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景帝为何要听从袁盎之计,把御史大夫晁错腰斩?

汉景帝为何要听从袁盎之计,把御史大夫晁错腰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62 更新时间:2024/2/3 20:22:21

从上面简单的过程不难看出,晁错之死牵涉到的因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个事件和四个方面:事件,即建议汉景帝“削藩”。四个方面分别是汉景帝,诸侯袁盎,晁错。由于晁错被杀之后,诸侯王并没有退兵,故而相当多的人把他的死归咎于袁盎的挟私报复(两人政见不同,又有私怨),但是假如能够真正理性客观的分析晁错被杀的根源,将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首先,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从皇帝本身和大汉帝国的利益出发是正确的,但在彼时的形势之下,在道义上却是站不住脚的。

汉朝的分封制乃是高祖刘邦手创,目的是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来拱卫皇室,虽然在景帝登基之后,有少数王侯作奸犯科、行为不轨,但大部分人还是安分守己的,如此一来,削藩既违背了高祖刘邦定下的规矩,又没有合理的借口,自然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非但汉景帝最初犹豫不决,而且朝臣们大都持反对意见,但是晁错依仗皇帝的宠信,一意孤行——“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譁疾晁错。”

其次,景帝时代,诸侯的藩国总数达到二十二个之多,控制的领土和人口与汉朝政府手中的郡县相差无几,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削藩”,自然需要极其谨慎,不但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还要提前制订完善的计划,按部就班的缓慢推进。

然而,信心爆棚的晁错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朝廷诏令的形式一次性的、光明正大的“削藩”,等于同时向二十二个藩王一起开火,妄图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犯了轻敌的致命错误。

最后,但凡做事情,都要有两手准备,要有备用计划。可是当以吴王为首的七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之时,晁错立刻进退失据,显然他是完全没有做预案的。

更荒谬的是,叛乱发起之后,晁错竟然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关键时刻把老大推到危险的前线,自己却躲到安全的都城,满朝文武和汉景帝,自然没有一个不恼火的。

我相信看到这里,读者应该都明白了,晁错之死,他自己要负60%的责任,下令处死他的汉景帝负30%的责任,提议杀他的袁盎只需要承担10%的责任,至于叛乱的诸侯们,则没有任何责任——喊个口号找个借口而已,根本没有把是否杀掉晁错当作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汉景帝的责任要比袁盎的大一些呢?

第一,是汉景帝无原则的宠信造成了晁错的擅权和一意孤行,最终才让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作为皇帝,汉景帝违背了起码的“信义”。不错,“削藩”是晁错的提议,但目的是维护皇帝的利益,并且得到了同意才推行的,结果却被毫不留情的出卖了。第三,进退失据,判断错误,以为杀了晁错就能平息叛乱,并且是用欺骗的手段,当街斩杀,根本不给晁错解释和辩护的机会。

袁盎之所以提议诛杀晁错,是因为得到晁错想要杀他的消息。“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纯粹是保命的手段而已,无可厚非,自然不能负更多的责任。

更多文章

  • 关羽兵败求救,为何刘封、孟达会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封孟达不救关羽后果,如果刘封孟达救关羽会怎样,刘封孟达不救关羽不怕被刘备杀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庸被占领的时间,以及前后的经过。刘备在汉中之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心情十分激动,胃口也变得大起来,他渴望占据更大的地盘。于是命令宜都太守孟达去攻打曹魏的房陵郡,房陵郡太守蒯祺是一位死忠之士,率众拼死抵抗,但终是寡不敌众,最终兵败被杀。刘备见拿下了房陵郡,更是受到鼓舞,于是就让孟达继

  • 桓玄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佳,可是他干一件事,让蔡伦感谢他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桓玄多胖,桓玄是哪里人,桓玄被谁打败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若是论起古代最混乱、最黑暗的王朝,晋朝绝对榜上有名,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让华夏文化受到了重创。与此同时,由于朝廷政治十分混乱,导致朝廷内部分崩离析,各类争权夺利的戏码不断上演,造就了一幕幕的

