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篡位后,建文帝的生死成谜,找16年才有线索,为何又不了了之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的生死成谜,找16年才有线索,为何又不了了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34 更新时间:2024/1/25 21:10:20

自古以来,皇权的变更一直都是朝代更迭、历史演变的转折点。千古的历史洪流冲刷时代留下了不少的名人古迹,奇闻轶事更是不在少数。

九子夺嫡的争权之事也曾激烈上演,兄弟叔侄之间也为那高高在上的皇位而手足相残,到头来闹得一片狼藉,一方获胜,另一方便会惨败,落得一个或死或囚的凄惨下场。

而大明却有第一历史谜案,公元1402年,登上皇帝之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与自己的皇叔朱棣交手了四年,最终被朱棣赶下了台。朱棣攻入皇宫的时候,建文帝却在大火里失踪,下落不明。

朱棣苦苦找寻了16年才有了一些线索,可是为什么又就此罢手,这桩帝王失踪之谜,千百年来,都在历史的书籍上挂着一个问号。

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已逝世,便由皇太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番削藩政策,同时与大臣共商剿灭燕。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四皇叔,是明太祖的众皇子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建文帝调走了燕王的精兵护卫,开始了伐燕战争,他自以为此战必胜,但又不想背负上杀叔的罪名,同时下达了不要伤害自己皇叔的旨令,也正是在大军出战前的再三叮嘱,将朱棣多次放虎归山。

后世史学家们认为建文帝的心软,是他最终掉下皇位的重要原因,在伐燕战争中,建文帝的军队好几次能杀死朱棣,但是碍于朱允炆的那道旨令,最终给了朱棣化险为夷、东山再起的机会。

最终朱棣率军杀入南京,俘获反燕之党灭其十族,而他继续寻找建文帝的尸首时,却发现他下落不明。于是朱棣决定不论建文帝生死,都要对外宣称建文帝在大火中自焚。

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呢?

逃出京城隐姓埋名

作为胜利者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并不是特别高兴,俗话说得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是他连自己侄子的尸首都没有见到。

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而三百年后,张廷玉编修的明史中又补写了几句话: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而亡。”

从中可以看出建文帝的两种结局,一种是葬身火海,另一种是从地道逃跑了。据朱棣苦苦找寻十六年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至今为止,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民间仍然众说纷纭,流传着众多版本,有的说建文帝出逃后出家为僧,有的则说留洋海外,而当时民间还会有各种人谎称自己是建文帝。

根据多年来的考察,最有历史依据的一种说法应当是,建文帝出逃后隐姓埋名就此避难。

历史学家认为,建文帝当年由自己的大臣李闻举协助出逃,共同回到了李闻举的老家湖南的九回寺,而李闻举的后世纪传上还有对他解救建文帝的事迹记载。

登基多年皇位稳固

登上皇位宝座的朱棣苦苦寻找建文帝16年,是有缘由的,起初他害怕建文帝出逃反击,有生的希望就有有一天将他拉下马的希望,一个至高在上的君王寝食难安在所难免。

可是为什么朱棣寻找了那么久,最后却不了了之呢?

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彼时的朱棣早已登基多年,皇位稳固,大权在握,而且当年反燕之党都被诛十族,剿灭个干净,风平浪静这么多年,朱允炆想夺回皇位自是有心也无力了。

亦有人说,当初伐燕战争中,朱允炆多次为皇叔朱棣留下后路,没有赶尽杀绝,朱棣念着当年的情分,所以搜查不了了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揣测一个谋略帝王的心思。

据记载,朱棣登基后,郑和带着几万人出海,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验证建文帝流亡海外的疑云,除此之外,他还派遣自己的亲信大臣,去民间大小寺庙里去搜查建文帝的下落。

自己的亲信大臣在外苦苦搜寻16年,终于在永乐吴二十一年回来了。当时正逢朱棣外出出征,大臣赶到了军营,朱棣二话不说召见了他。

虽然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机大事,朱棣还是破例,在就寝时起身召见了他,可见,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朱棣心中不落下的大石。大臣告诉他不必担心,史书记载,朱棣就此打消了疑虑。

就在同一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回,从此再也没有出过海,也证实了朱棣停止了海外的搜寻。

在这里,我们可以有所猜想,朱棣的臣子,或许确实搜查到了朱允炆的下落。

但是此时的建文帝或许已经皈依佛门,或是隐姓埋名,再也没有回到皇宫的念想和能力。对朱棣而言,构不成威胁就是不了了之的原因。

苦苦搜寻16年,真的值得吗?其实在朱棣心里,建文帝的失踪就像是暗伏的危机,在暗流汹涌的王朝里,大权朝夕不保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结语

因为皇太子朱标早已逝世,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可以见得他对朱允炆是非常喜爱和重视的。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最终走向失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他的柔软心肠。他与英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一样,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一生都困在儒学的君子之论里。

譬如在伐燕之战中,天时地利人和,他原本有机会一举剿灭燕党,却念叔侄情分,怕背负杀叔的恶名,无形中给予了朱棣多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的机会。

