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定夺大蒙古汗国接班人的问题。除了成吉思汗以外,窝阔台汗也是忽里勒台大会所推举出来的。但是自从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以后,这个大会就再也没有召开过。至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大家不服忽必烈的统治。
(一)、地位正统,有待商榷
《蒙古法基本原则》“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其实,说白了这个政策就是“幼子守灶”。当时的蒙古与汉人选拔继任者的方法不同,他们是最小的儿子继承父子的家业。但是成吉思汗之位却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自从铁木真死后他的子孙们就开始变得不和。
1. 原始民族,传承尽失
忽里勒台大会,其实是蒙语音译过来的。而且,他也并不是成吉思汗首创。在早期的蒙古高原上,选举部落首领,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参加,而后集思广益。定夺出一个,能够使得自己部落走向辉煌之人为汗。
只是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各部落都进行了联合。而且,它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窝阔台、贵由还有蒙哥等,都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忽必烈继位以后,就没有再召开过了。
其实,就是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服从忽必烈的统治。当时蒙哥死时,他还在南方与南宋作战。在听说了阿里不哥要继位之后,才挥师北上,解决了自己的弟弟。正因为这种行为,若是召开忽里台大会,未来的大汗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2. 两汗并立,各自为政
“继又闻脱里赤亦至燕,后即遣脱欢、爱莫干驰至军前密报,请速还。”自从蒙哥死后,两人便开始相争。其实,想要争夺大汗之位的远远不止此二人。他们的堂兄弟,亲兄弟,都对此垂涎已久。
所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纷纷各自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其实,此时的大会就失去了它本来的功效。因为自从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各部就有了分裂的苗头。尤其是在窝阔台死后,人人都想在汗位上努一把力。
当两个大会同时召开时,它就失去了正统性。因为与会者,都是双方的支持者,也是既得利益者。而且,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蒙古的利益。在站队方面,自然是效忠于自己的君王。都到了这种程度,再度召开大会已经没有必要。
而且,双方都想着要抢占先机。因为谁先召开大会,谁就是真正的大汗。而另一方,要是再想着反抗,那就属于弑君篡位,乃不忠不义之徒。所以,忽里勒台大会在蒙哥死后就已经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更何况,忽必烈继位后他的子嗣也无法将诸王汗国都召集起来。即使,想要通过大会来证明自己汗位的正统性,也是力不从心的。
(二)、四分五裂,已无必要
“帝则捧太祖之手,轻拭之。太祖甚悦”。忽必烈,自幼就很得成吉思汗的喜爱。长大以后,也屡屡被委以重任。因为手中有兵有粮,所以才能在蒙哥汗死后夺得帝位。自从窝阔台死后,蒙古各部其实就已经走向了分裂状态。因为蒙古帝国的版图实在是太大,而黄金家族诸子又都拥有地盘。
1. 帝国离乱,家族离析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两人,背后都有相应的支持者。二人同时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只不过是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翻版罢了。只不过忽必烈手握兵权,而且支持者甚众。所以,才能够在夺嫡之事上,拔得头筹。
两个人既然谁也不服谁,自然就没有继续召开大会的必要了。双方肯定会相持不下,而且也有可能各自的支持者之间,相互攻伐。此时的蒙元贵族,已经不像之前那般地位。因为当时成吉思汗刚刚登位,需要获得他们的支持。
但到了蒙哥那时,黄金家族的地位便无人可撼动。其实,这就是一场家事。尽管阿里不哥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的时间要早于忽必烈,但也不能说他就是正统。蒙哥汗在位时,对忽必烈、旭烈兀以及阿里不哥三位弟弟都非常重视。
而且,生前也没有确定继承人。此时的忽里勒台大会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蒙古正统。而失败者,终究沦落。忽必烈占据着中原,而且连战连胜,士气正旺。旭烈兀身在西域,也无暇顾及。
