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96 更新时间:2024/1/22 10:48:56

不幸的是,这三大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替代的,甚至后来者还能具备后发优势。随着魏国的全面衰落、其它诸侯国的崛起,以及魏武卒体系本身的顽疾,这支军队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必然。

当初吴起设立魏武卒,是对春秋军制的划时代变革。

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士、农民、奴隶。

“士”最早指的不是读书人,而是手执武器、佩戴弓矢的武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家臣。但他们并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而是既要勤练武艺,还得兼修舞乐、礼仪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打仗时,这一群体身着装甲、乘坐战车出发,是军队的骨干力量。

而在战车旁用两条腿行军打仗的,则是役徒、小卒,他们由各个封地的农民组成。这些农民平日里耕作,农忙间隙被集合练武,而在战时就要服从贵族的征召、参军打仗。

[var1]

再往下,就是随军干杂活、为上述两类人提供服务的杂役,他们由奴隶构成。不过到了春秋末期,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出现了奴隶充当战士的趋势。

在春秋后期,齐国出现了雇佣兵,即“齐技击”。根据《荀子·议兵》的解释,一名“技击”每取得一枚敌人首级,就能获得八两黄金,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奖赏。

可以这么理解:他们与齐国统治者属于纯粹的利益关系,也许比一般的军队更有战斗力,可一旦遇到强横、有组织的强大军队,他们往往逃得比兔子还快,所以后来三晋将士经常嘲笑齐军。

而真正推动军事变革的,就是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吴起。

吴起之所以被称为军事家而非名将,是因为人家不仅带兵打仗攻无不克,而且还能著书立传、开创一代军事思潮。在他所著的《吴子兵法》兵法中,提出了许多系统性的军事理论,其中有一条主张令人耳目一新:注重军队的专业性。

吴起认为,军队不在多,而要追求“以治为胜”。所谓的治,就是训练有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再辅以赏罚严明的制度,以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编组,如“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实现军队的整体优化组合。

[var1]

这种专业化的精兵理念具备划时代的意义,打仗被视为一门正儿八经的“职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在侧面告诉我们所谓“战”国这一名称的由来。

根据吴起的分工理念,那些核心战斗人员就是我们所说的魏武卒。关于这些人的选拔标准,《荀子·议兵》中解释的很直观:“魏之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对于军人的体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实这种选拔方式比较科学,毕竟在战场上,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个人技巧都显得苍白无力。

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能嚣张地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而且处处占优,这支领先于各国的新式军队是其最大的底气。《吴子》中记载的阴晋之战,声称吴起带着五万训练有素的新兵击败了50万入侵秦军。虽然在正史中没有这一记录,但吴起在西河郡时,秦国被他常年压制在关中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魏武卒这么厉害,为啥别的国家不学习呢?楚武卒、齐武卒、秦武卒.......各国精兵一较高下岂不美哉?

[var1]

那是因为,想要打造起这么一支军队并不容易,起码得满足两大前提条件。

第一:雄厚的经济基础——所在国家要有钱,非常的有钱。

关于魏武卒的待遇,是“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也就是说,被挑中后,全家被免除徭役,被赐以条件优越的住宅、耕地;即使他们年纪大了、体力下滑了也不能取消,甚至连退休了之后,还能享受国家给予的救济、关照。

由此可见,魏武卒就是铁饭碗。军队的士气、战斗力确实上去了,但副作用就是国家的税收减少、财政负担巨大:“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养一两代军人也许没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的国家必定不堪重负。

而魏国之所以敢砸重金打造这么一支专业军队,源于他们在战国初期确实很富有:

一方面,魏国继承了战国霸主晋国的核心遗产,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可谓富得流油;

另一方面,魏国率先开展了法家变革——李悝变法。其中在经济方面颁布了新税法,由国家采取平价籴粜(买米卖米)制,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var1]

吴起

第二,优越的上层建筑——打破贵族政治、任人以才。

建设专业化军队这一概念,把被传统贵族垄断的军事资源收归国家,交由专业人员管理,本身就是对原有体系的巨大冲击。在战国初期,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决心。吴起之所以能在如愿打造其魏武卒,在于他遇上了魏文侯

魏文侯魏斯是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雄主,他第一个全面打破传统贵族政治,真正做到了任人以才:他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创立西河学派;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推动政治、经济改革;起用乐羊、吴起等为将,痛击秦国、爆打中山。而这些人才,大都出身于小贵族、平民。在战国初期,这种破例实属难得。

对于吴起的使用,更是充分体现了魏文侯的魄力。当初吴起投奔魏国时,正赶上魏、秦西河大战;魏文侯向李悝征求对吴起的看法,后者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也就是说,吴起有才无德。但魏文侯就是任人所长而已,他没有丝毫犹豫地任命吴起为将,魏国在战场上的优势迅速扩大。随后吴起更是受命常年驻守西河郡,魏武卒也是在这个期间正式建立,一代军事家从此名扬天下。

上面两大条件,看起来是不是貌似很简单?那我们举个反面例子,同样是跟吴起有关。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吴起跑到了楚国,被仰慕他大名的楚悼王任命为相,他随即展开了自己的一揽子变法方案。其中,在军事方面,他又建立起了一支专业军队:“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可以理解为裁汰冗官、剥夺部分贵族的特权,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养兵。

[var1]

这跟魏武卒的套路异曲同工,成果自然非常显著:“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被此时的楚军暴打的国家里面包括了魏国(三晋之一)。

然而,这种改变却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他们群起而攻之、惨死在楚王灵堂,楚国的变法随之被废除。

