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桓公因天时地利人和成就霸业,晚年放纵奸佞而去世两月无人过问

齐桓公因天时地利人和成就霸业,晚年放纵奸佞而去世两月无人过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019 更新时间:2023/12/16 4:47:16

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矛盾而真实的特质,齐桓公更值得我们研究;他的成与败,对我们当代人更具借鉴意义。

严格来说,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模范君王,他贪玩、嗜酒、好色,某些方面的癖好、行为极其荒唐,不仅跟上古圣君、舜、禹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连后世君主的中上标准都达不到。

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我们熟悉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大时代

以宗法制、分封制两大制度为支柱,依靠强大的实力为支撑,曾经的周天子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共主。

然而到了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随着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联合杀死,以及下一年周平王东迁,周王室遭受了全方位的多重打击:威信遭遇重挫,直接统治区大幅缩水,经济上依赖诸侯输血......最终反映在政治层面,就是我们熟知的“礼崩乐坏”,诸侯们开始公然僭越、对抗周天子。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郑庄公在繻葛之战大败周室联军,亲征的周桓王甚至还被射中了肩膀。这起事件,不仅让郑庄公如愿成为春秋小霸,也宣告了周王室的彻底衰弱、周天子从此任诸侯摆布。

[var1]

春秋形势图

另一方面,随着数百年的交流与互动,周边的“狄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对中原核心文明区发起了挑战。

就这样,内外双重冲击下,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由此开,兼并、扩张并且领导各诸侯反击外敌入侵,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这就为诸侯争霸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地利:齐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春秋诸国中,齐国的客观优势最为突出。

它东边半边濒临大海,西边有济水、泰沂山脉阻隔,连山带水、相对独立的地理特点,在古时无异于鬼斧神工的天然屏障,使齐国具备了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安定条件。

同时,正是上述独特地理,让齐国“集山海之利”,资源雄厚、物产富饶,农、牧、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而发达的水陆交通,则又为与各诸侯国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于环境安定、经济发达,使齐人形成了“阔达多智,民尚舒缓”的脾性,齐文化开放包容,善于吸取各家之长、为己所用。

[var1]

齐桓公

由于上述优势,自西周初年姜尚被分封建国以来,齐国就天生比其它各诸侯发展得更好,它富甲一方、兵甲数万,文化方面也远超其他地区,这无疑为齐桓公的成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人和:开放豁达、敢于放权的用人之道

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成不了春秋霸主;就如同假如没有王猛,十六国时期的苻坚统一不了北方一样。

而任用管仲,对齐桓公而言无疑是个困难的抉择。抛开管仲差点射死自己不谈,对方的身份也让自己相当为难:管仲虽为姬姓,但早已家道中落、沦落为商贾。春秋时期盛行贵族政治,能不能使用管仲、将他放在什么位置,在当时而言都不是小事。

但在危急形势下,一个人的头脑往往最为清醒,也最有魄力。齐桓公心里明白,自己能从流落他国的公子咸鱼翻身,主要得益于既得利益阶层的妥协——为了保护群体的利益,他们选择了这位势单力孤、容易掌控的公室后裔。但如果齐桓公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不发展自己的团队,搞不好就会沦为傀儡、甚至可能被摒弃。

因此,当自己的心腹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时,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齐桓公以宽阔的胸襟(虽然实属无奈)听取了这一建议,任用管仲这位既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才。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正是因为管仲背后没有贵族势力的支持,在齐桓公看来才更为可靠、容易掌控。

随后面见齐桓公时,管仲提出了自己的全面称霸战略;更为关键的是,他结合自己的了解,对齐桓公提出了要求: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圣明之君,但“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var1]

齐桓公

简而言之,齐桓公不需要多能干,只要任用贤才、别乱插手就可以了。

管仲随后被拜相,全权负责齐国政治事务。当时的齐国朝廷,甚至体现出了后世君主立宪制的影子;那时的齐桓公任用管仲,就像三国的刘禅依仗诸葛亮。

齐桓公的信任没有白费。经过综合分析,管仲实行了先发展经济、实现富国,随后改革政治、促进国强,最后施行军事改革、高超外交,全面迈上称霸之路。

经过管仲的改革,本就基础雄厚的齐国很快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周僖王元年(前681年),齐国首先征伐鲁国立威,随后举办了首次由诸侯主持的会盟;齐桓公被各诸侯国共推为盟主,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为了强化齐桓公的地位,管仲随后又提出了“尊王攘夷”为口号、而且付诸了实践。这一举措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头到尾都显得大公无私、从没提过齐国自己要怎么样。但在实际上,它一方面“挟天子以伐四方”,使自己的称霸事业更加合法合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正统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认可与拥护,让自己的霸主地位名副其实。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依靠放权给管仲,天资平平的齐桓公如愿成了中原第一位霸主,广受后世传唱。

[var1]

齐桓公

那么,齐桓公的霸业是怎么衰落的呢?地利是固定的,但天时、人和却此一时、彼一时。

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企业、国家而言,守成往往比创业要难:在上升期,来自竞争对手的关注、压力会更小;创业期间,由于“饼”不够大,内部的投机分子较少;最关键的是:面对内忧外患,领导者愿意、敢于放权,为了生存与发展,他能够压抑个人喜好、选择对集体最有利的用人方式与利益分配模式。

