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使禅让制成为历史的并非夏启,而另有其人?

为什么说使禅让制成为历史的并非夏启,而另有其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697 更新时间:2024/1/21 10:14:42

自从舜禹禅让的事发生之后,上古历史似乎就进入了继承禹的江山基业,开始了家天下的王朝时代,尽管后世对尧舜禹的禅让,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比如儒家是肯定的,但法家是持怀疑态度的,以至于到如今,上至众多专家,下至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依旧对此事争论不已,但如同刚才所言,考古学界对夏王朝,保持着非常谨慎的存疑态度。所以无论是什么观点,有一个事实不能否认,在氏族公社时期,解决领袖的接替问题,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彼此协商,最终实现一种妥协性的平衡。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力交接离不开谈与打,无论是传说中的尧舜禹,乃至于夏商周时代,还是具有明确记载的世所公认的秦汉唐宋,以及他们中间所包含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乱世,所有的帝王政权交接,无外乎就是,武力解决或者是末代皇帝自行退位,归根结底都是谈谈打打这两种形式。当然无论是谈还是打,真正决定领袖位置的核心力量,核心要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实力。包括军事实力以及经济实力,更离不开领导者、基业开创者个人的超凡素质。

但话又说回来,很多素质超强的人,也未必可以实现真正的权力交接,比如三国时代,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都是当世的英雄,但最终刘备和孙权只能偏安一隅,尽管曹丕在汉献帝的禅让下建立了魏国,可是他的子孙依旧摆脱不了禅让给司马氏的命运,因此说明,拥有实力和个人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成就事业也离不开运气和变数。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可以决定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大势,说回到上古时代,在大禹死前,他也指定了接班人,就是自己治水时的助手伯益,可伯益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支持,最终继承禹的地位的,正是他的儿子夏启,因为这个启实在是太过强大,在禹治水的过程中,很可能就跟着父亲一起治水,后来他更有机会协助父亲管理天下,也就是当时的各部落事务,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少不了一大群支持者,成立属于自己的班底。

所以大禹死后,支持启的人,远远多于支持伯益的人,可见启接替父亲,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归根结底,在原始氏族时代,继承领导位置的,就是要靠能力实力,或者说要靠可以服众的德才。因此,启继承禹的位置,跟尧继承帝喾时,还是非常相似的,并不能因为说启接替了父亲,就彻底改变了禅让制的历史。

真正改变禅让的,应该是启的继承人问题,他并没有像父亲以及诸多前辈一样,指定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因此这个继承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的儿子,太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启是主动把自己的位置留给儿子太康的。但太康跟启跟尧都不一样,他反而更像是尧的儿子丹朱,或者是舜的儿子商均,基本可以用无德无才,来给太康定义。

但是,启这时就没有像尧舜禹一样,指定出其他的领袖候选,而是直接把这个位置,毫无顾虑地传给了太康。由此才可以说,从禹到启再到太康这祖孙三代,确定下来的习惯,才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特殊的榜样。领袖位置不在传贤,而是传子。从此也意味着,我们史书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诞生。虽然就像本文开篇所说,夏王朝的真实性还有待论证,但应该说,很多人怀疑的并非是尧、舜、禹、启包括太康在内的领袖地位,而是怀疑这些领袖们,能否真正代表着当时整个天下的统辖权。但无论此话题最终作何结论,老乐还是想说,使禅让制彻底成为历史的,并非是大禹的儿子启,而是大禹的孙子,太康。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夏朝的众多君王中,只有他得到了正面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夏朝最英明的君王,夏朝君王的寿命,夏朝君王活了多少岁

    可鲧父颛顼也头顶着帝王的光彩,鲧和帝喾是堂兄弟不分里外,如此说来,禹和尧是平辈亲戚不算奇怪,当然也有文献记载,说鲧是颛顼的五世后代,总之五帝到大禹本是家族一派,据说禹本想把天下禅让给伯益统率,可惜伯益年老力衰,空荡荡的朝堂无人朝拜,诸侯全对禹的儿子启表示效忠爱戴。还有传闻是另一种状态,说禹在伯益身边

