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子,是朱棣发妻徐皇后的亲弟弟。如此亲密的关系,朱棣起兵谋反时,徐辉祖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1384年,一代名将徐达得了背疽,第二年便离世了。他一定没想到,自己的死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揣测。徐达其人谨慎,戎马倥偬半生,在他死后的第三年,朱元璋便让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袭承了爵位。
徐达一共有4子4女,他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极其严格,《明史》称其为“家众肃然”。从徐辉祖到朱棣妻子徐妙云,都是在严厉家风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朱允炆继位后,为了避讳“允”字才改了名。而徐辉祖更是和李景隆(开门放朱棣进南京那哥们),成为了朱元璋非常信任的两位“将二代”。
为了锻炼这俩小子,朱元璋可是没少捶打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辅佐明朝第二代君王的柱石。
晚年的朱元璋开始对功臣进行大肆屠杀,此时的徐辉祖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一员大将,但是仍然和他的父亲一样,躲过了此劫。朱元璋过世后,徐辉祖不负明太祖众望,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全心辅佐。
但是,徐辉祖有忠心,朱允炆也有疑心。
朱允炆称帝后,就开始对叔叔们下手削藩,而他心里最畏惧的还是四皇叔——燕王朱棣。作为朱棣的亲小舅子,徐辉祖自然也很难让朱允炆信任起来。
因为徐辉祖相当于朱元璋的托孤重臣,朱允炆便加拜他为太子太傅,有事也愿意听听他的想法。注意,“听”不代表“认同”。
1399年,此时的朱棣被削藩逼迫的已在暗中做着起兵打算。当年4月恰逢朱元璋忌日,朱棣不敢进京祭拜,生怕就此被朱允炆扣下。无奈之余,朱棣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派去了。
这时,忆柔写过的三大“傻”文人之一的齐泰向朱允炆建议:“需将三人留下,以免燕王有变。”
而三大“傻”中的黄子澄却持反对意见:“如果仅是因为怀疑燕王,便将他的儿子们扣下,反而容易引起他的猜忌,不如将他们都遣返回去吧!”
齐泰和黄子澄一定想不到,就因为他们没有就此事达成一致的意见,他们的结局也是相当得惨烈。
徐辉祖算是继承老爹谨慎的性格了,他选择秘密奏报朱允炆,并对他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在我这三个外甥中,唯有朱高煦悍勇无比但是也很无赖。别说他不会忠于陛下,他将来或许连他父亲都要反!这样的人留下他,就等于留下了心腹大患!”
徐辉祖算是看透了朱高煦,要知道,朱高煦这三兄弟可都是徐妙云所生。也就是说,这三个孩子是徐辉祖嘎嘎亲的外甥。自古忠孝两难全,徐辉祖一定是把“忠”放在首位的。
遗憾的是,朱允炆并没有把徐辉祖的提醒当回事,反而听了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的建议。决定将朱高煦三人遣返回北平,这可真是放虎归山啊!
徐辉祖听闻消息后,已然来不及,因为朱高煦这个滑头已经偷了他的马逃之夭夭。等到徐辉祖派人去抓时,早就找不到朱高煦的身影了。自此,徐辉祖算是得到了朱允炆的彻底信任。
一年后,当朱棣挥师起兵时,朱高煦大杀四方,立功最多。朱允炆也终于后悔了,不由地感叹道:“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徐增寿这个人有点意思,他是徐达的三儿子,却与哥哥徐辉祖的志向不同。徐正寿与朱棣的关系极其密切,后来更是在靖难之役时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被朱允炆发现后,也被其斩杀了。
徐增寿自始至终都是朱棣党,可是前文提到的另一个人就不是了。这个人就是李景隆。
1401年,李景隆奉命前去抗敌,朱允炆因为担心李景隆不敌,又将徐辉祖派出。果然,李景隆出师不利,在白沟河一战就损失10万兵马。徐辉祖率领3万京师为李景隆殿后,这才让李景隆成功撤回。
此后不久,徐辉祖再次出征与燕军大战,大获全胜,并且大挫燕军气势。可以说,在姐夫朱棣起兵之后,徐辉祖绝对是他最大的绊脚石。
只可惜,最后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一路势如破竹地冲到了南京城下。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李景隆为了保命,终是打开了最后一道大门——金川门。
朱棣攻入南京时,徐辉祖同齐泰、黄子澄等人一样,始终不肯承认朱棣的身份。齐泰被处死并株连亲族,黄子澄亲族400余人被充军、119人被杀。
此时的徐妙云尚在人世,考虑到爱妻这一层,朱棣并没有很快杀了徐辉祖,而是将他下狱了。但是,徐辉祖始终没有拥戴朱棣的意思,朱棣这才忍不住亲自斥问道:“你是不是以为我不敢杀你?”
徐辉祖也不是吃素的,他冷笑地说了一句话,怼得朱棣是哑口无言。徐辉祖说:“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这大概就是朱元璋给徐辉祖最后的福荫吧!
最后,徐辉祖又因为是国舅才免于一死。朱棣登基5年后,徐辉祖病逝。但是,在《明史》中又这样写道“或曰勒自裁”。
他曾是抗倭名将,又是忠君名臣。他多次向建文帝密奏“燕王必反”,却没能引得足够重视。或许他没能顺应时局,但终究是保住了徐氏一族的清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