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决定“汗位“的忽里勒台大会,为何在忽必烈夺汗后就成了“过去时“?

决定“汗位“的忽里勒台大会,为何在忽必烈夺汗后就成了“过去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190 更新时间:2024/1/19 3:08:09

而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定夺大蒙古汗国接班人的问题。除了成吉思汗以外,窝阔台汗也是忽里勒台大会所推举出来的。但是自从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以后,这个大会就再也没有召开过。至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大家不服忽必烈的统治。

(一)、地位正统,有待商榷

《蒙古法基本原则》“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其实,说白了这个政策就是“幼子守灶”。当时的蒙古与汉人选拔继任者的方法不同,他们是最小的儿子继承父子的家业。但是成吉思汗之位却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自从铁木真死后他的子孙们就开始变得不和。

1. 原始民族,传承尽失

忽里勒台大会,其实是蒙语音译过来的。而且,他也并不是成吉思汗首创。在早期的蒙古高原上,选举部落首领,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参加,而后集思广益。定夺出一个,能够使得自己部落走向辉煌之人为汗。

只是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各部落都进行了联合。而且,它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窝阔台、贵由还有蒙哥等,都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忽必烈继位以后,就没有再召开过了。

其实,就是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服从忽必烈的统治。当时蒙哥死时,他还在南方与南宋作战。在听说了阿里不哥要继位之后,才挥师北上,解决了自己的弟弟。正因为这种行为,若是召开忽里台大会,未来的大汗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2. 两汗并立,各自为政

“继又闻脱里赤亦至燕,后即遣脱欢、爱莫干驰至军前密报,请速还。”自从蒙哥死后,两人便开始相争。其实,想要争夺大汗之位的远远不止此二人。他们的堂兄弟,亲兄弟,都对此垂涎已久。

所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纷纷各自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其实,此时的大会就失去了它本来的功效。因为自从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各部就有了分裂的苗头。尤其是在窝阔台死后,人人都想在汗位上努一把力。

当两个大会同时召开时,它就失去了正统性。因为与会者,都是双方的支持者,也是既得利益者。而且,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蒙古的利益。在站队方面,自然是效忠于自己的君王。都到了这种程度,再度召开大会已经没有必要。

而且,双方都想着要抢占先机。因为谁先召开大会,谁就是真正的大汗。而另一方,要是再想着反抗,那就属于弑君篡位,乃不忠不义之徒。所以,忽里勒台大会在蒙哥死后就已经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更何况,忽必烈继位后他的子嗣也无法将诸王汗国都召集起来。即使,想要通过大会来证明自己汗位的正统性,也是力不从心的。

(二)、四分五裂,已无必要

“帝则捧太祖之手,轻拭之。太祖甚悦”。忽必烈,自幼就很得成吉思汗的喜爱。长大以后,也屡屡被委以重任。因为手中有兵有粮,所以才能在蒙哥汗死后夺得帝位。自从窝阔台死后,蒙古各部其实就已经走向了分裂状态。因为蒙古帝国的版图实在是太大,而黄金家族诸子又都拥有地盘。

1. 帝国离乱,家族离析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两人,背后都有相应的支持者。二人同时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只不过是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翻版罢了。只不过忽必烈手握兵权,而且支持者甚众。所以,才能够在夺嫡之事上,拔得头筹。

两个人既然谁也不服谁,自然就没有继续召开大会的必要了。双方肯定会相持不下,而且也有可能各自的支持者之间,相互攻伐。此时的蒙元贵族,已经不像之前那般地位。因为当时成吉思汗刚刚登位,需要获得他们的支持。

但到了蒙哥那时,黄金家族的地位便无人可撼动。其实,这就是一场家事。尽管阿里不哥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的时间要早于忽必烈,但也不能说他就是正统。蒙哥汗在位时,对忽必烈、旭烈兀以及阿里不哥三位弟弟都非常重视。

而且,生前也没有确定继承人。此时的忽里勒台大会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蒙古正统。而失败者,终究沦落。忽必烈占据着中原,而且连战连胜,士气正旺。旭烈兀身在西域,也无暇顾及。

所以,这就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最终,忽必烈成功继位。尽管忽必烈的正统性没有保障,尽管窝阔台后裔海都还在联合元老兴事,但这都不妨碍他成为元世祖。

