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古装电视剧中,尤其在涉及有关于皇权的政治斗争之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名词,那便是丹书铁券。对于这一事物,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不可能有任何接触,但通过电视剧,我们却对其能够免除罪行乃至赦免死刑的功能感到惊叹和讶异。
而在明朝时,铁券也不可避免地有着较高的出现频率,成为了明朝时期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并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研究明朝时期铁券颁发现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情况无疑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一、明朝的铁券颁发是古今结合的产物
1、铁券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出现
有关于我国历史上丹书铁券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铜节这一产物,它也是后世丹书铁券的雏形。直到西汉建立之后,铁券这一名称正式出现于中国的历史舞台之上。为了笼络功臣、收买人心,汉高祖刘邦对功臣大肆封赏铁券。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铁券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功臣们封侯的凭证,与后世那种能够免除罪责的免死金牌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依旧是后世铁券制度建立的雏形。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铁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流传,直到南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丹书铁券与我们想象中的珍贵万分、数量稀少的特点并不相符。而当时间来到唐朝后,我国历史上则出现了第一个铁券颁发的高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便与唐朝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有关。一方面,唐朝内部政治斗争颇为严重,无论是当初武则天执政时期李唐皇室内部的夺权,还是中后期宦官与文人集团的斗争,都使当时的政治环境呈现出混乱的局面,皇帝不得不将颁发铁券来作为一种稳固自身地位的方法。
另一方面,唐朝常年处于对外扩张状态,羁縻统治的存在更是极大增加了唐朝所管辖的领土。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统治者便需要针对于那些军功将领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来颁发丹书铁券以收买人心。两者结合之下,共同造就了唐朝时期铁券颁发的高峰时期。当然,这绝不代表铁券就不值钱了。
也正是随着这种铁券颁发在频率等各个方面的提高,既是为了对这些丹书铁券做出更好的管理,也是为了防止官员将其滥用,唐朝政府对于颁发铁券一事也开始建立并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如铁券的分藏制度便是在唐朝后期得到了改变,从以往的圆筒瓦形变成了覆瓦状,保存方式也不再是将其分成两半保管的对分收藏。
在宋元时期,铁券的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直到明朝建立后已经足以为其提供相当丰富的借鉴,明朝也正是在总结历朝历代经验的基础上策划了一整套有关于铁券赐予的规定。事实上,明朝的铁券甚至在形制上都基本上是模仿的唐朝时期的铁券。
2、铁券成为朱元璋拉拢人心的重要工具
作为明朝的建立者,虽然朱元璋在其后半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如果观看其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却也不得不令人心生同情。无论是元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极度压迫,还是连年的大规模天灾,都成为了压垮包括朱元璋在内的诸多平民的力量,迫使他们在造反和死亡两条路之间选择。
最终,在同乡好友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选择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团,在起义的过程中愈战愈勇,并最终在消灭了陈友谅等割据势力以及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后,成功建立起了明朝。一个新生政权的建立固然令人振奋,但如何维持这一政权的稳固和长久存在,却也成为了一个令朱元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由于朱元璋出身布衣,没有任何家族势力,这使得他在建国后最仰仗的便是那些早年陪自己南征北战的功勋将领,他们也是朱元璋维护自身统治最为牢固的基本盘。因此,不管是从念及旧情还是论功行赏抑或是巩固权势的角度来说,朱元璋都必然给予他们赏赐。
同时,对于其他与自己不甚亲密乃至与自己曾经有过对抗的人,朱元璋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赏赐,从而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也更能够彰显出自己作为皇帝的气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早在还是吴王时期便开始了对功臣们的封赏行动,颁发铁券则成为了这些封赏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后形成具体的制度。
二、明朝时期的铁券有着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1、铁券在形式上是以唐朝铁券为基准的
对于铁券制度,朱元璋等人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铁券究竟长什么样子,明初时期却无人知晓。直到在洪武二年,当时的翰林学士危素进言朱元璋,告知在台州的钱氏仍然保留有一块由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赐予其先祖钱镠的铁券,而钱镠正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
在获得这块铁券后,朱元璋便立即着手开始了明朝铁券的制作过程。当然,这种制作必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比如上面所镌刻的文字便有所变化。但不得不承认,若非是台州钱氏这块保存了四百多年的铁券存在,明朝之前与明朝之后的铁券在形式上必然会有着较大的差异。
2、对于铁券的管理有着严格的章程
对于铁券的颁发,明朝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过程。首先,吏部需要核对那些铁券颁发人选的功绩,判断他是否真的有资格能够得到铁券。需要注意的是,功绩核对其实是一个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工作,因为这些将领的功绩大多是由兵部来进行登记。
同时,根据不同人选的功绩,对于他们所能够获取的铁券的等级进行评定,分别有着公爵、伯爵、侯爵等级别。
当这些核对的工作完成之后,吏部便会将人选名单拟定出来并交给皇帝审核。皇帝的审核通过以后,翰林院便需要以皇帝的名义来拟定对应的文本,之后再交由工部制作并送到银作局这一专门的地方刻字和填金。到了这一步,铁券只能算是制作完成。
直到最后,由内府收藏铁券。其中,铁券的左半部分交给印绶监,放到古今通集库这一专门的机构;右半部分则发放给功臣保管,如果在日后需要使用的时候,便将其与左半部分合二为一来验证真伪。
另外,在领取铁券的时候,大臣们需要叩谢圣恩,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以及之后自己会如何来报答皇帝,这也算是古代封建政治体制下的传统环节了。
而对于如何保管自己手上的那份铁券,防止出现盗铸以及为了日后方便核对,明朝政府同样有着明确的规定:“凡草请翰林院,宝请诸内府,左券宝籍归诸古今通集库。凡诰敕勘合籍以急就章为号。凡诰敕之号四:曰仁,曰十二支,曰文行忠信,曰千字文,以千号为满,满则续。”
3、铁券的获取方式较为严格
对于如何获取铁券,明朝时期的典籍上有着这样的记载: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曰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也就是说,获取铁券的人要么是当初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元勋,要么是跟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使得造反成功的功臣,再要么就是在武功或者文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大臣。总的来说,就是功劳二字。
也因此,纵观明朝在其存在的两百多年间所颁发的两百多块丹书铁券中,以朱元璋洪武年间以及朱棣的永乐年间所颁发的数量最多,占到了全部数量的一半左右。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铁券的颁发却远远不止这些方式。纵观明朝历史,依靠自己的外戚身份或者仰仗宦官又或者外部来将领获得铁券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政治陷入腐败,宦官掌权的情况开始出现,通过贿赂当朝宦官以获得铁券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
有趣的是,由于明英宗本人特殊的经历,他在第二次当皇帝之时的天顺年间,在更短的时间内,却颁发了更多的铁券,这应该是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才所为。
三、总结
总的来说,铁券在明朝时期的颁发又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虽然从理论层面来看,铁券从制作到颁发再到保存这一系列过程都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这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铁券颁发的含金量。
然而,正所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由于在具体执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各种漏洞,最终还是导致铁券在明朝时期的颁发在数量上呈现出一定的泛滥状态,这在历朝历代当中都可以说是颇为少见的。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大规模的颁发,才为现在的我们流传下来了更多可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