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帝后,朱元璋对之前给过帮助的人都是有恩必报,如“一地之恩”的刘继祖、“一饭之恩”的老婆婆。
刘继祖的“一地之恩”,子孙享福三百年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先后遭遇蝗灾、旱灾,随后又是一场大瘟疫,当政者不但不赈灾贫民,反而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贪官污吏横行,导致民不聊生。朱元璋当佃农的父母和大哥先后因爆发得瘟疫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相依为命。然而家徒四壁,连给父母买一块墓地的钱都没有。
兄弟二人面对亲人尸骨,孤独无助,幸好得同村地主刘继祖可怜,给了一块地,土葬了家人,虽然没钱买棺材,但至少让亲人们入土为安,之后兄弟二人分开逃难。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追赐刘继祖为第一代“义惠侯”,感谢刘继祖当年赠予墓地的这一善举。整个刘继祖后人都享受着特殊优待将近两百多年。
朱元璋的“知恩必报”,成为一段佳话。可以说朱元璋对穷苦人有着天生的亲近,刘继祖无意中动的一下善念,福泽子孙后代。这也告诉我们一件事,人要不带功利性的多做善事,可能就有巨大的收获。
当然刘继祖送地换子孙荣华富贵近三百年并不是朱元璋做的唯一一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事情,还有年少的朱元璋快饿死时,好心老婆婆的一饭之恩,让老朱记在心里一辈子。
老婆婆的“一饭之恩”,安享晚年
话说,朱元璋安葬了父母后,迫于生计就到皇觉寺里混口饭吃。然后寺庙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战乱年代,添香油钱的人锐减,人们不再祈求菩萨佛祖保平安,而是四处逃难。所以皇觉寺的僧人都勒紧了裤腰带,可是兵荒马乱的时间比预计中的长太多,最终和尚们都得自谋出路,也就是我们常说得化缘,说简单点就是乞讨,朱元璋自然也在其中。
这天朱元璋像往常一样出门化缘,然而十室九户都已人去楼空。他就这么走着,坚持着,肚子得咕咕声提醒着他,已经很久没吃上一口粮食了。就在路途中因为太累,两眼一发黑就饿晕在路上。睡梦中他流下了口水,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梦中,老朱正在大口吃肉喝汤。第二天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间民宿家中。
就在这时,他闻到一股香味,肚子又在不争气的抗议,只见一名穿着很朴实,衣服上也有好几个补丁的老婆婆给朱元璋端上一碗汤。朱元璋很不好意思,合着双手说了句谢谢后,从老婆婆手中接过这碗汤,他喝了以后,觉得这就是人间美味。他问老婆婆这汤叫什么名字,后者答道这个是
“珍珠翡翠白玉汤”
,也正是这碗汤,让朱元璋在称帝后念念不忘。
后来朱元璋登基后,虽然山珍海味吃着,国家治理着,但是难保不会有点小感冒发烧什么的。然而念旧的朱元璋突然心血来潮,想起乞讨时候老婆婆的那碗汤,于是让御厨按照记忆里中的食材去做,可是不管怎么样,总是不得味。越想而不得,搞得老朱十分郁闷,群臣也都比较着急。
最终找到了当时的老婆婆,她比之前苍老了许多,但脸上的笑容多了,尽管也眼睛花了,但还是认出了朱元璋。老朱说明来意,问老婆婆当时的汤是怎么做的那么美味。后者笑着告诉朱元璋:那只是用残羹剩饭做的罢了。当时十分饥饿,自然会觉得美味。如果现在再按照当初那样做的话,不会再觉得这个汤有多好喝了。其实也就是饥不择食的道理,吃啥都香,这是人类的本性。
朱元璋怅然若失,回忆过去,历历在目,后来叹了一口气,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最后让老婆婆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