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误解二千年的武字:甲骨文揭开真面目,原来不是止戈为武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甲骨文揭开真面目,原来不是止戈为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92 更新时间:2024/2/22 14:58:36

既然武字如此重要,那么就有必要追溯武字的本义。尤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汉字的初始字形,代表当时社会对其内涵的普遍认知,因此解读出武字的本义,也有助于了解古人对“武”的定义。

甲骨文出土之后,武字真面目重现天日,人们发现古人对“武”存在重大误解,甲骨文中的“武”并非“止戈为武”,实际本意完全与之相反。

“止戈为武”的来历

公元前597年,晋楚为争取郑国双方云集重兵,由于郑国突然向楚国投降,于是晋国前线主帅与副帅分为退兵与主战两派,互相争执不下。由于副帅先穀极力主战,主帅荀林父不敢退兵,就这样晋楚爆发了“邲之战”。

战争爆发后,荀林父面对楚军突袭,仓促之间下令渡河,利用黄河天险阻挡楚军,结果晋军为争夺船只自相残杀,又面临楚军不停的攻打,于是晋国遭遇一场空前的惨败。

战后,楚国大臣建议建立一座“京观”,以示纪念。但楚庄认为:“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也就是说,楚庄王认为从武字的字形来看,是由“止”与“戈”组成的,“止”意为停止,因此止戈为武是停止战争。

“止戈为武”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异曲同工,都是表示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是为用武或用兵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深得古今文人的推崇。

但问题在于:古人创造“武”字时,是否真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其实基本不可能,甲骨文中的武字本义,与楚庄王的解读截然相反。

甲骨文“止”之本义

武字是由“止”与“戈”组成,戈字古今字形差异不大,代表的是兵器,争议的焦点是“止”,它真的是代表“停止”之意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小篆止字,由此解释为:“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许慎认为,止字本义与草木之址有关,后来演化出“足”(脚)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止”有三指(见下图1-2),本义就是足趾。下图A更为明显,就是一只脚的图形,不过上面是三根脚趾。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许慎没能见到初始字形,所以对其起源作出了误判。

由于“止”本义是走路的“脚”,古人根据走路的目的地,引申为“至、到”之意,而到达目的地之后就不走了,于是才引申出“停止”之意。

“武”之本义是征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武”字时,采用了楚庄王“止戈为武”的说法,认为“武”中之“止”代表停止。实际上,尽管止字的确有停止之意,但从甲骨文武字来看,“止”代表的却是行军之意,简而言之即是拿着武器行军。

甲骨文中的武字,上部是“戈”,下部是“止”,两者放在一起不难看到,这是代表拿着武器行军,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战斗用武的气氛扑面而来,根本就与“止戈为武”毫无关系。

著名古文字学者于省吾说道:“武从戈,从止,本义是‘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动,‘止’即表示行动也;征伐者必用武器,‘戈’,即武器也。”

其实,从其他文字上也可以看到古人的逻辑,比如“王”是斧钺之形,“我”是手持大戉,背后的含义是掌握凶残武器,进而武力威慑者为“王”、为“我”,而不是仁义道德者为王之类。因此,“武”之本义不可能是“止戈为武”,而只可能是“出兵征伐”。

可见,楚庄王止戈为武之说,只是借题发挥,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当时晋国国力强大,楚庄王达到目的后,也不敢过分挑衅晋国,因而给出一个“止戈为武”的漂亮理由。

总之,止戈为武之说,虽然富有哲理,却与初始本意相悖。尤为重要的是,后世士大夫过分强调“止戈”,逃避战争行为,让中原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勇武、不敢亮剑、怯于战争,从而留下了无数遗憾。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分“止戈为武”留下了无数深刻的教训,值得今天铭记。如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但战争还在不停地出现,因此我们不能只抱着“止戈为武”的思想,还要时刻具有武字初始本义——征伐的准备。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甲骨文编、《左传》等

更多文章

  • 戎字有何本义,甲骨文揭开真面目,难怪周朝称部分外族为“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戎字解释,戎的甲骨文,戎是指事字吗

    然而,甲骨文中的“戎”,本义是兵器的总称,后来引申为战争等,比如我们熟知的“戎马倥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等。那么,周人为何用代表兵器、战争的“戎”来指代当时的外族?周人以“戎”称呼其他部族,是否含有贬低之意?甲骨文中的“戎”:没有用于族称甲骨文中的“戎”非常形象,由进攻的“戈”和防御的“甲”构

  • 山东惊现西周大墓,国家重大工程为其改道,此墓主人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周芥子侯墓,西周大墓纪录片完整版,山东地区发现的西周墓