  • 刘秀为何不杀功臣?理由只有一句话,刘邦听到,也不知作何感想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秀为什么能不杀功臣,刘秀不杀功臣是真的吗,刘秀刘邦

    这个封爵之誓,当时搞得非常隆重,书于丹书铁券,一份藏于太庙,一份交到功臣手里,这架势够诚心的吧,可一旦坐了江山以后,刘邦就立马翻脸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在《项羽死后,刘邦就发了一个毒誓,韩信之死其实就与这个毒誓有关》一文中已有交代,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呢,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当中,刘邦大概是杀功臣杀的最

  • 汉中之战后的一场内斗:蜀汉失去三员大将,丢失了一处战略要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中之战蜀汉谁的武艺最高,汉中之战蜀汉走向巅峰,蜀汉末年汉中是怎么失守的

    蜀国创立以后,刘备麾下大概有三大集团:中原派、荆州派、益州派。中原派中,都是最早跟随刘备起事的一批将领,也是最受刘备重视的一方。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关羽、张飞、麋竺等人。而荆州派,则是刘备在荆州之时,所招揽的一批人才。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其他人物尚有黄忠、马氏兄弟、蒋琬等人。至于益州派,则是更为复杂

  • 吕布谋害丁原新解:看似见钱眼开,实则身不由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吕布杀丁原全过程,吕布反丁原的原因,吕布是怎么杀丁原的

    对此,《三国演义》给出的解释是——董卓用大笔财帛加上一匹赤兔马,这才收买了吕布,从而造成了丁原的死亡。这个解释看似合理,恰好符合吕布背信弃义的性格。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又站不住跟脚。因为遍观史书来看,吕布虽然为人有些反复了些,但他绝非是一个贪财之人。《三国志•董卓传》中,也只提到了吕布为董卓所诱,故而

  •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选择背叛曹操,却被猪队友坑得血本无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的首个计划是,占据河内以偷袭邺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二月,河内郡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先是河内太守张杨为部将杨丑所杀,然后黑山军眭固又杀死了杨丑。眭固等人占领河内后,立马投入了袁绍麾下。眼光卓绝的曹操顿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打算占据河内,进而偷袭袁绍的战略重地邺城。一旦曹操取得了富饶的邺城,曹

  • 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什么总喜欢夺人妻子?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操为何喜欢夺妻子,三国曹操真实历史资料,曹操夺张济之妻

    首先,古代女的结婚早,十六七岁已嫁人,这个年龄的姑娘,可以说十分青涩,对男女情事方面没有什么经验。曹操肯定认为女人嫁了人,特别是嫁了高官的女人,外貌,能力一定不差。经过男人一段时间的调教,这种女人开始懂情事了,并且经验越来越丰富,年龄二十岁上下,就象刚刚绽开的花朵,远看鲜艳美丽,近看媚态可掬。曹操整

  • 日本的三国故事:姜维为何归降蜀国?与诸葛亮的初恋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招降姜维,姜维如何被诸葛亮收服,真实的诸葛亮与姜维

    《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传入日本后,起初只是日本皇室及上层社会精通汉语的人群中传播,直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日译本出现,才面向普通民众并逐渐成了日本社会的大众读物。三国文本在早期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学者大都依照原著,进行直译或意译。在这一时期中出现的诸多相关研究文学等作品,都秉承着尊重原著的前

  •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能不能受到重用?答案很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如果跟了曹操会怎么样,诸葛亮为啥投奔曹操,新三国曹操问徐庶诸葛亮才华如何

    试想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比,在仲泊间,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是夹着尾巴做人,庞统也见过曹操,不也得不到曹操的重视吗?庞统和诸葛亮也是仲泊间。所以说,曹操人才众多,且历练比诸葛亮强多,诸葛亮去了曹操那里,没有他试展的空间,也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感激刘备呢?就是因为刘备给了诸葛亮施展

  • 刘表拒绝出兵,并非胸无大志,而是一眼看穿了刘备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得说说刘表是不是无能之辈,这一点得从正史中找寻资料方能判断。《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记载:“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唯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