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64 更新时间:2024/1/15 20:16:51

自隋朝之后,国家进入大一统的全盛时期,皇权得到绝对加强,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打击已经存在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制度,而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竟无意中开了中国一个新的纪元,文人的纪元。

重文轻武社会下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重文轻武一直是多年来宋朝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其实这只是中华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波纹而已。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宋朝作为一个占领了大部分耕作土地,但却没有任何的地理优势来做国土防御的朝代。统治这样的国家只靠武力不行,“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改治”。

1.科举只考诗词歌赋?这恐怕是对科举本身的最大误解

其实历史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不一样,宋朝因为更加的注重现实主义,并且官员的综合政治能力更接近现代官员,行为抛弃了自魏晋以来宣扬盛世的浮躁奢华的文风,转而更加的偏向现实,从而在这些历史遗落下的明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所需要的知识更能体现进入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在科举制刚刚创立的隋唐时代,科目还是极多的。主要考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的大多是政论,对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理解,这些试题紧扣时事,对一个官员的治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考察。

对于进士科来说,内容中的诗词歌赋让许多人觉得只是文人误国无病呻吟,其实不然,诗词歌赋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与文采,体现出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表达。其中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所以进士后来成为精英学者的代名词,是考到殿试之后的叫法,考中进士可以直接授予现在的县级官职。

2.宋朝社会给科举加上了什么样的烙印

在宋朝,因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整个社会风气一转唐末之后的混战局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的对外征战变少,内部各种活动变多,生活条件好了起来。

经过了长时间的安逸生活,在北宋初期,柳永等人的婉约派在京师流行,之后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土地兼并严重,但是为了取悦君主,很多的现实主义者被官场欺压,实干者被放逐。到了北宋末年,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虚假的祥和中,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产出清正廉洁的官员,科举制的本心早已枯槁。

因此,王安石曾经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关,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说的是宋朝的官受到唐朝以来的影响,导致很多的人只是潜心研究诗词歌赋,音乐韵律,从而失去了本心,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的价值观受到商品经济影响,已经是受到腐化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的风气影响下的官场,也是一个非常的直观的社会现状的表达。

3.科举制真的只是封建皇权的所谓依附吗

对于科举制的孰是孰非可能有很多的话讲,但是在宋朝,科举制作为一个选拔制度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科举确实是通向官场的一条看上去很公正的道路。一直以来的史观都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代的事。本来就不公正,所以任何事都要放到当初的立场上面来说,虽然科举事实上确实是皇帝为了方便统治颁布的条规,利用科举选拔只选择忠实自己的官员,选择上的多为谄谀之辈,多是苟且之徒。

科举制是产生于封建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封建皇权的发展。在宋朝,因为选官制度的完善,执政能力的提升,虽然也有诸多的弊端,但是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这一点无可否认。在推行国学,全民普及知识和文化的路上,宋朝做得非常好,很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社会安定的时候完成的,即使是一些苍凉的作品。科举制也是如此,只有在人人都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才有能力去管世间是否公正,百姓是否安居乐业。

宋朝科举制催生出的改革如何改变整个社会

1.传统的社会级别观念被打破,但仅限于底层

在宋朝之时,随着社会学习之风兴起,很多人都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因而于平时,知书达理的人较于只有勇武之力的人更为受到尊敬。千百年来的以勇猛恐吓和残暴武力为手段的统治阶级,逐渐地转为以机智圆滑,见风使舵,知人善任等等思想手段用人。

入宋之后,文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因为不管是什么级别的文人,总有一天能够高中,从而改变自己的出身。在这时你就只能巴结着他,即使现在你的地位比他高得多。

随着社会发展,到了宋朝,商人的地位也是获得提高。在一开始,科举制是与商人无缘的,商人只要投身商界,便只有商业一条路可以走,阻断了商人及其子孙的仕途。可农民和工人等人又没有钱,所以大多数读书人还是地主阶级和一些小官僚,科举制之中这种人收益最大。后来商人可以参与科举之后,因为经济基础决定教育水平,地主阶级和小官僚的那些读书人的位置受到极大的威胁,不过这也是正常的历史趋势罢了。

