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天宝时代底子打得好,人才储备异常丰富。马燧、李晟、卫伯玉、段秀实、白孝德这些天宝开边战争时期的边镇中下层军官,后期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或大臣。就是叛军也是人才济济,崔乾祐、田承嗣不输郭子仪、李光弼。尤其是崔,潼关之战以绝对劣势兵力击破哥舒翰,其对战场的控制能力和对军队的调度能力堪称神级微操。盛唐的那些边镇主将,甚至其部将,穿越到铁血强宋都不见得比岳武穆差。在李林甫大肆延揽胡人为将之前,唐朝延袭关陇军功集团“文武双全,武德充沛”的传统,边将有了军功再调回中央当宰相,这种“上马能击贼开边,下马能文章治国”的复合型人才比宋明那种嘴炮朝廷系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安禄山也就一开始欺负欺负地方守军,和临时招募的天武军。 大唐边军出动了之后叛军立刻败多胜少了起来。就算是哥舒翰军心混乱惨败之后,也就占了个长安就再也无力追击。大明呢?离开了城墙以后野战赢过八旗兵几次? 叛军和八旗兵的劣势都是人太少,但这个时候战斗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安史叛军大规模行动从来都是需要出动万人级别以上的,少了出门就被打死了。这样的话自然结果就是打下两个城之后就没兵了,地盘小也招募不到多少伪军就被拖死了。而八旗兵到了关内几千几百人就敢到处跑,到处攻城略地,效率可比安禄山高了不知道多少。
安史之乱的爆发根本原因是顶层权力集团的斗争,一次有预谋的边军叛变,和朝廷腐朽败坏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朝廷腐朽败坏到丧失民心,颜真卿也不会在关东叛军后方振臂一呼就豪杰、百姓响应支持唐中央。叛军之所以半年攻占长安,和朝堂混乱关系也不大,如果不是唐玄宗个人决策失误,连续误杀高仙芝封常清,逼仆固怀恩出潼关与叛军决斗,潼关也不会失守。事实上叛军攻占洛阳后已经在潼关面前束手无策,而唐的安西、陇右、朔方各部分军队逐渐调回合围叛军,叛军后方也有颜真卿领导的围剿,败局已定。
唐朝皇帝应该是遗传不好,身体素质较差。而且有不少皇帝崇信道教。德宗、太宗、玄宗几乎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太多太散,互相牵制,对唐中央没有致命威胁,局面并不是不可挽回。唐德宗时期差点就亡了,全靠李晟、李怀光强行续命,这才撑到元和时期,不然五代会提前上演。可惜内政不和,宦官的问题牵扯了太多精力,对藩镇没有彻底打击,经济重心向汴梁一带和江淮转移了,关中民力不支,后面又失去了对四川和陇右的控制,彻底完蛋。
唐德宗的问题不是什么战线铺得太长,本质上就是一名昏庸的君主。不懂制衡,不会处理和藩镇的关系,葬送了大好形势。不仅成德降而复叛,魏博幽州一哄而起,就连一向忠心的朔方军都能让他逼反。再多给朱泚几天时间,五代就提前上演了,哪还有什么大唐底子。之后任用宦官,放纵藩镇,自暴自弃。中晚唐的两大祸根,藩镇和宦官,本可以在德宗手中解决,但这货不仅没有解决,还差点葬送了基业,并为后代埋下更深的隐患。
用宦官制衡朝臣,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前提是宦官的权力受皇帝的控制,宦官只是皇帝的工具和代言人罢了。从来没有一个朝代能像中晚唐一样,由于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可以废立杀害皇帝。从鱼朝恩后宦官并没有兵权,而从德宗开始直到唐亡,宦官都牢牢控制着禁军,始作俑者就是德宗。唐德宗算昏主,前期是励精图治,统治期间发生泾原兵变,这不算安定。同时给宦官兵权,为甘露之变埋下祸根,直至唐朝灭亡也没有把宦官兵权夺回。听信谗言杀刘晏,杨炎。还有顺宗,能力应该也还可以,有可能成为明君,可惜类似明光宗,在位只有一年不到,永贞革新有进步性,可是之持续146天。其实个人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近乎于分封制了,或者说节度使承包制,这种制度显然对皇帝无能的容错率更低。
会昌、大中之政一度让人看到了大唐复兴希望,朝堂局势比较稳定,没有大灾或民变,吐蕃内讧,河西四镇被张议潮的义军收复,不过还是阻挡不住王朝衰落的脚步。安史之乱之于盛唐,就像一个健康强壮的成年人,突然挨了一刀,这要是直接完蛋那没什么说的,可只要扛过来了,那一般是还可以活得不错很长时间的。而明朝之灭就是一个步入暮年的老年人,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恶疾缠身,外还有女真这个悍匪揪着暴揍,想再活下来那只能是妄想了。
小编认为:唐代前面的帝王名气太大,后面虽然也不错,但是还是相形见绌。毕竟和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不仅仅在唐朝,纵观整个历史,也是光耀千秋的存在。所以中晚唐的帝王知名度真的比不上同期的小李杜,毕竟李商隐杜牧语文还要学。汉唐衰落后各地军阀是地主,拼命守护自家产业,中央王朝像周天子,名义上压着各地军阀不能乱动兼并。宋明尤其是明朝严重的中央集中权利,军阀阶层都成了打工仔,自然没那个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