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之死

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94 更新时间:2024/1/15 13:33:18

的仲夏,福州的天气格外炎热,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着。头顶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燥热的空气压得人们喘不过气起来,似乎是在预兆着要有坏事发生。

7月27日天气出奇地低沉,刹那间,天降大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就连福州城一隅的城墙也应声倒下。似乎种种现象都像是预示着什么。

在雷电交加中福州黄华馆中一位老人停止了呼吸,慢慢地合上了双眼。此时黄华馆中空气像是被按了暂停键,馆内人们面色凝重,气氛沉重。随后一声悲怆的“左大帅驾鹤了”叫声打破了黄华馆的安静。一声声的悲痛的呼喊飘出了黄华馆在整个福州城内不断地回响。

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的去世,对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对中国虎视眈眈的英法俄等国家像是没有禁锢了饿狼正在蠢蠢欲动;落寞的清王朝像是没有了雄狮坐镇保护的“绵羊”任人宰割。

沉浮半生

左宗棠半生沉浮,大器晚成。但对他来说,“大器晚成”却绝非坏事,反而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磨练性格,韬光养晦。左宗棠自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才能,极有悟性,“少负大志”。既自幼聪颖,心怀大志,为何会无为半生?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长沙,在家排行老三,是家中幼子。他自小身体羸弱,母亲对其千般爱护、万般疼爱。于是来自家庭的偏爱便造就了一个“随心所欲”、“自大傲慢”的左宗棠。

这种

孤执

刚直,不善于迎合奉承性格也使其在从政的道路上异常艰难。

幼学之年,左宗棠便对刻板的八股文产生厌恶,反而对被当时认为是“旁门左道”历史和地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涉猎广泛,熟读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初历史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经世致用书籍。

左宗棠虽天资聪颖但小却顽劣。每次遇上作文考试,他总是第一个交卷。并走到老师面前故作惊讶地说:“呀!这是谁,文章写得这么好。”对于幼年顽劣的左宗棠,旁人都无可奈何。可在次年的童生院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榜首。令左宗棠想不到的是这是他此生科举考试唯一的“第一名”。

左宗棠一生一共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皆不中。及冠之年的左宗棠在长沙参加乡试时勉强得了举人。左宗棠兴奋不已,便决定赴京参加会试,想要一展“一夜看尽长安花”的抱负。可沉迷于地理和历史上,并对八股文感到厌恶的左宗棠屡屡碰壁。

此后,左宗棠接连两次进京参加考试皆未能如愿以偿。屡试不第的左宗棠并未像范进一样在科举道路上蹉跎半生,而是决定另谋出路。

他认为“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举特进身阶耳。”更是在自己新婚时题字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对联似乎是他对自己举业坎坷的勉励,却也成为了他一生真实写照。

世人皆知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名言流传后世,却不知这两句至臻名言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对不惑青年左宗棠的谆谆教诲。即使是在林则徐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也不忘向朝廷推荐这位不世之材。

后来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张亮

基的再三邀请下,决定出山坐镇长沙城。在左宗棠的镇守下,太平军未能如愿攻下长沙城。

当时的清王朝犹如明日黄花,内忧外患。左宗棠心系国家安危,决定出山辅政,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此时左宗棠42岁,同龄人早已功成名就或名利双收,而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硬汉

顽将

42岁发迹的左宗棠像是一颗清王朝失而复得珍珠。他先是为两湖总督骆秉章的幕僚,而后自己组建了“楚军”,征战于各个战场,为处于危墙之下的清王朝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先后参加过平定太平天运动、镇压武装起义;兴办洋务,平定内乱;功勋卓著,成就斐然。

但我认为左宗棠的一生的巅峰是收复新疆,如果没有左宗棠,就不会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更不会有现在56个民族的齐聚一堂。当时的新疆像是一块被饿狼觊觎已久的肥肉,被英俄等国虎视眈眈。

当时李鸿章主张将重点放在海防,认为海防和西征难以两方兼顾;而左宗棠认为一块国土都不可以少,主张西征收复新疆。

这就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海防和塞防之争。

就我而言,二人说的都有道理。当时清政府财政力量薄弱,不足以支撑同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同时属于中国的国土绝对不可以落入奸佞小人之手。

