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权的变更一直都是朝代更迭、历史演变的转折点。千古的历史洪流冲刷时代留下了不少的名人古迹,奇闻轶事更是不在少数。
九子夺嫡的争权之事也曾激烈上演,兄弟叔侄之间也为那高高在上的皇位而手足相残,到头来闹得一片狼藉,一方获胜,另一方便会惨败,落得一个或死或囚的凄惨下场。
而大明却有第一历史谜案,公元1402年,登上皇帝之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与自己的皇叔朱棣交手了四年,最终被朱棣赶下了台。朱棣攻入皇宫的时候,建文帝却在大火里失踪,下落不明。
朱棣苦苦找寻了16年才有了一些线索,可是为什么又就此罢手,这桩帝王失踪之谜,千百年来,都在历史的书籍上挂着一个问号。
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已逝世,便由皇太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番削藩政策,同时与大臣共商剿灭燕。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四皇叔,是明太祖的众皇子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建文帝调走了燕王的精兵护卫,开始了伐燕战争,他自以为此战必胜,但又不想背负上杀叔的罪名,同时下达了不要伤害自己皇叔的旨令,也正是在大军出战前的再三叮嘱,将朱棣多次放虎归山。
后世史学家们认为建文帝的心软,是他最终掉下皇位的重要原因,在伐燕战争中,建文帝的军队好几次能杀死朱棣,但是碍于朱允炆的那道旨令,最终给了朱棣化险为夷、东山再起的机会。
最终朱棣率军杀入南京,俘获反燕之党灭其十族,而他继续寻找建文帝的尸首时,却发现他下落不明。于是朱棣决定不论建文帝生死,都要对外宣称建文帝在大火中自焚。
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呢?
逃出京城隐姓埋名
作为胜利者将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并不是特别高兴,俗话说得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是他连自己侄子的尸首都没有见到。
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而三百年后,张廷玉编修的明史中又补写了几句话: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而亡。”
从中可以看出建文帝的两种结局,一种是葬身火海,另一种是从地道逃跑了。据朱棣苦苦找寻十六年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至今为止,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民间仍然众说纷纭,流传着众多版本,有的说建文帝出逃后出家为僧,有的则说留洋海外,而当时民间还会有各种人谎称自己是建文帝。
根据多年来的考察,最有历史依据的一种说法应当是,建文帝出逃后隐姓埋名就此避难。
历史学家认为,建文帝当年由自己的大臣李闻举协助出逃,共同回到了李闻举的老家湖南的九回寺,而李闻举的后世纪传上还有对他解救建文帝的事迹记载。
登基多年皇位稳固
登上皇位宝座的朱棣苦苦寻找建文帝16年,是有缘由的,起初他害怕建文帝出逃反击,有生的希望就有有一天将他拉下马的希望,一个至高在上的君王寝食难安在所难免。
可是为什么朱棣寻找了那么久,最后却不了了之呢?
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彼时的朱棣早已登基多年,皇位稳固,大权在握,而且当年反燕之党都被诛十族,剿灭个干净,风平浪静这么多年,朱允炆想夺回皇位自是有心也无力了。
亦有人说,当初伐燕战争中,朱允炆多次为皇叔朱棣留下后路,没有赶尽杀绝,朱棣念着当年的情分,所以搜查不了了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揣测一个谋略帝王的心思。
据记载,朱棣登基后,郑和带着几万人出海,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验证建文帝流亡海外的疑云,除此之外,他还派遣自己的亲信大臣,去民间大小寺庙里去搜查建文帝的下落。
自己的亲信大臣在外苦苦搜寻16年,终于在永乐吴二十一年回来了。当时正逢朱棣外出出征,大臣赶到了军营,朱棣二话不说召见了他。
虽然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机大事,朱棣还是破例,在就寝时起身召见了他,可见,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朱棣心中不落下的大石。大臣告诉他不必担心,史书记载,朱棣就此打消了疑虑。
就在同一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回,从此再也没有出过海,也证实了朱棣停止了海外的搜寻。
在这里,我们可以有所猜想,朱棣的臣子,或许确实搜查到了朱允炆的下落。
但是此时的建文帝或许已经皈依佛门,或是隐姓埋名,再也没有回到皇宫的念想和能力。对朱棣而言,构不成威胁就是不了了之的原因。
苦苦搜寻16年,真的值得吗?其实在朱棣心里,建文帝的失踪就像是暗伏的危机,在暗流汹涌的王朝里,大权朝夕不保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结语
因为皇太子朱标早已逝世,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可以见得他对朱允炆是非常喜爱和重视的。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最终走向失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他的柔软心肠。他与英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一样,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一生都困在儒学的君子之论里。
譬如在伐燕之战中,天时地利人和,他原本有机会一举剿灭燕党,却念叔侄情分,怕背负杀叔的恶名,无形中给予了朱棣多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的机会。
与深受儒学教化的建文帝朱允炆不同,朱棣少年时就随从将军教习,谋略有当。从他攻占皇宫后,立即剿灭反燕之党以绝后路来看,他杀伐果决,是成熟帝王的不二人选。
帝王争权弄术的局面,不像叔侄俩私下下盘棋一样,念及情分说让步就让步,所争夺的是一个王朝的主权,柔软心肠就是建文帝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朱棣的大获全胜,不仅在于他的谋略果决,从他搜寻建文帝16年也可以看出,他的身上有属于成熟帝王的警惕、谨慎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