与深受儒学教化的建文帝朱允炆不同,朱棣少年时就随从将军教习,谋略有当。从他攻占皇宫后,立即剿灭反燕之党以绝后路来看,他杀伐果决,是成熟帝王的不二人选。

帝王争权弄术的局面,不像叔侄俩私下下盘棋一样,念及情分说让步就让步,所争夺的是一个王朝的主权,柔软心肠就是建文帝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朱棣的大获全胜,不仅在于他的谋略果决,从他搜寻建文帝16年也可以看出,他的身上有属于成熟帝王的警惕、谨慎和耐心。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写了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皇子逃课挨打,朱元璋写了几本书,朱元璋一生的励志故事

    朱橚在青年时期就对中药非常感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曾经组织了一些学者编制了两卷《保生余录》,然后他还编辑了《普济方》等书。而且在云南朱橚还更多的去了解人们的疾苦,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不好,还非常严重,有很多生病的人,医学知识匮乏,药物不充足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他组织了本府的良医李恒

  • 宋徽宗翻墙头时被卡在墙上,喊宰相王黼帮忙,戏谑地称其为司马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蔡京这个人被称为宋朝第一大奸臣,不过这个人非常有才气,特别是擅长书法,也正因为书法好,蔡京才被宋徽宗格外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宋徽宗把蔡京当作艺术上难觅的“知音”、朝堂上不可或缺的“导师”、生活上志同道合的“伙伴”。那蔡京为什么这么受重视呢?除了写字好看之外,他特别会察言观色,能读

  • 朱元璋麾下的第一大将,中山王徐达死后,其子女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徐达虽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诛杀功臣著称,但徐达在明史记载是病死,并非被毒死。而徐达被背后生疽,不能吃鹅,朱元璋偏偏将一个蒸鹅送于他,导致徐达病发身亡的故事,则记载于野史。因此徐达之死尚待考证,并不能肯定的说他是被毒死的。徐达徐达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他的家族也真正做到了与国同休,终大明王朝2

  •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就不会被清朝所灭”,这样的说法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有没有李自成,明朝都会灭亡,无论有没有李自成,明朝都不会是清朝所灭。也就是说,明朝末年,明朝的灭亡成为必然,与李自成和满清八旗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明朝是亡于自身原因,也就是恶劣的气候和内部的问题,而非外力——也就是清朝。李自成明朝末年,明朝的问题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它的寿命已进入倒计时。小冰河期

  • 中国古代的无厘头状元:宋朝王嗣宗,靠摔跤被赵匡胤钦点文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嗣宗文章,种明逸与王嗣宗,宋朝十大状元排名

    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发展,帝王们越来越意识到坐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从隋朝开始便建立了科举制,通过科举制进而选拔人才担任官吏,施展才能。自从学问考核制的出世,人们便信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理念。努力读书,钻研学问,考取功名,从此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时至今日,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

  • 宋代农民如何兼职“赚外快”?农闲时进城务工,制瓷、纺织随便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代农村劳动,古代农民怎么挣钱,南宋时期农村劳动力

    宋代宋代农民的兼业现象,是一个当时独有的特色现象,当然也是宋代社会背景的一种体现。即使是在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古代,宋代的农民仍旧还会选择兼职“赚外快”,这背后的原因自然与宋代的社会发展体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宋代数量规模如此大的农民兼业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这种农民

  • 成吉思汗与克里米亚有关系吗?克里米亚人是不是蒙古人的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还是内蒙的,成吉思汗在外国的地位怎么样,成吉思汗和克里米亚有关系吗

    蒙古铁骑对阵欧洲军队因此,在蒙古铁骑征服了大片疆域之后,按照蒙古的传统分封制,形成了若干个封地,而这些封地逐渐转化成由成吉思汗子孙担任国主的四大汗国,他们分别为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当然,这些汗国也与我们传统理解的王朝并不同,他们依然实行的是蒙古部落的分封制度,在大

  • 包拯额头上到底有没有月牙,包拯画像上为何没有月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包拯脸上有月牙吗,历史上的包拯额头上真的有月牙吗,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朝哪个方向

    戏剧中包拯形象为什么包拯在民间传说中,会头上有月牙呢?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包青天年少时被马踢到额头,遂留下月牙形疤痕;一种说法是包拯二嫂害怕其长大后分家产,将包拯推下井中,但包拯在井中捡到一块月牙形明镜,该镜竟然看到了包装二嫂二哥谋害他的场面,包拯将它贴着额头,居然从此长住,于是包拯额头上有个月

  • 茶马贸易的不公平,让西番对明朝失望至极,私茶才有了可乘之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为什么禁茶马走私,明朝茶马贸易影响,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西番即“西羌”,是明朝时期对藏族居住地区的简称,包括今青海、西藏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等广大的地区。而所谓的“私茶”就是一些私贩明知违反政府对茶政的要求,依然以身犯险私下交易并从中获取利益的贸易活动。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茶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商品,轻易便可获取,但为什么在西番地区会出现私下贩卖的现象呢

  • “官家“为何能够成为宋朝皇帝的专属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宋朝,文官们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在仁宗朝时,甚至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论道,那么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称"官家",而不是称陛下或皇上呢?(一)、自降身份,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皇帝的本意,是天下万物之主,这非常契合他们所宣传的家天下统战思想。"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