    它的主人真的是姜子牙吗?又有何特殊之处能让国家工程为其让道呢?这座神秘大墓位于山东省省高县花沟镇陈庄村,要说它的发现经历,其实是一个巧合。那是二零零八年的九月,由于陈庄村十分靠近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施工位置,因此村旁有大量工人在进行紧锣密鼓的修建工作。不过这一天,在进行工作的施工队突然从泥土里挖出了一

  • 曹操为什么要仿效周文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周文王与曹操,曹操与魏武王的关系,曹操和周文王谁厉害

    内因从曹操自己的本心讲,他并不想篡位代汉,曹操虽然信奉法家思想,对儒家那套“仁政”并不感兴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至少曾经心向大汉,想要匡扶汉室。曹操在青年时代曾立志要当大汉的征西将军,为国家守卫边疆;董卓乱政之后,他潜逃回家乡,第一个举义兵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长安避祸,义军逡巡不前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 你知道周朝和商朝的两个家族恩怨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朝和周朝的后人,周朝跟商朝是同族吗,商朝和周朝之间的恩怨

    在血缘上我们自然是以炎黄部落为源头,但是在文明制度上,我们更加追源于三代。所谓三代,就是指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夏朝、商朝、周朝。自大禹建立夏朝开始,华夏进入了王朝时代,三代都是早期的奴隶制王朝,象征着生产力的阶段性进步。而夏朝是华夏的第一个朝代,他开创了世袭制,使得华夏由原始社会时期的“公天下

  • 周穆王西游是假的?这功劳足以彪炳千秋,司马迁竟然故意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穆王简介,周穆王生平完整视频,周穆王历史贡献有多大

    关于周穆王西游的真实目的,可以说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周穆王本身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世界那么大,想到处走走。但仔细思量一下就是错的。周穆王继承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早过了想出去看看的年龄了。而在五帝时期,当时的帝王有一个出游制度,每隔一段时间,一般是若干年就到天下到处走走,了解一下风土人

  • 三分钟了解西周王朝的衰落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周衰落转折点,西周王朝历史详细介绍,西周王朝历史全集

    春秋乱世就此而始。很多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从此周天子落难的凤凰不如鸡,频频被诸侯欺负。为什么周平王一迁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欺负?这个问题是典型的倒因为果,周朝衰落不是因为周平王迁都所致,而是因为周朝衰落才迁都。事实上,周平王迁都也不是周朝第一次迁都。首先周朝迁都这事周武王就已经在谋划,并亲自

  • 周朝为什么封那么多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朝有多少个诸侯国,周朝初分封六大诸侯国,周朝与各诸侯国是什么关系

    周朝初建大力推行分封制分封制在古代是专门对一些诸侯进行分封的制度,在商朝的时候,分封制已经初露头角,但周朝和前面一个朝代有一点不同就是,周朝在取代商朝以后就大规模的对功臣和王室子弟实行分封制,进行封赏,而其他两个朝代分封制没有普及。在别人都封候拜将的时候,周朝直接封王封国。后世的史学家在对周朝进行研

  • 3000年前,姜子牙预言:此地有珍宝,可惠及子孙万世!后果真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姜子牙的预言是真的吗,姜子牙预言详解 视频,姜子牙宝藏之谜

    他的妻子马氏因为长时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毅然将姜子牙给抛弃,不过姜子牙在那样艰难的生活里,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宰牛卖酒之余,毅然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学习,种种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无所不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不过他一直到72岁才等到机会。在姜子牙72岁这年,他遇到了西伯姬昌,在西

  • 履癸的末日:暴君夏桀的灭亡之路,一个成功将自己作死的反面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王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履癸谥号,姒履癸的后代

    (梦归秋辰:第396期)古往今来,皇帝毫无疑问是最容易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下层奴隶,即使付出努力且拥有才能都很难翻身,而一个皇帝只要能克制欲望且勤政为民,就能创造一个盛世长歌。当皇帝不需要有多少才能,只需要你懂得用人就可以了。皇帝说白了就是别人为你在疆场抛头颅洒热血,臣子为你的失误决策背锅,而

  • 孔宣法力高深,仅次于圣人,为何甘心做纣王的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孔宣是圣人吗,孔宣为什么要辅佐纣王,孔宣在圣人之下的地位

    孔宣的五色神光在五行之门无物不收,曾打的周军中阐教门人和周将无还手之力,其法力更比十二金仙之上的燃灯道人要强。就连身份神秘、法力高强的陆压道人遇到了孔宣,也只有逃跑的份。当然,孔宣虽被称为是“圣人之下第一人”,但是他还并非圣人。封神世界有圣人之下皆蝼蚁的现象,就是说孔宣虽然在圣人之下所向无敌,但若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