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元前769年:郑州兴起,鲁孝公离世,一切看似平淡,却影响深远

公元前769年:郑州兴起,鲁孝公离世,一切看似平淡,却影响深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1/29 3:26:06

对于东周来说,史学界有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词汇称呼这个时代,那便是“春秋战国”,而后人每每提到这个概念,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在这么多诸侯崛起的过程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并不是在后来影响力巨大的强国,而是个看似不起眼的郑国。当然,史学界对于郑国的霸业并不是非常认可,所以只能算郑国为“小霸”。但郑国的霸业无论大小,他们在东周诸侯中崛起最早,并且因为他们的崛起,公开不给周天子面子,以下犯上射伤周王等情况,都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如果郑国不崛起,东周的历史走向肯定不一样,甚至与周王室是否威严扫地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还是从郑国因何而兴起分析一下,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看似不是很大,实则不小的话题。

其实郑国在周王朝的诸侯中,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他们的开国始祖,史称郑桓公,基本可以认为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成为诸侯之前,被称为王子友,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王子友肯定也是辅佐兄长出了不少力,立下不少功劳,因此周宣王为了奖励自己的弟弟,给他封了一个土地,成为一国国君,这个诸侯国就是郑国,爵位为“伯爵”,在西周五爵中名列中等,所以“王子友”就变成了“郑伯友”。但周宣王封郑伯友为诸侯,除了要奖掖弟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让郑国替王室守卫西北边陲,抵御西戎的侵攻,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秦国什么事,由此也能看出,当时的郑国是位于如今的陕西省一代的。

由此可见,郑国的建立,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可是郑桓公,也就是郑伯友,无法对兄长说不,更不能违抗天子的旨意,他只能兢兢业业地守卫着京畿。但是,郑桓公始终想要换个更好的地方,找一个有利于自己子孙后代安稳生活的地方。周宣王崩了以后,天子换成了周幽王,郑伯友这个做叔叔的,就可以跟侄儿商量了,他已经看上了东虢国和郐国附近的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一代。于是,郑桓公跟周幽王提出申请,要向东迁移,周幽王当然不在乎这些,他只关心他的美人褒姒,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叔叔的请求,这样,郑国就从陕西来到了河南,据说为了避免与当地的东虢国和郐国起冲突,郑桓公给这两国国君送上了不少礼物。但还没等郑桓公正式迁走,西周就被犬戎灭了,郑桓公也在与犬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为国尽忠。

就这样,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继承了父位,在帮助平王东迁的同时,也在公元前769年顺利地定都新郑,也就是如今的郑州。按照史料的记载,郑武公是在这一年灭掉了毫无防备,还以为跟郑国关系很不错的郐国,而后才在郐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都,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郑,郑州从此兴起。这就是郑国从西到东的一个大致经历,那么所谓的影响深远体现在哪呢?既然是与周王室威严扫地与否无关,那么郑国的迁移,是怎么影响历史走向的呢?非常简单,如果郑国不走,秦襄公即使因功被封为诸侯,可是他又拿什么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向西扩张呢?正是因为郑国离开了,周王朝的西北地区留下了大面积的真空,这才让秦国有了立国的最基本条件,否则的话,周平王让秦襄公随便打,打下哪里都归他的旨意,就真的变成一张“空头支票”了。

因此,想要让子孙后代享福的郑桓公,在不经意间将后代搬到了一个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郑国想要维持长久的霸业,又怎么可能呢?当然,不能说郑桓公没有眼光智慧,只能说他在自己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机会去预知未来几百年后的世界,会是诸侯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模样,所以他只能想到给儿孙找个环境优美,适宜生存的宝地。但又在不经意间,便宜了秦国,事实证明,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与他们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是分不开的,秦国壮大后,西、北、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敌,只要一心向东进取就够了,不用担心后院着火的问题。所以说,如果郑国不东迁,秦国能不能在这个强敌身边成长不好说,几百年后统一战国的,是不是郑国,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郑国兴起就像是东周历史的“蝴蝶”,开始第一次扇动翅膀,而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公开损害了周王室的尊严,这才有了春秋乱世。那么,“春秋”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呢?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了解,这个概念源自鲁国史书《春秋》,而《春秋》记录则是从鲁隐公开始的。鲁隐公和鲁孝公是什么关系?他是鲁孝公的孙子。那么从鲁孝公到鲁隐公,作为这个诸侯国正常的家族继承脉络,应该是历史上比较平淡的事件吧,难道这也有什么影响深远的吗?当然有,因为鲁孝公即位,就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鲁孝公大不了就没有鲁隐公,而鲁国其他的国君,只是让《春秋》的纪年方式换个说法那么简单。因为对于鲁孝公来说,他的即位,意味着伟大的周公,及其子孙建立的鲁国,由盛转衰开始了,所以说鲁孝公对于历史的意义是非常特殊的,自然而然,鲁孝公的离世,更值得一说。

