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富足,城市繁荣,文坛兴盛,外界向往。但军事上却异常憋屈。被西夏人欺负,被金人攻占首都,被蒙古人吞并国家。
提起宋朝,没有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没有唐“万国来朝”的霸气,没有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
但历时319年,结束五代十国乱局的宋朝,真的这般不堪吗?凭一己之力生生耗死辽,西夏,金的宋朝,真的如此不堪吗?
陈寅格先生说:“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在宋朝登峰造极。”可见,我们并不能仅仅以军事上的软弱,来否定这个朝代。
宋朝经济的繁荣可能是整个中国古代的巅峰。按照《食货志》记载,宋朝的收入曾经高达1亿1600万贯钱,据说GDP可以占据当时世界20%左右。
1亿1600万贯是个什么概念呢?2021年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GDP是17.5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
我们中国人自古聪明,繁荣的经济催生先进的思想。
你可知,被西方世界奉为金科玉律的“看不见的手”,我们的老祖宗范文正公(范仲淹),在宋朝就已经玩过了。
起起落落的寒门才子
公元989年,北宋与辽已苦苦对战十年之久,风雨飘摇之际,一代名将李继隆横空出世,于徐河重伤耶律休哥,灭辽国数万人,北宋终于迎来一场久违的大胜利。
范文正公,范仲淹正于此年出生。不幸的是两岁时父亲病逝了,后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范公改名为朱说。
范公20岁时,偶然间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与母亲立誓10年内必中科举。之后玩命苦读,27岁终不负众望,一举高中。
因出身贫寒,38岁之前,范公并没有进入北宋朝廷的枢纽,却认识了贵人晏殊。
40岁时,范公得晏殊举荐,终于跻身到了宋仁宗的身边,随侍天子。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范公职场的真实写照。
范公因怒怼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被第一次贬官;45岁复起,担任右司谏,因劝谏仁宗废后再次遭贬;48岁因弹劾宰相再次被贬职。
之后两年间,他先后被贬知饶州,润州,越州。
可以说,短短8年间,范公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范公子50岁的时候,重回舞台。在西北任职期间,积极修筑防御,发展边贸,收拢流民,将宋夏边境打理得井井有条。
55岁,范公重回京都汴梁,一代名相登上历史舞台。兴文教,改设国子监;开展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自古改革多磨难,56岁,年过半百的范公政失败,黯然离京。
之后的十年里,他走过陕西,荆南,杭州,山东,可以说几乎用脚步走遍了整个大宋。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公元1050年,61岁的范公在杭州任职。
那一年,江浙地区发生了饥荒,饿荒遍野,粮价暴涨,难民集聚,形势相当危急。
按照传统做法,一般是开仓放粮接济百姓,同时派军队驻守协作以防变故,灾后请退役减赋税,逐步恢复经济。
为快速结束灾情,范公另辟蹊径。广邀百姓参加太守在西湖举办的宴会,同时下令举办龙舟比赛,广兴土木工程。
在今天看来范公此举是经济学在国计民生方面的具体应用,西方学者称之为:凯恩斯主义。
但千年前的宋朝人不理解他的做法。很多人上书弹劾范公,说他玩忽职守,罔顾百姓生死,说他担不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节操。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者。杭州疫情的完美解决,充分证明了范公的能力。
杭州城内出现神奇的一幕。一方面灾民到处逃难,另一方面在太守的带领下,富豪们举办起了各种各样的游玩活动。
许是这一举动有极强的安抚民心的作用。从春天到夏天,太守带领的游玩队伍越来越大。之后范公开始了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大兴土木工程。
实地考察后,杭州盛行祭拜佛寺。
之后范公便对富豪和住持说:“饥荒之年,工匠的价钱都下跌了,这时候可以大规模修建土木工程”。
富豪和住持一听甚有道理,于是杭州城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家宅,寺庙扩建活动。
雪花一般的弹劾信飞至君主的案头,君主的问责压力也给到了范公。
范公回信说:灾民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朝廷的救灾粮实在是杯水车薪。仅仅依靠朝廷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次救灾的。
而富豪和寺庙手里钱粮富足,我这么做一来为灾民提供生计来源,防止发生变故;二来为富豪寺庙低价修建了房屋。对他们也有利。
对比各方救灾奏疏,大家发现范公的手段最为高明,竟然有效化解了矛盾,实现了双赢。
25年后越州发生灾荒时,当地知州效仿了当年范公平定杭州大灾的做法。大量雇佣民工修筑城池,解决了3.8万灾民的生计问题,最终顺利解决灾荒。
879年后,美国遭遇经济大危机,罗斯福颁布新政。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西方学者将这种宏观调控称为“看不见的手”,实则八百多年前,我国已实际应用,并传经验于后世。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052年,64岁的范公病故于徐州。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谥号“文正”。从此文人死当谥文正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共同理想与毕生追求。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有人带着几百万的手表,来彰显自己的身价,而这块手表因为我带过价值百万。
同理,不是因为“文正”这两个字有多好,而是范公赋予了这两个字无穷的魅力。
于私,年幼丧父,寒窗苦读,一举成名,认祖归宗;于公,一生正气,为国为民,文武双全,安邦定国。
范公吃过人间的苦,经过职场的暗,依旧能保持一颗白璧无暇的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先生,是士大夫的标杆。
回首历史,感慨万分。如果能重来,一切会不会不同。
如果庆历新政能持续,能成功,那么大宋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范公子能再长寿几年,会不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措施?
可惜,历史终究是历史。
反思: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根本目的何在?
我们在朗朗书声中,穿越千年时光,看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品格......或好或坏都给我们留下了参考学习的模板。
历史教会了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鉴砥砺前行;教会了我们薪火相传的生生不息。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智慧所在。
最后,用范公的一首诗来怀念先生,以表敬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