2.新法让考试更为公正,公正之法深入人心

为了让考试真的变成人民的考试,宋朝的政府也是煞费苦心,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太宗时期,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当时考试的内外作弊之风盛行,宋代为了大力打击这种现象,还产生了眷录制度,就是考生答完卷子之后,再让官员重新抄录一份,这样就很难做记号或者看笔迹从而作弊。这种公正的风气通过考核的方式传递出来,让很多的人认知到世界上还有公正存在的,这是真正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切正如欧阳修在自己的著作《论逐路取人札子》中所描述的那般。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又糊名滕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只有在最公平的地方得到了公平,整个社会的公平才能逐渐展开。

3.文官政治究竟是啥,为何每个人都当它是洪水猛兽

宋代通过科举制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为主体的文官组织,从而使贵族和军队政府退出历史。这些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从小受到礼义廉耻教育的文人,一旦受到重用,自然是适合做官来统治百姓的。文官之制优点确实是非常的多,缺点也不少。相较于它的优点,它的缺点似乎更明显,以至于有的人说宋朝之所以在最后失败,就是因为长时间的文官政治让中国人失去了血性。

虽然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推断,但是文官政治确实有很多的明显的缺点,比如冗费剧增,财政多年都处于入不敷出的萎靡状态:为牵制地方的权力,中央加设了许多不必要的官职,而且很多的都是中央的官员兼任,分了地方的权力,中央的权利也没有加强,导致权力太多不知道谁管理这件事,出事之后又没有人负责,使官僚机构庞大。

科举制带来的优质官员资源就这样被封建王朝之间的权利内斗损失殆尽,直到封建王朝自己摇摇欲坠,此事都没有最终答案。

科举制其实不能被称为寒门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1.为何称读书人为穷酸,因为除了穷一无所有

在几乎所有人的眼中,宋朝的科举制和现在的高考一样,都是经过千辛万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实际上,经济条件决定教育条件,出身是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仕途的。现在的我们可以说是学习着相同的知识,教材基本上都是类似的。

但是在宋代,贫富差距巨大,一般的人只是搞到一套完整的四书五经都是极为的困难。所以读书已经是成为了少数人的专利。大家看古代电视剧以为秀才是遍地走的,似乎只要是读书人,最低都是一个秀才,事实是古代的秀才录取率极低,只有大约2.5%左右,到这里,你还以为古代读书只靠努力就能成功吗?

2.寒门的古代释义就不包括穷人,文学顶峰依旧是士族天下

在很久以来,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最先学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而是刻苦的学习精神,我们都已囊萤映雪为曾经的精神支柱,都曾经想象过悬梁刺股的那种环境。而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出生在宋代,只是田野之间的一个普通到焦头烂额的农夫。

一直到清末,全国的文盲率依旧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这样的数字已经可以体现出古代人读书的不易,现实很明显,求学的机会留给富人更多一些。在任何的年代,农民都是最为辛苦的,口头的地位很高,但是社会还是只看权和钱的。这在宋代更为突出,宋代的一些名士大多出身极高,长此以往,这些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会让社会底层更加不满,科举制也就此走向衰落和停滞。

总结:

宋代科举是中国科举制的一个不能够说是巅峰的巅峰,它几乎具有之后所有的基本制度,但仍不完善。基本制度一直到明清都在完美运行,而未离之中框架。科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最便捷的通道,深深地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读书人,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读书风气和尊崇读书人的热潮。也可以说直到宋朝,这种情况才普遍存在。

宋朝尚学的风气直接催生出了最为巅峰的国学的发展。就算是与之后的朝代对比,宋朝当之无愧的文化和制度都称得上极为完善。科举的最深层的体现是读书人的知识面,考生代表了国家的希望和王朝的未来。科举制使得宋朝人获得知识的欲望增加,使得每一个读书人都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至此,中华文明正式进入了封建王朝的文化巅峰时期。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

《庐陵文钞/04》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朱元璋会杀戮功臣,赵匡胤却杯酒释兵权,未杀一个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和赵匡胤谁厉害,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历史评价,赵匡胤和朱元璋谁的功绩大

    最和平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领兵大将都回家做富家翁,皇帝也巩固了权势,堪称皆大欢喜。为什么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会诛杀功臣,而赵匡胤却能大度的让大将作富家翁呢?我认为,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性格和气量问题,最重要的,我觉得跟他们的出身有关。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任何可供信任的人手,完全靠自

  • 靖康耻有多耻?公主妃嫔上衣尽脱,跪地身披羊皮,皇后受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靖康真实照片