所以,这就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最终,忽必烈成功继位。尽管忽必烈的正统性没有保障,尽管窝阔台后裔海都还在联合元老兴事,但这都不妨碍他成为元世祖。
2. 各自为政,已无必要
自从窝阔台汗继位以后,蒙古国家实际上就已经类似于西周和东周时期。而所谓的四大汗国,也是后世臆造出来的。各个汗王之间的地位相差悬殊,就像是公侯伯子男的诸侯一样。就像术赤金帐钦察汗国,只是二字王,与金印兽纽一字并肩王级别的诸王汗国相差甚远。
成吉思汗四子后裔,分别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能够主政一方,并不需要再听从他人的命令。这其中的对抗,尤以窝阔台系和拖累西为主。窝阔台汗国一直想要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地位。
此外还有海都控制的察合台汗国,也是与拖累系处于对立面。但是海都死后,察合台就开始联合元朝对抗窝阔台系。蒙古内部纷乱异常,大家谁也不会服从谁的命令。虽然都是黄金家族之人,但是都已经站好了队。
既然西部地区,元朝鞭长莫及,而窝阔台系也没有能力倾覆元朝统治,那么倒不如各玩各的,互不打扰。忽必烈有两重身份,一个是元朝开国皇帝,这是无可厚非的;另一个则是大蒙古国的第四任可汗,薛禅汗。
但是后者是否存在,已无必要。毕竟,只是名义上的,其他诸王汗国也大都不遵从其统治。
(三)、皇权意识,逐步加强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后世在评价忽必烈时,很少会用到薛禅汗一般都是元世祖。而这本就是汉人对皇帝的称谓,而忽里勒台大会是推举整个蒙古大汗的会议。此时,他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大汗,实际上能够管辖的汗国很少。也正是因为忽必烈的逐步汉化,才导致了很多蒙古贵族的反对。
1. 汉化进程,必然选择
忽必烈在还未上位时,身边就有很多汉臣。窦默和姚枢二人,可以算是元世祖的先生。他们经常为其讲解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儒家学说。这对于忽必烈后期的执政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除了此二人之外,还有刘秉忠、赵璧、张文联、张德辉等二十余人,都是为忽必烈讲解汉家经典的。
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忽必烈在元朝建立以后,就逐步的明确了自己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忽里勒台大会是原始民主,而中央集权是极端的不民主。这两者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冲突。所以,关于继承人的选定问题,直接由皇帝定夺即可,不用他人参与。
而且,忽必烈本身上位也没有经过忽里勒台大会。他的后嗣,也都只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就算召开了大会,结果也是一样的。而且许多汗王,也都是不会来参加的。整个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至于谁来当以后的皇帝,自然是由如今在台上之人决定。
2.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成吉思汗将忽里勒台大会置于高位,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很多蒙古贵族需要受到重视。显然,忽必烈在继位的时候,这么高的重视已经不需要了。而且,大家的意见都无法达成一致,再召开也没有必要。
若是在大会上唇枪舌剑的争执一番,到头来很有可能兵戎相见。再加上各部的意见,也是不会统一的。因为他们父兄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自己费尽艰辛终于夺得大宝,到头来还要接受堂兄或者侄子的束缚,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察合台汗国此前受到海都的约束,与窝阔台汗国交好,随后又投奔元朝。而钦察汗国,位于东欧,路途遥远。伊尔汗国支持元朝,但是同钦察汗国多次大战。钦察汗国,又没有想要与元朝为敌的态度,而且还积极与其交好。
诸王汗国之间,本来就有很深的矛盾。而且,他们对待元朝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若是将这么一帮人都叫来,必然会引起一场大战。
结语:
忽里勒台大会的初衷,就是要选拔出一位众望所归的大汗。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子孙都没有如此之魅力与能力。而且,蒙古汉化并不是从忽必烈开始的,忽里勒台大会不具备权威性也不是从此开始。
参考文献: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