年近花甲的左宗棠依旧是铮铮铁骨,怎么可能会忍受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于是,左宗棠立即上书向朝廷阐述新疆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并主动请求领兵出征收复新疆。

64岁的左宗棠依旧是“钢铁硬汉”,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大将之风。当时的新疆已经被古柏占据,并且英国和俄国也对新疆也是垂涎已久。但左宗棠并不畏惧,他顶着日益憔悴的身体亲自制定西征计划,当时左宗棠一方面招兵买马,研制先进的武器,一方面马不停蹄地操练兵马。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左宗棠挂帅出征,挥师西进。当时

阿古柏认为日暮西山的清王朝军队不过是残兵败将。收复新疆不过是小打小闹,并不认为一副副弱骨组成的清军可以激起多大的水花。

可映入阿古柏眼帘的是一支训练有素、视死如归的军队。有硬汉一般优秀的将领,有装备精良的武器,有团结协作的将士。军队一路长驱直入,战斗结果毫无悬念。自此,骄傲自大的阿古柏军队被消灭殆尽,扎在中国西北国土上的一根长刺被连根拔起。

阿古柏

左宗棠以一己之力将收复新疆变成了可能,扭转了当时清王朝被动的局面。虽然左宗棠收复了北疆,但伊犁却被俄国占领。在经过多次谈判无效后,左宗棠毅然决然准备收复伊犁。

当时的左大帅已年近古稀,身体早已不支持长途跋涉的远征。69岁的老人未能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是拖着浑身是伤的身体领兵上阵。在小家和大国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左宗棠深知要想收复伊犁必须自己亲自出马。

他便命人抬上一口棺材跟随自己踏上这条未知的征途。试想,那些身在清宫庭院中整日在歌舞中寻欢作乐的爱新觉罗的子弟是否会敬佩这位“抬棺出征”的硬汉老人的铮铮铁骨。

在晚清王朝,左宗棠无疑是个“异类”,他的思想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希望在这混乱飘摇的时代可以挽救清王朝这幢大厦免于倾倒;可以留下一些福泽惠及后代;可以为后世留下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

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的离世是一个民族的损失,更是一个时代的损失。

离世之殇

左宗棠于1885年福州病逝,但史书上对左宗棠的病情却没有只言片语。后世有人怀疑左宗棠是被害死的,实则不然。

据与左宗棠同时代的

吴光耀的《纪左恪靖侯纪事》中记载,左宗棠是在中法战争期间,腐败无能清政府以胜为败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左宗棠太过忧患时局而吐血一病不起,最后抱憾而终。

左宗棠并不畏惧死亡,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清醒明智的左宗棠是孤独的,在世人眼中是“异类”。

那是因为他站得够高看得更远。也许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可对于清王朝来说他的离世绝非好事,在那个毫无阳刚之气的清王朝,左宗棠无疑是大清王朝最坚硬的顶梁柱。

他的离世,意味着清王朝再无翻身的可能;意味着清王朝将是刀下鱼肉任人宰割;意味着清王朝注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时间飞逝,转眼间左宗棠已经离开百年有余。可左宗棠的一腔热血好似是昨天的事情,至今读起来也是令人热血沸腾。此时窗外,月色满天。不知在天上的他看到今天国家强盛、民族繁荣中国会不会感到欣慰。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慈安的陵墓中,有这样一样“特殊”的珍宝,慈禧的墓中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回忆慈安,慈禧和慈安为啥不和皇帝葬在一起,慈禧陵墓稀世珍宝

    接下来,就有读者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神秘的慈安墓中,都埋有什么宝贝?(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盗了慈安墓的人是土匪马福田手下的副官王绍义和黄金仲。1951年,王绍义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在审问的时候,他不仅交代了盗

  • 慈禧贴身保镖李瑞东有多厉害?还没出手霍元甲就认输,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禧太后认识霍元甲吗,慈禧的保镖李瑞东,慈禧最后一招打霍元甲

    在中国古代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与建立宋朝的赵匡胤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重武轻文”。历史中若论文治,不少人认为满清强于蒙元;若论武治,清朝强于元朝。总得来说,我们中国古代是非常崇武,自古朝廷设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而选出来的栋梁之材就形成了辅助国家的根基支柱。故而回望历朝历代,古人自小习武之风甚浓,到了清

