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封建王朝,我们最了解的就是清朝了。今天我们能见到关于清朝的资料有很多,无论是文字史书,还是图片画卷都是对清朝社会最直接的记载。尤其是随着西方事物逐步进入中国社会,能够记载社会画面的工具越来越多,这也让后人对清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当时记录一个社会画面最直接的工具非照相机莫属,那时在西方人眼中照相机已经十分普遍了,来华西方人也确实留下许多关于清朝社会的黑白照片。在许多留存下来的清朝照片中有一位法国摄影师拍的非常真实,里面的满族女子很漂亮,不过与影视剧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自从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就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清王朝不得不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随之,因为战争失利而带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是使中国各方面的主权逐渐沦陷。而这样的结果也是正合帝国主义列强的心意,他们攻打中国本就是为了将国外过剩的物资投入中国的市场。
当时的资本家们认为,如此大的中国市场一定能够使资本积累更进一步,能够使产品有更广阔的接收市场。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样的情况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运来的洋东西,根本没有用武之处。
可以说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生存了几百年的中国百姓根本不愿意做出改变,也没有必要做出改变。这样诡异的现状,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中国市场开放,但却无法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后来经过层层探索,资本家们还是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无法接受新鲜事物,是因为市场开放程度不够,所以他们不断入侵、不断征战,最后将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现状成功打破,将生产的产品成功推入中国市场。
照相机等新奇事物也是在这时闯入的,当时已经是清朝晚期了,虽然百姓思想逐渐打开,对于这些新奇事物也并不十分抗拒,但由于封建王朝统治毕竟延续了几千年。
所以人们对于这些新奇事物既不抗拒,也没有很高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对于像照相机这样的能够复刻某一场景的新鲜事物,人们的内心还是有些畏惧的。
那时的人们对技术手段还认识非常浅薄,甚至当时有一些很奇怪的传言说,照相机是能够吸走人魂魄的诡异事物。
这样的传言传出,一方面是当时的百姓对于类似照相机的新奇事物有着抗拒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文明开化的程度较低,百姓没有了解接触过这样的技术,所以对于西方人能够做出像照相机这样新奇的事物,有很强烈的排斥心理。
当时的中国百姓对于西方人带来的新鲜事物,一直是既排斥又好奇的心理,然而西方人对于中国却不是这样。西方人对于中国百姓以及中国社会一直都是鄙夷、厌恶的。
在很多西方摄影师的照相机中,清朝百姓的面貌都是十分丑陋的,他们有的吸食大烟精神颓靡;有的风尘仆仆,穷酸落魄。
总之,没有几张照片是体现清朝社会百姓欢乐场景的,然而,有一位法国的摄影师不同,他留存下来的许多照片涵盖了清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有落魄的百姓更有漂亮的清朝女子虽然也带有当时封建社会的色彩,但更多的展现了封建社会百姓生活的日常。
这位法国摄影师名叫阿尔伯特,是一位犹太人。其实,当时能够拥有照相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只为了自己的兴趣摄影的人不少。然而像他这样有着包容之心,愿意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记录下来的,有远见的人却不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确实是富足且安逸的。
他来到中国时是在1909年,当时正值宣统皇帝统治期间,清朝社会也正在经历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各种改革,这位有远见的摄影师,用摄像机记录了很多关键时刻。他的照片中有许多清朝女子,这些女子大多笑容满面。
这些在法国摄影师照片中,出现的许多女子面孔都是当时在晚清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他们与现在电视剧中的面孔不同。
这些女子并不是严肃或苦大仇深的面容,相反他们是一直微笑着的,就像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具备着的乐观精神一样,他们一直向世人微笑。
在照相机还没有普及的晚清社会,这些女子不害怕法国摄影师手中拿的奇形怪状的事物,他们勇于向洋人微笑,勇于展露自己美好的一面。
现在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许多照片也不能说是假冒的,只能说影视剧中使用的图片里面的女子大多面容严肃,有的甚至神情错愕,这与电视剧所反映的主题有关,当然也与古今审美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这位法国摄影师的作品大多是抓拍,这与正正经经的拍照摄影不同,抓拍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真实的情形。
总而言之,在晚清时期,确实曾有一位法国摄影师,他拍摄了许多大清晚期女子的图片,这些女孩子在照片中都非常的漂亮,与今天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位摄影师照片中的女孩子都是在真实的场景中随手拍下的。
而且这位摄影师留下的许多照片中,女孩子都是微笑着的,这也展示了中国女子乐观向上的精神,微笑也是后人觉得图片非常美丽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