  • 为什么说周文王即使在羑里被杀,商朝依旧难逃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古公亶父有三个著名的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名叫季历。按照古人的继承方法,古公亶父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应该是自己的长子太伯,但是在那个年代宗法制还没有明确,传位给长子只是一种习惯,并非什么规定,比如商王朝就是几个兄弟之间轮流继位的兄终弟及,但也闹出了不少乱子,那么在古公亶父这里,他的位置

  • 姜子牙本来要封自己为玉皇大帝,为何却变成了坐房梁的凄凉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关于姜子牙做房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姜子牙痛失玉皇大帝之保位,和自己脸皮薄有很大的关系,太看重面子啦。姜子牙在助周朝取得天下以后,开始论功行赏。因为当时还是允许成仙的,这一众人,因为开国有功,准备得道成仙。而姜子牙作为首要功臣,执掌封神鞭,开始一一封神。大半天的时间下来

  • 公元前769年:郑州兴起,鲁孝公离世,一切看似平淡,却影响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鲁孝公简介,鲁孝公临终遗言,鲁哀公死于什么时间

    对于东周来说,史学界有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词汇称呼这个时代,那便是“春秋战国”,而后人每每提到这个概念,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在这么多诸侯崛起的过程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并不是在后来影响力巨大的强国,而是个看似不起眼的郑国。当然,史学界对于郑国的霸业并不是非常认可,所以只能算郑

  • 为什么说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惊喜之余却不免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那还是在光绪年间,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为一次偶然的生病,让手下人买回了在当时比较常见的药材,龙骨,巧的是王懿荣由于对古文字,金石学研究颇深,他发现这些龙骨上的符号,很像一种文字,但既不是大篆,又不是小篆,他也没弄明白,只能让家人再多买一些龙骨回来,结果等龙骨多了,他才发现有一些简单的,有迹可循

  • 姜子牙的老婆虽不识大体,却给后人留下个典故,用来骂人最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宋异人见姜子牙70多岁还单身,就打算给打张罗一桩婚事,寻来寻去找到了马家庄的一个老妇人马氏,马氏已经68岁了,可不知什么原因,至今也没嫁人,她见宋异人前来跟朋友提亲,宋异人当时是个富商,马氏觉得他的朋友自然也是大富大贵的,便嫁过去了。马氏嫁给姜子牙后,才发现姜子牙原来是个糟老头子,而且一事无成,但古

  • 为什么小说里的姜子牙,远不如历史上的形象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姜子牙形象的描写,对姜子牙的历史评价,姜子牙在现代正史的记载

    为西周训练出一支仁义之师,自然是姜子牙的本职工作,也是最出色的功绩,而所谓的仁义之师,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其最大特点便是姜太公为之制定的五大纪律,分别是:不许杀人,不许破坏别人的房屋和财产,不能把别人家的井堵死,阻断无辜之人的水源,不能随意砍伐森林,导致普通平民,没法进行烧柴生火等正常生活;最后一

  • 为什么说这位商朝帝王,做一个梦,就能找到一贤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朝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商朝著名人物一览表,商朝帝王图片大全

    于是,武丁就开始盯着自己的这些手下群臣看,哪个人才是自己梦中的圣人,但最终他很失望,手下没有这个人,于是他按照自己梦中的这个形象,制作成画影图形,派人到民间去找,结果也是毫无意义,找到了正在出苦力干活的傅说,注意,这个“说”读成“悦”。当时的傅说正在为商王朝的修路建筑事业出力流汗,当大家把傅说带到武

  • 为什么说历史上的姜子牙,未必是周武王的心腹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朝武王对姜子牙的评价,姜子牙和武王谁厉害,姜子牙为什么有实力

    功成名就的周武王,最商朝被自己征服的结果,貌似不是很开心,等西周定都镐京后,周武王更加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完全不是一个开国之君,一个胜利者应该拥有的那份喜悦之情。大家也不太敢问,也不知道怎么问,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周公旦绝对是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孔老夫子奉之

  • 为什么《史记》记录商朝,要写殷本纪,而非商本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殷本纪原文,商朝为什么叫殷本纪,史记记载殷商历史

    其实,不管太甲是靠武力夺回的君王之位,还是伊尹等来了他的改过自新,总之,自从太甲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之后,商朝开始了平稳的发展,但是时间长了,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商朝的这段动荡时间也非常长,经历了六代九位国王,因此史称九世之乱。其实乱的原因很简单,主要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始终比较模糊,因为那时还没有一套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