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元璋
朱元璋曾经因为父母亲人的去世而心灰意冷,选择出家为僧,但又在受到朝廷压迫屈辱之时,毅然决然地举起起义的大旗,决心推翻朝廷。1356年时,朱元璋带领起义军队将集庆路占领,并且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到了1364年,朱元璋开始叫自己吴王,与此同时,朱元璋所带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接连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的人马。
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为帝,并且将国号改为大明,同年的秋天,朱元璋亲自出征攻打元朝的都城——大都,最后成功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朱元璋上位之后,大力发展经济,在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权力而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朱元璋是从平民到现在的地位的,他十分了解百姓的苦楚,便出台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二、嫡长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还未起义便生下的嫡长子,他出生在一位与朱元璋交好的商人家中,朱元璋在自称吴王之时,便第一时间将其立为了世子,被朱元璋给予了厚望。朱标从小便谨遵父亲的安排与教诲,幼年便跟着宋濂学习,在朱元璋正式登基之后,朱标第一时间被封为了皇太子,将他往未来帝王的方向培养。
朱标在被立为太子之后,朱元璋为了不让儿子骄傲奢淫,时常带着去暗访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让他体会到“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朱元璋在朱标的教导之上,颇费心思,请了许多的功勋道德极深的人前来教导,朱元璋还在宫中开设学堂,收集了许多图书,还有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为朱标以及一众子弟讲述儒学。
朱标常常与朱元璋一起谈话,朱元璋总是以自身的经历来教导朱标,想让朱标明白权力地位的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万万不可荒唐度日。朱标经过一众人的教导,虽然自己生活富贵,但是身上没有一丁点纨绔子弟子的习性,反而在朱标长大后,朱标身上满满的儒者之风,为人处世仁慈儒雅。
朱标娶亲生子之后,朱元璋便开始让朱标接触政事,培养朱标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是朱标的性子过于温和,有的时候会与朱元璋意见不合,朱标往往主张平和行事,但朱元璋却是果断与仁治两者皆存。朱标不仅仅在政事上仁和,在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之时,也是兄友弟恭,十分的和气,可谓是和气生财的典范。
三、背后的底气
朱标在位太子期间,他的兄弟对朱标的位置并没有过多加害,往往都是多多表现自己,没有使过什么手段来将朱标拉下马来,这可不是他的兄弟们对皇位权力不感兴趣,而是迫不得已不能这么做。在古代,关于继承方面的事,都有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次的说法,在这一点之上,朱元璋是完全按照这个做的。
在朱标刚刚出生,因为他是嫡长子,便被朱元璋给予了厚望,朱元璋在后面朱标成长的时期,为了让朱标以后的路好走一点,不仅给他安排了许多的师傅教导他,让他可以这些人归为他的势力。朱元璋害怕以后朱标会有外戚势力压迫,便提前寻他们的错处将他们给打发了。
朱标在朝堂学习处理政事之时,时常会在朱元璋要处罚朝臣时,劝诫朱元璋,在这时,这些要被处罚的朝臣便也成为了朱标背后的底气。朱标就这样在自己父亲的帮助之下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畴,而朱标的兄弟们,尤其是朱棣,朱标在世的时候从未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在朱标的儿子退位之后才敢起兵造反,这便可见朱标的势力范围有多大,更何况还有朱元璋在背后撑腰。
总结:在古代,父亲让嫡长子继承家业的事情,可谓是多如牛毛,除非嫡长子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时便会将目光转移到家中有才能的子女身上。但是万事之中总有意外,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只是说大多数人是这样,还有小部分人是采用能者居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