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为迁都北京?除了怕老爹朱元璋之外,他也想当一个开拓之君

朱棣为迁都北京?除了怕老爹朱元璋之外,他也想当一个开拓之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030 更新时间:2024/2/8 8:05:31

从法理上说,朱棣的皇位来之不正。因此,朱棣一生的所有作为,无论是迁都,还是追击蒙元残余势力,包括郑和远航,甚至是编撰《永乐大典》,都是在证明他才应该是明朝正统的继承人。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仅仅是他要证明自己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在龙兴之地建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先例。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以家乡凤阳为中都。朱棣称帝以后,有官员上书“北平布政司是皇上承运兴王之地,以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当然,朱元璋立凤阳为中都,是因为凤阳为朱家祖坟所在地。因此,要在政治上提高凤阳的地位,但朱元璋并无迁都之意。

而朱棣就是不想在南京居住,因为这里是他父亲朱元璋,和他侄子朱允炆居住的地方。而且朱元璋的皇陵也在此地,朱棣通过暴力的手段,夺取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是没脸见他爹朱元璋的。 如果不迁都,那么朱棣死后肯定也是要葬在南京。朱棣一想到死后还要和朱元璋葬在一起,他心中就感到害怕。毕竟古代人还是很迷信的,十分相信鬼神之类的说法。朱棣只要一想到这件事,他后脖颈都发凉。因此,朱棣一登基就下令修建北京紫禁城,修好之后迫不及待的就要迁都,一分钟都不想在南京待。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棣至始至终,都没有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的尸首。对于可能还在人间的朱允炆,朱棣派了大量的人手,去寻找他的下落,结果没有任何准确的信息。 这让朱棣愈发怀疑自己的身边,是不是还有心向朱允炆的官员?这更让他感到,南京就是一个是非之地。他担心反对势力会东山再起,因此十分想回到北平,那里才是他经营已久、牢不可破的地盘。

朱棣迁都北京,战略层面更现实的因素就是抵御蒙元残余势力。把北平升格为首都,为抵抗蒙元入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随着指挥体系的前移,大量物资开始囤积在这块前沿阵地,为保证军队和后勤的补给、保障北部边疆的安全夯实了基础。对此,朱棣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天子守国门! 其实朱棣还有一个雄伟之愿,就是“控四夷以制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万国来贺,唯我独尊”。朱棣的一生,其实也都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他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像蒙元一样举世无双的庞大帝国,因此朱棣认为只有占据北京这样的福地,才能完成他的雄伟大略,而不是选择在南京,做一个偏安江南的守成之君。 只不过迁都北京,并不是说把南京的建制,简单搬到北京就完成了,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准备,首当其冲的就是建立经济上的供应体系和以北京为中心的战略纵深。

自宋朝以来,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北方的粮食供应,都必须依靠于富庶的江南。朱棣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北方粮食的供应,这是当时至关重要的大事。 朱棣在登基以后,立即着手海运、漕运的建设,并疏浚了大运河。明朝的海运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停运,而朱棣决定迁都营建北京和加强边防,海运再次恢复。但仅仅靠海运,是不能满足北方日益增长的需粮量。 因此还必须增加漕运,而漕运的首要条件是运河的畅通。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物资运送到北京,开凿了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到了元末会通河由于河道淤塞而废止不用。从永乐9年开始,朱棣命令工部疏通会通河淤塞地段,经过4年时间大运河恢复了畅通,漕运可以直达北京城南的通州码头。

海、漕两运的恢复和开通,使得南方的粮食及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和边塞军事重地。而且,海、陆两块运输能力也在逐年提高,基本上满足了明王朝的宫廷耗费、官俸、以及军饷的需要。

除了修缮交通线外,朱棣在军事上也对北方做出了诸多调整。他先是将山西行都司诸卫所官军迁往北平,接着把大宁都司的官军迁往保定,然后在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等地屯兵戍卫,还在宣府至山西一线戍屯练兵、修缮城墙。 朱棣就是要在防御的基础上,选练兵马,彻底击垮蒙古势力。经过先后7次亲征,明王朝给予鞑靼部和瓦剌部沉重的打击,从此蒙古各部落十分惧怕大明武力,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不敢大举来犯,北京城的战略纵深防线逐渐往北推移,并且稳固下来。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何将皇位传给朱高炽?独特的选人方法堪称顶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怎么传位给朱高炽,朱棣为啥要选朱高炽当太子,朱棣与朱高炽的一生

    在礼教森严,等级尊卑不能僭越的明朝,皇帝要是想凭借自己的心意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毕竟,自从周代开始,皇位继承人都是要传给嫡长子的,更是有立嫡不立贤大地传说。但是到了朱棣这里,他却有着自己的考量。而且事实和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想将皇位传给二儿子 大家都知道朱棣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

