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朱棣的演技太高,还是宁王朱权过于年轻。最后,朱权竟然相信了哥哥的话,还邀请他在城里住了好几天,每天好吃好喝地供着。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几天里,朱棣已经偷偷地买通了他的朵颜三卫首领以及大宁驻军将领。
几天过后,朱棣主动提出了要离开。宁王朱权听闻喜出望外,亲自出门去送这座瘟神。只是,他这一出门就再也回不去了。
宁王朱权在送朱棣的时候,朱棣一声令下,埋伏在城外的亲兵一跃而起,可朱权的朵颜三卫和大宁驻军不仅纹丝不动,甚至主动放下了武器投降了朱棣,只有大将军朱鉴一人拼死抵抗。
此时的朱权见状,脸色顿时黑了一圈,要知道,宁王朱权可是以"善谋"著称的,最终却折在了朱棣手里,实在是不甘心啊。
宁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生母为杨妃。朱元璋一共生有26个儿子,虽然宁王朱权只是庶子,但应该是最优秀的一个了。
宁王朱权从小聪明好学,资质远在其他兄弟之上,颇受朱元璋喜爱。此外,宁王朱权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还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著作颇多。
只不过,朱权作为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为博学的一个,也是拜他四哥朱棣所赐,被逼无奈只能弃武从文。
《明通鉴》当中曾经是这样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诸位儿子们的:"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之中,燕王朱棣是最能打的,而宁王朱权是最为擅长谋略的。
当然,虽然燕王朱棣骁勇善战,但实际上宁王朱权更加彪悍。要知道燕王朱棣20岁才就藩北平府,而宁王朱权13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为了宁王。
两年后,年仅15岁的朱权就就藩,来到了自己的封地大宁。朱权的封地大宁比朱棣更靠西北,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境内,东连辽东,西接宣府,直接与蒙古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非常危险,真正的做到了"皇子守国门"。
为了防守西北地区,朱元璋在自己所有的皇子之中挑选了骁勇善战者戍守边疆,燕王、代王、宁王、肃王都是其中之一,但其中力量最为强悍的还是宁王朱权。
当时宁王朱权就藩的时候,他不仅拥有最为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并且带了八万雄兵以及六千两战车,是公认的北地强藩。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权的能力是最强的 否则也不会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
事实证明,宁王朱权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待,几次出兵,年纪轻轻就以善于用兵大获全胜。
明朝立国之初,残元势力蠢蠢欲动,边疆一度不稳。朱权王爷的日子也不好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奉命出征,参与打击蒙古骑兵,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收拾得服服帖帖。为此,朱元璋一度高兴坏了,直呼:“朕无北顾之忧了!”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 即位之初就开始大力推行削藩政策,意欲将那些。朱权并没有任何不轨行为,因此没有卷入其中,可是燕王朱棣却造反了。
只是燕王朱棣举起靖难之役的大旗之后,忽然发现自己的兵力不足。于是,燕王朱棣却盯上了一直视为心腹大患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便假称求援,派所部精锐士卒埋伏在大宁城外,以自己亲身为饵,引诱朱权出城相送,趁机将他劫持。
从此,不止是宁藩兵马,就连“朵颜三卫”也被朱棣收入麾下,为此后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立下大功。
当时朱棣为了安抚朱权,曾经向朱权许诺,等将来事成之后,愿意和他平分天下。
朱权被朱棣挟持加入“靖难之役”的队伍之后后,倒也没有耍小脾气。他不但时时为四哥草拟声讨建文帝、安抚军心、鼓舞士气的檄文,并参与军事策划,态度很是合作,朱棣对此非常满意。
四年后,朱棣即位做了皇帝,本该是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可朱棣却闭口不提平分天下一事,翻脸不认人。而朱权深知朱棣的为人,只是要求将封地改到苏州,可是却遭到了朱棣的严词拒绝。
最终,不懂得知恩图报的朱棣一直不肯将朱权封在江南富庶之地,导致朱权被改封到了地域贫瘠的南昌。
就算是如此,深知朱权才能到朱棣,依旧对他忌惮有加。因此,朱权刚到南昌没多久,就被人举报行巫蛊诽谤之事,朱棣赶紧派密探进行调查,实际上是实时监控朱权。
此时的朱权终于意识到朱棣意欲将其置于死地,为了保住性命,他必须韬光养晦,便整天和一些文人雅士以及道士们交往,把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了道教、戏剧、文学、音乐上,竟然颇有建树,阴差阳错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
由于朱权十分信奉道教,索性就出家了,这才令朱棣放心了,不再监视朱权。
直到明英宗时期,71岁的朱权这才病逝,死后谥号为"宁献王"。朱权虽一身才华一辈子无用武之地,但得享高寿而善终,也算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了。值得一提的是,恰恰因为朱棣的出尔反尔,为后来正德年间,第四代宁王朱宸濠的反叛埋下了祸根。但明朝灭亡之后,朱棣的子孙被屠杀殆尽,而朱权的九世孙朱耷却成为了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余脉悠长 ! 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