2. 各自为政,已无必要

自从窝阔台汗继位以后,蒙古国家实际上就已经类似于西周和东周时期。而所谓的四大汗国,也是后世臆造出来的。各个汗王之间的地位相差悬殊,就像是公侯伯子男的诸侯一样。就像术赤金帐钦察汗国,只是二字王,与金印兽纽一字并肩王级别的诸王汗国相差甚远。

成吉思汗四子后裔,分别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能够主政一方,并不需要再听从他人的命令。这其中的对抗,尤以窝阔台系和拖累西为主。窝阔台汗国一直想要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地位。

此外还有海都控制的察合台汗国,也是与拖累系处于对立面。但是海都死后,察合台就开始联合元朝对抗窝阔台系。蒙古内部纷乱异常,大家谁也不会服从谁的命令。虽然都是黄金家族之人,但是都已经站好了队。

既然西部地区,元朝鞭长莫及,而窝阔台系也没有能力倾覆元朝统治,那么倒不如各玩各的,互不打扰。忽必烈有两重身份,一个是元朝开国皇帝,这是无可厚非的;另一个则是大蒙古国的第四任可汗,薛禅汗。

但是后者是否存在,已无必要。毕竟,只是名义上的,其他诸王汗国也大都不遵从其统治。

(三)、皇权意识,逐步加强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后世在评价忽必烈时,很少会用到薛禅汗一般都是元世祖。而这本就是汉人对皇帝的称谓,而忽里勒台大会是推举整个蒙古大汗的会议。此时,他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大汗,实际上能够管辖的汗国很少。也正是因为忽必烈的逐步汉化,才导致了很多蒙古贵族的反对。

1. 汉化进程,必然选择

忽必烈在还未上位时,身边就有很多汉臣。窦默和姚枢二人,可以算是元世祖的先生。他们经常为其讲解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儒家学说。这对于忽必烈后期的执政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除了此二人之外,还有刘秉忠、赵璧、张文联、张德辉等二十余人,都是为忽必烈讲解汉家经典的。

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忽必烈在元朝建立以后,就逐步的明确了自己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忽里勒台大会是原始民主,而中央集权是极端的不民主。这两者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冲突。所以,关于继承人的选定问题,直接由皇帝定夺即可,不用他人参与。

而且,忽必烈本身上位也没有经过忽里勒台大会。他的后嗣,也都只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就算召开了大会,结果也是一样的。而且许多汗王,也都是不会来参加的。整个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至于谁来当以后的皇帝,自然是由如今在台上之人决定。

2.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成吉思汗将忽里勒台大会置于高位,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很多蒙古贵族需要受到重视。显然,忽必烈在继位的时候,这么高的重视已经不需要了。而且,大家的意见都无法达成一致,再召开也没有必要。

若是在大会上唇枪舌剑的争执一番,到头来很有可能兵戎相见。再加上各部的意见,也是不会统一的。因为他们父兄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自己费尽艰辛终于夺得大宝,到头来还要接受堂兄或者侄子的束缚,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察合台汗国此前受到海都的约束,与窝阔台汗国交好,随后又投奔元朝。而钦察汗国,位于东欧,路途遥远。伊尔汗国支持元朝,但是同钦察汗国多次大战。钦察汗国,又没有想要与元朝为敌的态度,而且还积极与其交好。

诸王汗国之间,本来就有很深的矛盾。而且,他们对待元朝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若是将这么一帮人都叫来,必然会引起一场大战。

结语:

忽里勒台大会的初衷,就是要选拔出一位众望所归的大汗。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子孙都没有如此之魅力与能力。而且,蒙古汉化并不是从忽必烈开始的,忽里勒台大会不具备权威性也不是从此开始。

参考文献:

《元史》

更多文章

  • 北宋“睡仙”一觉可睡100余天,从赵匡胤手中赢走华山,自此隐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赵匡胤把华山输给了谁,北宋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下葬真实故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奇事,故有奇人。古往今来道术志士从来都不少见,或驾雾腾空,或七十二变,或神功百变。而古之志士,有一人,他既不能驾雾腾空,也不会呼风唤雨,但他有一样神功,就是一觉能睡上100余天,因此人称“睡仙”,他就是北宋不仅睡功好而且能预测未来的奇人陈抟。年少之事陈抟,生卒年不清,但有有道教