  • 故宫此地于清朝重修,康熙专为一人修建,雍正朝失去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毓庆宫之所以能够得到修建,完全是康熙为了一个人。大家一听“毓庆宫”,会不会是某位妃子居住的呢?也就是说,康熙可能是为了某位受宠的妃子而建。但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错了,事实上,康熙下旨修建毓庆宫,是专门为了他最疼爱的儿子胤礽。之所以说,胤礽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是因为胤礽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康熙的嫡子。康熙

  • 姐妹俩一起嫁给嘉庆,姐姐稳居后位50年,妹妹历经四朝封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嘉庆妃子个人资料,嘉庆的妃子排名,嘉庆晚年宠爱妃子

    孝和睿皇后与恭顺皇贵妃来自镶黄旗钮祜禄氏,她们有一个共同祖先,名为额亦都,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首,爵位为弘毅公。孝和睿皇后的六世祖是额亦都第六子达隆霭,恭顺皇贵妃的六世祖则是额亦都第八子图尔格。其实,从个人成就来看,图尔格要更耀眼一些。在很小的时候,图尔格便跟随太祖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厮杀,皇太极继位后得

  • 慈禧作为女流之辈,文化程度很低,为何她却能掌控大清47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慈禧的手段有多可怕,慈禧的最高统治权,慈禧的政治能力有多大

    在大清王朝史上,统治最长时间的帝王就是乾隆皇帝,乾隆在位60年,还做了太上皇三年,其次就是康熙了,虽然他在位61年,但在康熙6年才正儿八经的亲征,实际上就是55年的时间!排在第三位的是便是慈禧太后了。慈禧不是皇帝,作为一介女流之辈,她统治大清王朝长达47年之久!1861年,仅有27岁的慈禧太后开始垂

  • 曾国藩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放弃了黄袍加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这些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曾氏王朝的机会。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成为一帝。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其实,早在安庆战役

  • 庚子国变,慈禧为何调不动两广总督李鸿章?李鸿章:休想让我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有读者提了一个问题,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为何调不动李鸿章?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要了解此时李鸿章的身份,他早已不是1894年前的李鸿章了。1894年甲午战争大清惨败,李鸿章背锅,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遭撤职。李鸿章来到了人生最低谷,可他因此因祸得福,成功躲过了“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惊险时刻

  • 打仗虽是努尔哈赤强项,但敢以七大恨讨伐明朝,离不开这五大要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努尔哈赤攻打明朝,努尔哈赤起兵攻打明朝的原因,努尔哈赤是如何打败明朝的

    努尔哈赤并没有急于嚷嚷着报仇雪恨,而是以祖、父曾效力明廷为由与明朝边官谈判,谈判时努尔哈赤用尽浑身解数而据理力争,最后终于从李成梁那“捞”到好处,为自己人生挣得“第一桶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_图努尔哈赤成功要因之一:理智地头脑,自知之明的姿态,以

  • 慈禧有多贪权?费尽心机扳倒议政王奕䜣,统治清朝近半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禧为什么能掌握清朝大权47年,清朝慈禧说话原声,清朝慈禧是怎么一步步掌权的

    咸丰驾崩后,贪权的慈禧和奕䜣本是站在一条线上的,他们联手共同对付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最终以慈禧等人完胜,从此慈禧便有了“垂帘听政”的权力,而奕䜣则成为议政王,掌握一切军政要务,权力达到顶峰。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慈禧和奕䜣都是渴望更高权力之人,因此也是勾心斗角,都想打击对方。奕䜣自从成为议

  • 被误解的吕字:甲骨文改写认知,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字甲骨文解释,吕字演变过程,吕字在古代怎么写

    所谓“心吕”,就是心与脊骨,“心吕之臣”意为“心腹重臣”。因此,西汉启蒙书籍《急就篇》中说“尻髋脊膂腰背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吕,脊骨也。象形。膂,篆文吕”。从古书中看,吕为脊骨已成定论,且“膂”(脊骨之意)是篆文“吕”。问题在于,“膂”与“旅”似乎关系更为紧密,在“旅”的基础上演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