    靖康之耻,被称为中国历史八大耻辱之一。在徽钦二帝一次又一次的昏招之下,一个本可以在历史中留下千古光辉的强盛国家,硬生生地走向灭亡,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耻辱一笔。三千嫔妃王公贵族,由徽钦二帝带头,被金人作践,万千女性羊入虎口。割地赔款不够,欲壑难填,竟以帝姬抵押金银,任听帅府选择。那么,靖康之耻是

  •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因酒后失言,被好友陈亮讹诈十万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亮与辛弃疾的友谊,辛弃疾陈亮简介,辛弃疾与陈亮什么关系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贺新郎》里写的,同时也是他与陈亮两个人的往来应答之词。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昨日已经过去,但是昨日又好像就在眼前,怀念当初在长亭把酒的时候,陈亮一袭布衣,仿佛务农归来的陶渊明,但是陈亮的胸中燃烧着的,却是卧龙诸葛整顿天下的烈焰。志趣相投,惺惺

  •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为何要等马皇后死了,才敢发动靖难之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对朱棣的四个字评价,朱棣靖难朱元璋能赢吗,历史上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

    自古以来这个四皇子就都不是省油的灯,首先是明成祖朱棣,再来是雍正皇帝,说实话我也挺好奇,是不是四这个数字就是天子的数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朱棣。首先可以确定,朱棣这个人十分有野心而且心狠,可以说深得朱元璋真传,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请功臣在庆功楼里庆祝,随后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炮轰庆功楼,而这个朱棣呢,

  • 清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保护明朝的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对明朝皇陵的保护,清朝为何不敢动明朝皇陵,明朝皇陵布置图

    第一,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十分搞笑的是,与明朝战争了几十年,屠杀汉人无数的满清八旗,入关的理由居然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因为满清八旗自己十分清楚,自己在中原地区看来就是结局,边疆的蛮夷小族,虽然战斗力强大,但是依然只是蛮夷而已。清兵入关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他们不但打着为崇祯

  • 明朝最嚣张特务机构,东西厂、锦衣卫惹不起,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朝锦衣卫贺世忠,明朝六大特务机构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我认为这句话用在一个职业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特务。从古至今,特务这个组织就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特务是在每个时期对于国家大事分析的重要人员,也是辅佐高官的得力助手。特务这个组织在我国最吃香的时候,是在明朝,先是设立了东西长和锦衣卫。后来,皇帝为了更

  • 既是治安之利器、又是朝廷心腹之患,明代土司兵为何是把双刃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各个土司兵力,明代抗倭土司,明代京城治安

    土司制度中国古代针对地方人民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它有点类似于俄国的农奴制,中央朝廷亲封的土司首领拥有绝对的地方大权,同时也具有世袭的性质。“世官、世土、世民”是土司制度的重要特点同时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中的一把双刃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土司制度一方面是中央王朝追求的“以夷制夷”,借助遵循土司

  • 宋朝有多发达?范公的2条救灾神操作,879年后的美国还在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经济富足,城市繁荣,文坛兴盛,外界向往。但军事上却异常憋屈。被西夏人欺负,被金人攻占首都,被蒙古人吞并国家。提起宋朝,没有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没有唐“万国来朝”的霸气,没有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但历时319年,结束五代十国乱局的宋朝,真的这般不堪吗?凭一己之力生生耗死辽,

  •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历史上真有其人吗?潘金莲也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水浒传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关系,水浒传潘金莲和武大郎怎么认识的,水浒传潘金莲和武大郎谁厉害

    不过,令无数单身狗羡慕的是,其貌不扬的武大郎,却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潘金莲,而且,武大郎还有一个武力高强,且当官的弟弟,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儿,也许武大郎会成为人生赢家也不一定。然而不幸的是,武大郎的人生没有如果,把娇妻娶进门没多久,寂寞难耐的妻子就与西门庆有染,最终导致武大郎死于非命,可谓悲惨至

  • 岳飞后人今何在?有一后代流落海外,改姓后成当地王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岳飞后代今天的情况,贵州龙里岳飞后代,岳飞家族后人现状

    在许多金国人的心中岳飞就是一尊宛如天神的魔鬼,金朝庭对他是又爱又恨,可惜岳飞的后背早已被母亲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即使被秦桧等人陷害也没有走,和长子岳云和部下张宪一起冤死在了狱中。宋孝宗登基之后给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以慰在天之灵,岳飞有五子二女,大儿子岳云有说两种说法一是岳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