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我们谈嬴政实行“大一统”的时候,提到过赵国,战国七雄里虽然赵国不是最熊的,但是他是让秦国感情最复杂的一个地方,大概就是双向奔赴的“死仇”。
如果不是因为“长平之战”大伤元气,赵国不会亡的这么速度。
四十万是什么概念?当年嬴政要攻打楚国,王翦向嬴政要了60万人,差点没要了嬴政的老命,那几乎是秦国全部的兵力。可以说白起这么一下子,差点给赵国干成女儿国。
[var1]
那么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古地名),韩恒惠王害怕啊,就想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但是朝堂里有个叫冯亭的人他就死活不同意。冯亭这个人在史记里没啥建树,人这辈子不用做多少大事,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就足够了。冯亭最出色的战绩就是引发了长平之战。
冯亭认为与其将上党郡拱手让给秦国,不如来了借刀杀人,咱把城池献给隔壁的赵国。赵秦关系破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韩赵联盟阻挡秦军还是有胜算的!
这个想法就非常好,但凡赵国的君王长个脑子也不至于被这么拙劣的离间计挑唆了。
但是,赵国是怎么耻辱亡国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吧?嬴政用了一招反间计,让宠臣郭开告诉赵迁李牧要反,于是唯一能抗秦的李牧留下一句“李牧死、赵国亡”后就领了盒饭。赵迁的这个脑子就是祖传的,他的祖宗当时是赵孝成王。
冯亭说:“韩国守不住上党郡,但是那里的官吏百姓都不愿意臣服秦国,愿意归降赵国,请大王裁决!”
[var1]
孝成王一听,这白捡得便宜啊。于是他就把平阳君赵豹叫到身边一起商量:“冯亭献十七城邑,接受它怎么样?”赵豹连连摆手表示这个提议不怎么样:“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利益看做最大的祸害。”
孝成王咦了一声皱着眉头表示不敢苟同:“这怎么算无缘无故,分明是我的人格魅力吸引来的。”赵豹一眼就识破了冯亭的诡计,但是大王已经沉迷在自己的个人魅力中,死活听不进去。
赵豹退出去后,孝称王说:“我就是出动百万大军,一年半载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人家十七座城拱手让给我,这大便宜不捡是傻子!”
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秦大战一触即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龁当时把廉颇打的节节后退,赵国首次意识到秦军的战斗力非同小可,于是廉颇果断换了战术——消耗战。
廉颇带着几十万赵军在长平这个地方盖起了防御塔,就是不出兵,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但是廉颇这个战术有bug,因为很快赵军也耗不下去了。中间的小插曲是赵王求和,秦军趁机粉饰秦赵关系,阻挡其他国对赵国的援助,将赵军彻底孤立。
[var1]
秦军也意识到这名老将实在难对付,为扭转局势,谣言制造机秦国又使出了杀手锏,在邯郸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这事得从十年以前说起,当时赵国有个人才叫赵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在秦军不可一世的时候给了他们沉重一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台词出自赵奢之口,很是勇猛。
他的儿子就是赵括,自幼饱读兵法,就连老爹都甘拜下风,于是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大意就是用兵生死一线之隔,赵括说的轻而易举,将来不做将军还行,但凡他领兵,就完蛋了。
虎父有犬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的战术很不满,如今又听到传言,立刻将廉颇免职把赵括换了上去。赵括母亲听说后立刻跑去阻止:“始妾事其父,他爹当将军的时候,王所赐金帛,都赏给士兵,赵括就归藏于家;父子异志,愿王勿遣。”简单来讲,就是我儿子不像我老公,你别用他。
孝成王一意孤行,赵母只好退而求其次:“你坚持用也行,你答应我,他兵败,你别牵连我!”赵王答应了。
听说赵括走马上任后,杀神白起登场,迎来了他这一生最波澜壮阔的一战。白起打败赵括只用两步“三段论,八字形。”
第一步,糖衣炮弹迷惑赵括。让秦军不断后退让地,让赵括感觉自己勇猛无敌。于是,赵括一声令下,全部精锐都用来追“穷寇”上,一路跟到了秦军大本营。
第二步,白起派出两只骑兵,一只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长城后,突袭,攻下了长平关。另外一只5000人,切断了赵括的补给线。(如图)
[var1]
白起这一招有多绝?《孙子兵法》说必须要十倍于敌军才能包围成功,但是白起的兵力和赵括是不相上下的,想要鲸吞赵军,必须要十分精准的切割才行。秦军包围赵军四十六天,最终赵括在最后一次突围中战死沙场。
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将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后,其他降兵全部坑杀,四十多万人殒命长平。
《史记》中说赵括“率兵而降”,并非带领士兵投降,而是赵括战死后,士兵们没有主心骨,他的兵才纷纷投降白起。
但是,话说回来赵括真的无能吗?
其实不尽然,这赵括也不像纸上谈兵故事里那么不堪。赵括统兵反复突围,顽强抵抗,誓死不降。换句话说,一个人统兵40多万,兵不乱,有阵法,有谋略,这不容易,而且和杀神困斗了四十多天,战死只能说白起太强,也不能说赵括是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