由此可见,凡是触动到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的举措,都将非常困难。而魏武卒的衰落,也正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双方崩盘的必然结果。

自从魏文侯死后,魏国的政治生态就呈现出日渐下滑趋势。魏武侯继位初期,吴起在相位争夺战中输给了田文,其实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后者更能解决当时的魏国政坛隐患;但其后出身贵戚的公叔痤长期把持着相位,并且处心积虑逼走了吴起,则将魏国贵族政治复辟的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商鞅也是在公叔痤这里混不下去才走的)。后来,魏国的好几任相都姓魏,象征着魏国政坛的全面堕落。

而在经济层面,贵族势力的强化,必然意味着君主手中政治、经济资源的萎缩;同时,由于战略不清晰,魏国常年四面出击,对国力造成了巨大消耗;数代魏武卒的滚雪球式积累,对魏国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可想而知。

因此,魏武卒在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固然是庞涓输给了孙膑,实际上也是魏国国力全面衰退的必然结果。

想要重建这支曾经横行天下的威武之师,一是没实力,二是没必要,毕竟那时已经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军队组织模式——从魏国跑出来的商鞅,吸取了魏国经验教训,推行了更为深远的全面改革、建立起二十级军功爵制,更雄厚的经济基础、更先进的上层建筑,从而打造了一支一往无前、以疯狂战斗为人生追求的虎狼之师——秦军。

更多文章

  • 在秦国出生、长大、为相邦的芈启,为什么要叛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芈启叛秦入楚原因,芈启历史简介,芈启叛秦对吗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

  • 圣人孔子是谁?为何带学生周游列国,游历了哪些国家?有何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周游列国带了多少人,孔子是如何周游列国的,孔子周游列国故事概括

    [var1] 孔子读书相当用功。当时,读书人都学“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计算。孔子对“六艺”样样精通。他办事认真,早年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从没出过差错。后来,他又做了管理牧业的小官,牛羊产量没有下降过。中年以后,孔子还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不到三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真的是六十多岁才当国君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吗,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介绍

    [var1]但奇怪的是,中国史书对于晋文公重耳的年龄却存在差异很大的两种记载:《史记》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已经年逾四十了,直到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国继位,快七十岁时才当上霸主。[var1]而《左传》、《国语》则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四十多岁时回国继位,快五十岁时当上了天下霸主

  • 机智的范蠡:只要我跑得够快,勾践就收拾不了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范蠡看出勾践为人阴险,范蠡和谁一起辅佐勾践,范蠡在灭吴国时与勾践对话

    [var1]范蠡的出身是神秘的。人们只知他是楚地人,却不知他祖上有哪位名人,也不知他的出生年月。《越绝书》和《会稽典录》作为地方文献,虽记载范蠡早年自称地位卑贱,还佯装癫狂,但也说不清他有什么具体经历。[var1]至于范蠡如何离开楚国而前往越国为官,结合以上两本古籍我们可以梳理出大致经过。一开始,范

  • 朱坤明:嫪毐希望用自己和赵姬的感情取代秦王嬴政,当然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姬能歌善舞,所以得到了大商人吕不韦的欢心,吕不韦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商人,就把所有的宝都压在嬴异人的身上,他非常了解嬴异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就把自己喜欢的人献给嬴异人。赵姬嫁给了嬴异人就应该安分守己,好好做自己的王后,太后,但是因为嬴异人的英年早逝,所以他又和吕不韦有了来往。吕不韦为了自己的

  • 李牧为何惹怒赵王被召回?赵王为何又请李牧复出?李牧是否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李牧是否护送赵王会盟

    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var1]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

  •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李牧为什么会被赵王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赵王杀李牧原因分析

    李牧的简介[var1]李牧是赵国柏仁人,是赵国著名的军事家,后世将他与廉颇,白起,王翦一起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李牧也是当时赵国唯一一个可以和白起抗衡的名将了。李牧一生指挥胜利的战役那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他是如何与匈奴斗智斗勇的。与匈奴斗智斗勇李牧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守护边疆,提防匈奴的进攻。

  • 李牧为何不受赵王信任?那么能打还有外国关系能让人放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李牧是否护送赵王会盟

    [var1][var1]根据一些史料,我们发现李牧家族在秦国赵国两边都很有人脉(这在当时很普遍,张仪、孟尝君等都在多国为相)。李牧的父亲李玑是秦国太傅,李牧的祖父李昙也是秦国的高官。李牧的祖父李昙早年在赵国当柏人侯,后来入秦为官,先是当御史大夫,后来当上了秦国的司徒。根据《战国志》的记载,李牧手有残

  • 管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遍寻齐国知鬼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管仲治理齐国,有关管仲的著名故事,管仲在齐国的管理措施

    天下万物多神秘之事,懂的人验之以科学,不懂的人则释之以鬼神。夏商周时代,信奉鬼神、敬畏鬼神是社会主流思想,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解释。天子诸侯们皆信鬼神之说,上善之君可操纵鬼神,如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中兴之君也可遇见鬼神,如周宣王与鬼神对话。衰亡之君则遭鬼神之侵袭,如齐襄公即遭彭生之鬼魂惊吓成疾

  • 孔子有多爱他的学生?听说学生被剁成肉酱后就再也不吃肉酱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与学生图片,孔子教育学生简短故事,孔子与学生一问一答

    [var1]其实,在翻阅《论语》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也有其可爱的一面。在《论语·壅也》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去见南子,当时南子作为卫灵公的夫人,名声却十分不好。孔子的学生子路误会了孔子是因为南子相貌美丽而去见她,觉得十分不高兴,并且有所埋怨,孔子却对天发誓,“如果我做了于礼不合的事情,就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