如果鲁国的国君之位,按照鲁国始祖,儒家元圣周公的制度设计严格执行的话,鲁孝公不可能当上鲁国国君——破坏周公制度的人,正是周公一位出色的后代,被誉为西周王朝中兴之主的周宣王。只因为周宣王在接见时任鲁国国君鲁武公的时候,鲁武公的儿子公子戏也在旁边,使得周宣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因此他就下旨,强行命令鲁武公将公子戏扶立为太子,但鲁武公的太子,本来应该是长子公子括。而公子括做储君,在当时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是周公嫡传后代的鲁国呢?但周宣王却目无祖宗,强行干涉了鲁国的继承人问题。

最终,鲁武公也没办法,又或许是他想立公子戏,但是碍于礼法,只能让周宣王帮忙“背锅”也不好说,不过这种猜测仅限于老乐一家之言,没有任何证据。总之,没过多久,鲁武公就薨了,公子戏顺利接班,成为鲁懿公。可是,公子括好好的鲁国储君,就这样让周宣王废了,他当然没法开心,但也不敢对天子如何,很快就抑郁而终,具体是什么时间死亡的,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然而,公子括的儿子,伯御对祖父、叔父以及周天子的安排则充满了仇恨,因此在鲁懿公九年,伯御袭杀了君主,自立为君。伯御这国君一当就是十一年,但他并没有彻底保住自己的位置,因为周宣王得知伯御如此不拿自己当回事儿时,早已冲冲大怒,准备妥当后,御驾亲征攻打鲁国,最终诛杀了伯御。

伯御死后,接下来就要确立鲁国新国君了,由于公子戏本来就是鲁武公儿子中比较年轻的,他被侄子伯御杀掉后,也没有后代可以继承,因此,周宣王在折腾一圈之后,只能立鲁懿公的同母弟弟,公子称为新的鲁国国君,这位公子称,就是鲁孝公,薨于公元前769年。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周宣王吃饱了撑的一般,去干涉鲁国的家事,鲁孝公是没有机会成为诸侯国君的,尽管这位鲁孝公在史书中没有太多的事迹,可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鲁惠公却干出了更荒唐的事儿(以后在相关年份中再细说)。换句话说,如果公元前769年,不是鲁孝公离世,而是鲁国其他国君,比如公子括甚至是伯御顺理成章即位的话,往小里说,《春秋》的开端必然要改写,往大里说,鲁国也未必会由盛转衰,如果鲁国不衰败,春秋乃至历史的走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综上所述,公元前769年虽然只发生了这两件看似平淡,勉强一说的“小事件”,但这两个小事件,其实是对历史影响非常深远的。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惊喜之余却不免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那还是在光绪年间,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为一次偶然的生病,让手下人买回了在当时比较常见的药材,龙骨,巧的是王懿荣由于对古文字,金石学研究颇深,他发现这些龙骨上的符号,很像一种文字,但既不是大篆,又不是小篆,他也没弄明白,只能让家人再多买一些龙骨回来,结果等龙骨多了,他才发现有一些简单的,有迹可循

  • 姜子牙的老婆虽不识大体,却给后人留下个典故,用来骂人最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宋异人见姜子牙70多岁还单身,就打算给打张罗一桩婚事,寻来寻去找到了马家庄的一个老妇人马氏,马氏已经68岁了,可不知什么原因,至今也没嫁人,她见宋异人前来跟朋友提亲,宋异人当时是个富商,马氏觉得他的朋友自然也是大富大贵的,便嫁过去了。马氏嫁给姜子牙后,才发现姜子牙原来是个糟老头子,而且一事无成,但古