  • 朱棣为什么被害死在榆木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为什么被害,朱棣死于榆木川现今何地,朱棣死因解密

    朱棣为何连年北伐,并暴毙在榆木川?朱棣是从永乐19年开始正式定北京为都城。他把南京带有京师字样的官印都拿到北京来,然后南京再做一套,就以南京开头,不叫京师。但是定都北京的过程非常的不顺。先是永乐18年的三月,北京城快要完工的时候,山东爆发了一次来历不明的起义,就是唐塞尔起。史书写起因是白莲教,这个理

  • 朱棣上位以后,在距明朝千里之外有股邪恶势力,差点将明朝灭国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时期明朝有多强,明朝历史朱棣上位史,明朝那些事儿音频朱棣

    六十七岁的跛子贴木儿在横扫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之后,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所以,他入侵明朝的野心不断膨胀,甚至,他身上的突厥血统使得他天性好斗。在过去的八年里,他已经横跨三个大洲击败了众多敌人。北印度、伊朗、土耳其、叙利亚都败在他的铁蹄之下,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所建立的四个蒙古汗国也已经有三个臣服于他。

  • 朱棣、朱瞻基,朱元璋最成功的两个后代,偏偏是阉党之祸的养成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和朱瞻基见过面吗,朱瞻基怎么纪念朱元璋,朱瞻基 朱元璋

    宦官专权、外戚参政,并称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大痼疾,前者造成的后果尤其令人恐惧:强汉盛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都毁在这一群体手里。 曾经的东汉何等兴盛,但到了桓灵两帝时期,“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经过党锢之祸、十常侍乱政,东汉王朝在不断的内耗中走向了末路。随

  • 朱标在世时,朱棣根本不敢有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他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为什么敢跟朱标争取太子位,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标跟朱棣关系好

    当时正值元末,朱元璋揭竿而起,靠着机智勇敢逐渐闯出了名声,受到义军首领郭子兴赏识,被招为女婿,迎娶贤淑的马氏为妻。不久之后,朱标便出生了,朱元璋非常高兴,亲手在一座山上刻字纪念。朱标13岁那年,便承担起祭祖扫墓的重任,临行前,朱元璋交代他务必要体察民间疾苦,体会创业的不易。当年冬天,朱元璋又带着他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道士:“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问算命先生你的寿命是多少,朱元璋里的倩儿嫁给朱元璋了吗

    正因为出身不高,年少时期又经历过艰苦磨难,所以朱元璋比任何人都能理解老百姓心里的想法,他也不像养尊处优的帝王们敬重鬼神。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和身边的侍从在民间微服私访时,看见一个道士挂着招牌在街边算卦。 朱元璋一时好奇凑了过去让道士给自己算一算寿命,道士抬头看面前的这个男人气势非凡,而且身上的衣料和

  • 朱元璋问相士:我的寿命有多长?相士:比我多1天,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相士的评价,朱元璋24功臣详解,朱元璋与相士关系

    古语有云:“一爻一占断吉凶,人生无常六九中”。古人对于占卜,卦象这种事情是十分相信的,他们认为人都有命数,而厉害的真正会卜筮的术士可以真正帮你算出你的命数,运气好就可以避免命数中的灾难。 其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卜卦能手就是号称''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一统天下”的刘伯温。因为他们都是军事,且都可以神机妙

  • 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菜叫什么名字?沈万三3个字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在治国方面有被人称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身边大臣,甚至亲朋好友反面,却令人诟病,不过,可以理解朱元璋的做法,试问,一个从草根走向皇帝的人,有怎么能不想保住自己的皇帝位置呢,自己是靠推翻元朝坐稳了皇帝的位置,那么又会不会有别人效仿自己推翻自己呢,于是乎,朱元璋自然就变得谨慎起来。 历

  • 朱元璋诛杀的大将中,有九位乖乖受死,唯他不服:要我脑袋敢接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诛杀的功臣,朱元璋曾经诛杀过哪些功臣,朱元璋杀得最多的大臣

    对于朱元璋诛杀开国大将这件事情上,似乎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杀他们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有着正当的理由的,因为经过调查之后,这些大将都参与了谋反之事,对于这种大逆之罪,想必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轻易的饶恕他们,所以在面对朱元璋的诛杀,这些大将们也大多没有做最后的挣扎,其中就有九位大臣

  • 陆游能否代表金区中原人?“遗民泪尽胡尘里“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于1192年间创作的一组诗的其中一首。当时正逢战时,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手中已流失多年,陆游以诗词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王师北伐的迫切心情。然而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难免有润色,其修辞手法更是花样百出,陆游诗中所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又是否是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的真实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