所以执意辞官归乡,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升已经看透了朱元璋这个人。

徽州之行之后,朱升就一直跟随者朱元璋,经过长年的相处,观察之后,朱升发现朱元璋是一个猜忌心重,薄情寡义之人,对一些有才华的儒士特别不放心。

在建立大明之前,需要这些儒士为其出谋划策,两者尚能和平相处,但是在平定天下之后,这些以前的开国功臣就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因此,在朱元璋诛杀功臣之前,能够告老还乡,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是一种最好的保全手段。

朱升的判断非常准确,晚年的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对权力的控制,先后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大批功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过大,为了加强皇权,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九族,此后明朝不再设置丞相,而以权力相对较小的内阁替代。

胡惟庸案发生十年之后,晚年的朱元璋觉得自己百年之后,权力过大的功臣会对自己子孙的皇权产生影响,又借铲除胡惟庸同党为由,除掉了韩国公李善长等一批开国功臣,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诛杀的人数高达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借凉国公蓝玉谋反为由,诛杀功臣。蓝玉案之后,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也因为遭到朱元璋猜忌,先后被朱元璋赐死。

胡蓝两案之后,大明王朝一大批开国功臣被杀,只有汤和等寥寥数人幸免于难。

朱升请辞归乡,从而避免了朱元璋日后对其的清算,但是朱升的后代却没有那样的好运。

朱升执意归乡之前,朱元璋问朱升有没有儿子可以为自己效劳,朱升老泪纵横,说自己确实有一儿名朱同,但是担心朱同会触犯刑法而宁愿其老死家中,如果朱同真触犯了刑法,请看在老臣的份上,能够赐朱同全尸,朱元璋为之动容,专门制作了免死卷赐予朱升。

在蓝玉案中,身为礼部侍郎的朱同也牵涉其中,免死卷没能保住朱升的命,朱同被赐死。

结语

朱升所提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是朱元璋的立国之本,朱升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相比于同时代的李善长,汪广洋等一批开国功臣来说,朱升无疑要幸运得多。

朱升能够幸免于难,与其做事谨慎,淡泊名利的性格不无关系,对朱元璋性格的了解,使朱升担忧自己终有“狡兔死,走狗烹”的一天,因此急流勇退,告老还乡。

但是朱升的儿子朱同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免死铁卷在手,却依旧逃不过被赐死的结局,朱升“不得老死牖下”的忧虑最终成为现实。

更多文章

  • 他们原本是两兄弟,却为了皇位而反目,但弟弟却挽救了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兄弟争皇位最多吗,明朝有哪些人争夺皇位,明朝历史上四次皇位之争

    ①反目始末朱祁钰是在临危受难之际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做皇帝,他既不想,也不知道做皇帝是什么感受。但是随着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命运仿佛跟朱祁钰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时的大明朝陷入了何种震恐之中呢?有钱的人家都开始紧锣密鼓的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亡南京,大明朝廷中也

  • 朱元璋家祖坟的迷信说法,其中有“赶龙人”使坏一说,过于荒诞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祖坟图,朱元璋祖坟真假对比,朱元璋的祖坟为什么不迁

    这首出自于朱元璋的诗句,展现出来一种江山在我手的帝王霸气,实则也非常符合朱元璋大杀四方的豪迈。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困甚至还做过和尚,但是他却开创了一个时代。这其中固然有元朝腐败,还有时代进程下的必然原因,但是确实也有关于朱元璋本身才能出众,雄心壮志的主观原因。中国皇帝自来讲究出身正统

  • 如果刘邦、李渊、朱元璋三大势力集团逐鹿天下,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李渊朱元璋这三人谁的后代多,李渊与朱元璋谁厉害,李渊vs刘邦

    他们的创业经历一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且热度不输隋末趁机崛起建立大唐的李氏集团。有的朋友就问了,如果把刘邦集团、朱元璋集团以及李渊集团放在一起比较,谁的实力更强,优势更大呢?图片:刘邦集团剧照一、刘邦才是赢家1、刘邦可排第一其实从大时代背景下的创业条件以及后来的综合实力来看,无疑刘邦集团要在各

  • 成吉思汗拥有500妃嫔,多是敌人妻女,却为何不怕她们暗杀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杀了多少人,成吉思汗及后人,成吉思汗征战过哪些地方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并且,成吉思汗的故事更为神奇,从一个落难部落首领的儿子,成为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大英雄,并且在对外作战中,一路胜利,成为天生的大赢家。除了在军事上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之外,在自己的个人生活方面,成吉思汗也是男人中的楷模,成吉思汗一生中有40多个有名

  • 河南老农自称朱元璋后人,专家质疑,他拿出了2个难以反驳的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真实后人,朱元璋的后裔有多厉害,朱元璋后人到底有多强大

    我们知道,一个家族如果有过开创王朝的历史,那么这个家族肯定是会繁荣昌盛一时的,且不说皇室成员,光是分封到各地的王爷也是不计其数。不过当这个王朝覆灭了之后,这些皇室的后人便又重新隐姓埋名,以逃避新王朝的追杀。不过到了如今的和平年代,很多“皇族”后人便又都冒出来了,尤其的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便

  • 明朝命运最为波折的一位帝王,曾逃往异国他乡,墓地至今下落不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南明永历帝便经历了这样的人间冷暖,虽贵为帝王,命运却着实凄惨,他有心治国,却没遇到一个盛景,于危难中担起大业,还是难以力挽狂澜,最终落得惨死下场,至今,他的帝王陵仍然是一个谜!图片:南明永历帝剧照一、明朝亡,南明起在明朝中后期,受小冰期影响,农业减产,民间闹起了饥荒,再加上明军与后金征战,进一步加重

  • 原本是朱元璋偏爱的皇子,为何被父亲厌恶剃光毛发,处以髡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髡刑是什么刑罚,髡刑

    电视剧中常出现断发断情的情节,《三国演义》中还曾出现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可见在古人心中,头发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同样,剃发在古代是具有侮辱性,不孝父母的行为。我国上下五千年,都崇尚以孝为本,但朱元璋却亲自下令剃光自己喜爱的儿子的头发,在他死后还封了个恶谥给他,这是为何?一起来看看吧。作为明朝第一位皇帝

  • 朱元璋下令:禁止后人服食人参,直到崇祯上吊那一刻,他才真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生最为“低微”的皇帝,也被人称之为乞丐皇帝。他幼年时期家里十分的贫穷,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没有办法朱元璋只能跟地主家放牛为生,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来年春天又发生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半个月内相继去世,为了求生朱元璋也踏上了流浪之路,先是进入到了皇觉寺做了和尚,每

  • 崇祯只不过做了一个梦,为什么有人告诉他“大明去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崇祯怎么做才能挽救大明,大明无敌暴君崇祯,崇祯逃跑过了吗

    于是便向身边的太监诉说了这个梦境,还问他们那个“有”是什么意思。作为皇帝的内臣,太监们自然不会说坏话给他听,于是胡乱编了一些好听话告诉他说:“此乃大有之兆,是吉兆。”朱由检闻言心里也就稍稍感到安宁许多,此后也没有再过度深究这个梦。而此时距离明朝灭亡不过还有一年时间,过了不久,专门负责接收官员奏折的会

  • 朱棣为了拉拢宁王,答应他平分天下,后来朱棣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是怎样夺取宁王的军队,朱棣跟宁王分天下,朱棣是怎么拉拢宁王的

    这个朱权有什么实力让朱棣极力拉拢,甚至不惜用绑架的方式也要让宁王帮助自己呢?《明史·诸王》如此形容朱权: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看来朱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