  • 为什么小说里的姜子牙,远不如历史上的形象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姜子牙形象的描写,对姜子牙的历史评价,姜子牙在现代正史的记载

    为西周训练出一支仁义之师,自然是姜子牙的本职工作,也是最出色的功绩,而所谓的仁义之师,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其最大特点便是姜太公为之制定的五大纪律,分别是:不许杀人,不许破坏别人的房屋和财产,不能把别人家的井堵死,阻断无辜之人的水源,不能随意砍伐森林,导致普通平民,没法进行烧柴生火等正常生活;最后一

  • 为什么说这位商朝帝王,做一个梦,就能找到一贤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朝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商朝著名人物一览表,商朝帝王图片大全

    于是,武丁就开始盯着自己的这些手下群臣看,哪个人才是自己梦中的圣人,但最终他很失望,手下没有这个人,于是他按照自己梦中的这个形象,制作成画影图形,派人到民间去找,结果也是毫无意义,找到了正在出苦力干活的傅说,注意,这个“说”读成“悦”。当时的傅说正在为商王朝的修路建筑事业出力流汗,当大家把傅说带到武

  • 为什么说历史上的姜子牙,未必是周武王的心腹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朝武王对姜子牙的评价,姜子牙和武王谁厉害,姜子牙为什么有实力

    功成名就的周武王,最商朝被自己征服的结果,貌似不是很开心,等西周定都镐京后,周武王更加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完全不是一个开国之君,一个胜利者应该拥有的那份喜悦之情。大家也不太敢问,也不知道怎么问,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周公旦绝对是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孔老夫子奉之

  • 为什么《史记》记录商朝,要写殷本纪,而非商本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殷本纪原文,商朝为什么叫殷本纪,史记记载殷商历史

    其实,不管太甲是靠武力夺回的君王之位,还是伊尹等来了他的改过自新,总之,自从太甲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之后,商朝开始了平稳的发展,但是时间长了,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商朝的这段动荡时间也非常长,经历了六代九位国王,因此史称九世之乱。其实乱的原因很简单,主要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始终比较模糊,因为那时还没有一套严

  • 为什么说此人被打垮后,西周和殷商的形势才开始倒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殷商和西周的关系讲解,西周和殷商是同一时期吗,西周为什么保留殷商

    只有西伯侯本人确实叫姬昌,当然“西伯”才是朝廷对他的封赏,这三位本是商朝的忠臣良将,位列“三公”在当时极有名望;还有个北伯侯崇侯虎恶如虎狼,史书中这“崇侯虎”三个字记录得也很正常,但如果更准确地讲,崇地是封邑也可能是他的家乡,“虎”这个名字听起来也够响亮。小说和史书都在说纣王的疯狂,残杀自己的左右臂

  • 为什么说周文王为了打败商纣,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商纣周文王的关系,周文王为什么要灭商,周文王和商朝有什么关系

    第一,就是对百姓更加关照关心,《史记》上说,周文王对民众的关怀,有四大方向,分别是:只要有新生儿诞生,他就会下令出资,把孩子养大;有人去世,他更在第一时间下令拨款,把逝者埋葬;受穷的人,尽量去救济;受灾的人,则要第一时间赈济灾民。据传说,周文王有一次来到山林中,看到了一具枯骨,然后跟手下人说,把它埋

  • 为什么西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要比炎黄结盟更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周为什么要封闭分封制,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怎样评价西周的分封制

    原因很简单,周武王在众多贤臣助手的帮助下,消灭了殷商,创建了西周,在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研究出了分封制,而这堪称是独具西周特色的国家形态,这种形态让华夏大地走进了新纪元,因为通过分封,形成了以周王,也就是周天子为核心,辐射到中华大地各地区的国家格局,而这些支持,拱卫周天子的人,主流势力都不是

  • 姜子牙到底有多神?周文王背他走800步,他保周朝800年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姜子牙是怎么遇到周文王的,历史上姜子牙有多厉害,周文王对姜子牙的评价

    话说,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到了72岁,还是一介平民,过着清贫的生活。不过,姜子牙人穷志不穷,即使常常被妻子看不起,外人嘲笑,但他仍坚持研究那些常人所看不起的天文地理、兵法谋略等安邦治国之道。因为他坚信,自己总会有一天有英雄用武之地,会遇到一位明主,施展平生所学,大济天下苍生,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