  • 李清照的词风不易模仿,辛弃疾闲来无事挑战一首,流传了8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清照与辛弃疾,李清照最厉害的一首词,李清照最难模仿的诗词

    同样生活在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就像金庸笔下的两位大侠。一位是可飒可甜的侠女,飒的时候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甜的时候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位是可霸气可柔情的侠客,霸气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柔情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诗词迷都在想,如果这二人能持

  • “遍地开花”的明代赘婿:法律说不让歧视,可仍然是“地位低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代的赘婿,明代赘婿法律规定,明代赘婿怎么处理

    明朝男子很难想象男方入赘这种现象,在古代男子为尊的封建社会当中也存在,并且还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古代赘婿男子地位一直比较低下,而在明代,赘婿的地位在法律层面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赘婚现象更为常见。特别是在前朝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之下,明朝的赘婚政策会更为开放。但是,赘婚男子地位低下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

  • 朱标在世时,为何朱棣不敢跟他争太子之位?看看朱标势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标不死朱棣敢不敢反,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元璋太子朱标不死朱棣敢造反吗

    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旧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便想要迁都,而目标便是天下兴盛的长安。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遣朱标考察陕西,为新都选址。可惜的是,第二年朱标病逝,此事不仅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也让大明江山的延续充满了坎坷......朱允

  • 甲骨文造假:古董商人与农民纷纷造假,为何骗过中外专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甲骨文古董值多少亿,甲骨文造假全过程,古董造假村

    2007年,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发表《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指出该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离奇而不符合事实”。李学勤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1911年时罗振常(甲骨文大师罗振玉之弟)有过安阳小屯村调查,指出当地人的确将甲骨文当“龙骨”售卖给药材商,但“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

  • 奴隶制在古罗马始终未曾消亡,新大陆开辟后又转变为黑奴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奴隶制的变通奴隶制在表面上的消亡其实跟奴隶制的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前3世纪到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进行的布匿战争后,作为胜利方的罗马灭亡了迦太基,其领土扩张到了整个环地中海区域。而领土急速扩张的结果就是罗马境内被抓为奴隶的人数急速增长,而大量奴隶最终都流向了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农业生产,所以到罗马帝

  • 秦国占据了周朝关中礼仪文化的核心腹地,为何关东诸侯称之为蛮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在周朝的地位,秦国和周朝关系怎么样,秦国是不是周朝故土

    其国君当为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

  • 比干被挖心后,分明没死,为何一见卖菜老妇便出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比干挖心简介,历史上比干是因挖心而死吗,比干遇见卖菜老妇为什么会死

    九阍大坏一木支,势知不可诚不欺。商之三仁异所归,死谏不欲狂囚为。贤哉万世忠臣师,比干而已前其谁。谏不当显何所持,忠必爱君无拂辞。——《比干台》在漫长的历史中,很多记录已经消失了,后人如果想要知道曾经的那段历史,只能通过文物和历史传说来探寻。就比如我国历史上的夏朝,西方一直是不予承认的,只承认我国历史

  • 武王伐纣,军中缺粮,周武王下令向富人征兵,军粮快速增长20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于武王伐纣的资料,武王伐纣的兵力,武王伐纣作战过程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姬昌的嫡次子,因为其大哥姬伯邑考去世,周文王去世后,次子姬发继位。姬发善于用人,他重用姜子牙、周公旦等人,西周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当时商纣王骄奢淫逸,自绝于天下,周武王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商朝。 周武王继位的第二年,他正式开始伐纣。周武王知道自己资历尚浅,不足以让将士们和诸侯

  • 武王伐纣时杀死一位商朝大将,几百年后其子孙复仇,将周朝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王伐纣真实故事,商朝与周朝,武王伐纣作战过程

    成汤自建立商朝以来,一直是体恤民生关注农业发展,但成汤离世之后,商朝都城多次发生水患商朝历代君主将都城搬到殷,因此商朝也叫殷商,商朝到末代君主纣王商朝的统治已经不保了。 在影视剧《封神榜》中,就是利用神仙鬼怪之说加上历史事实的融合呈现给观众的虚构艺术性,让观众对《封神榜》热爱,但历史上并没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