而当达到顶点、处于守成期后,上述情况则完全相反。只有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抵御成功带来的红利诱惑,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处理个人喜好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持续地亲贤臣、远小人,保持自身机制不堕落、不腐败,继续维持生命力。

正是由于这层逻辑,历史上的王朝鲜有能够长盛不衰的;甚至同一位君主,在创下盛世后也极易变为昏君(比如李隆基)。

而齐桓公的个人综合素质本就普通,高处不胜寒带来的副作用自然更为猛烈。咱们这里姑且不提他的一些失德、荒唐个人行为,在用人方面,由于环境与压力的变化,加上缺少了鲍叔牙这种靠谱亲信的推荐,齐桓公变得极为不靠谱。管仲临终前极力贬斥的四个人,随后偏偏成了被他重用的大员。

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本身并无雄才的齐桓公,必然晚节难保。一代霸主刚死,五个公子就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他们全然不顾先君的尸体被扔在一边多达67天,也不管国家生灵涂炭;而此刻的齐国早已没了鲍叔牙、管仲那样的忠臣、能臣来匡扶社稷,霸业就此衰落。

更多文章

  • 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武卒制度,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魏国的崛起与衰落

    不幸的是,这三大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替代的,甚至后来者还能具备后发优势。随着魏国的全面衰落、其它诸侯国的崛起,以及魏武卒体系本身的顽疾,这支军队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必然。当初吴起设立魏武卒,是对春秋军制的划时代变革。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士、农民、奴隶。“士”最早指的不是读书人,而是手执武

  • 在秦国出生、长大、为相邦的芈启,为什么要叛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芈启叛秦入楚原因,芈启历史简介,芈启叛秦对吗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

  • 圣人孔子是谁?为何带学生周游列国,游历了哪些国家?有何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周游列国带了多少人,孔子是如何周游列国的,孔子周游列国故事概括

    [var1] 孔子读书相当用功。当时,读书人都学“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计算。孔子对“六艺”样样精通。他办事认真,早年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从没出过差错。后来,他又做了管理牧业的小官,牛羊产量没有下降过。中年以后,孔子还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不到三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真的是六十多岁才当国君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吗,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介绍

    [var1]但奇怪的是,中国史书对于晋文公重耳的年龄却存在差异很大的两种记载:《史记》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已经年逾四十了,直到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国继位,快七十岁时才当上霸主。[var1]而《左传》、《国语》则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四十多岁时回国继位,快五十岁时当上了天下霸主

  • 机智的范蠡:只要我跑得够快,勾践就收拾不了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范蠡看出勾践为人阴险,范蠡和谁一起辅佐勾践,范蠡在灭吴国时与勾践对话

    [var1]范蠡的出身是神秘的。人们只知他是楚地人,却不知他祖上有哪位名人,也不知他的出生年月。《越绝书》和《会稽典录》作为地方文献,虽记载范蠡早年自称地位卑贱,还佯装癫狂,但也说不清他有什么具体经历。[var1]至于范蠡如何离开楚国而前往越国为官,结合以上两本古籍我们可以梳理出大致经过。一开始,范

  • 朱坤明:嫪毐希望用自己和赵姬的感情取代秦王嬴政,当然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姬能歌善舞,所以得到了大商人吕不韦的欢心,吕不韦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商人,就把所有的宝都压在嬴异人的身上,他非常了解嬴异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就把自己喜欢的人献给嬴异人。赵姬嫁给了嬴异人就应该安分守己,好好做自己的王后,太后,但是因为嬴异人的英年早逝,所以他又和吕不韦有了来往。吕不韦为了自己的

  • 李牧为何惹怒赵王被召回?赵王为何又请李牧复出?李牧是否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李牧是否护送赵王会盟

    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var1]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

  •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李牧为什么会被赵王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赵王杀李牧原因分析

    李牧的简介[var1]李牧是赵国柏仁人,是赵国著名的军事家,后世将他与廉颇,白起,王翦一起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李牧也是当时赵国唯一一个可以和白起抗衡的名将了。李牧一生指挥胜利的战役那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他是如何与匈奴斗智斗勇的。与匈奴斗智斗勇李牧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守护边疆,提防匈奴的进攻。

  • 李牧为何不受赵王信任?那么能打还有外国关系能让人放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李牧是否护送赵王会盟

    [var1][var1]根据一些史料,我们发现李牧家族在秦国赵国两边都很有人脉(这在当时很普遍,张仪、孟尝君等都在多国为相)。李牧的父亲李玑是秦国太傅,李牧的祖父李昙也是秦国的高官。李牧的祖父李昙早年在赵国当柏人侯,后来入秦为官,先是当御史大夫,后来当上了秦国的司徒。根据《战国志》的记载,李牧手有残

  • 管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遍寻齐国知鬼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管仲治理齐国,有关管仲的著名故事,管仲在齐国的管理措施

    天下万物多神秘之事,懂的人验之以科学,不懂的人则释之以鬼神。夏商周时代,信奉鬼神、敬畏鬼神是社会主流思想,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解释。天子诸侯们皆信鬼神之说,上善之君可操纵鬼神,如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中兴之君也可遇见鬼神,如周宣王与鬼神对话。衰亡之君则遭鬼神之侵袭,如齐襄公即遭彭生之鬼魂惊吓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