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让儿媳改嫁,儿子得知消息后,写下一首词述说思念之情

王安石让儿媳改嫁,儿子得知消息后,写下一首词述说思念之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16 更新时间:2024/2/8 21:17:32

这是《宋史》中对王安石之子王雱的描述。

王安石

王安石一生在沉浮中度过,他几经起伏,在北宋推行新法,帮助北宋王朝走向了强大。王安石一生清清白白,两袖清风,从不与奸人同流合污。这样的王安石,可以直面任何敌人的打击,依旧不会落人口实。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王安石正式提出变法,一年后,经过宋神宗批准,新法开始在整个北宋帝国实施。其中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新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扭转北宋贫弱的落后局面。但是这次变法,还是触及了北宋保守派官员的利益,因此遭到保守派的剧烈反对。保守派猛烈抨击王安石的新法,朝堂分为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宋神宗

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准备辞官回乡,被宋神宗挽留下来。司马光就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信中列举了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想法,对司马光提出的弊端,逐个予以反驳。

公元1071年,开封附近的百姓,出现了为了躲避保甲,自断手臂的个别现象。宋神宗对于新法的态度改观,在王安石看来,新法要从国家利益方面考虑。宋神宗则认为百姓的呼声才是最重要的,新法推行受阻。

王安石曾同太子中允程颢,谈论新法推行问题。这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光着脚,穿着女子的衣服,从房间里走了出来。王雱询问父亲:“父亲,你们在谈论何事?”王安石愁眉不展,回答儿子:“我和程中允,在谈论推行新法的事情,新法推行受阻,你有何建议呀?”王雱冷冷的说道:

“枭韩琦富弼之头于市,则法行矣。”

王雱说完这番话,王安石脸色都变了,怒斥儿子说:“你是不是疯了,敢如此狂言?”王安石知道儿子狂悖,但是没想到儿子如此疯,竟然为了变法,要杀死韩琦、富弼。王雱,历史记载中他就有点疯癫,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王雱

王雱从小在文学方面展现出很高的天分,年纪轻轻,已经编撰了许多书籍。在十三岁那年,王安石在家中同幕僚谈事,谈及洮河一带同西夏的战事,王雱当着众人的面,就开始高谈阔论,他说:

“此可抚而有也。使西夏得之,则吾敌强而边患博矣。”

这番话说完,众人都惊呆了,谁能想到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对国家大事有这番见解。王安石对这个儿子真是又爱又恨,王雱是新法的坚定支持者,一直在背后替父亲献言献策。但是他行为乖张,不同于常人,有点疯疯癫癫。

王雱的原配妻子是庞氏,因为倾慕王雱的才华,嫁给王雱为妻。庞氏嫁入王家后,孝敬公婆,细心照料丈夫,是一位贤惠的妻子。两年后,庞氏又给王雱生了一个大胖儿子,更令王安石夫妇感到高兴。

王雱和庞氏

但是王雱却神经兮兮,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长相不像自己。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哪有说和父母完全是一个长相的?其他人都能理解这种状况,只有王雱死咬住不放,说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在记载中:

“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在古代又没有DNA检测,庞氏真是有苦说不出,自己百般证明孩子就是王雱的,王雱却找出更多的理由,不承认这个孩子。而疯癫的王雱,做出了泯灭人伦的事情,那就是将幼子给谋害了。

对于儿子做的事情,王安石怒不可遏,当即要报官逮捕儿子。后来,王雱的母亲跪下求情,王雱才没有被下狱。但是王安石看到王雱如此疯癫,不忍心让庞氏跟着他受苦,决定让儿媳改嫁。

王安石让儿媳改嫁

庞氏失去了亲生儿子,对王雱也没有了往日感情,同意了王安石的建议。就这样王安石给儿媳找了一户好人家,将儿媳当作女儿,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庞氏出嫁后,王雱又后悔了,但是木已成舟,后悔晚矣。

王雱做了一首词,怀念妻子庞氏,这就是著名的《眼儿媚》,内容为: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王雱的才情,在北宋的士人中,还是很高的。但是王雱的疯癫,不仅害死了亲生儿子,也让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王安石在儿子还在世时,做主让儿媳改嫁,可见他的高尚人品。

王雱思念妻子

在后世评价北宋时代名臣时,一代名相章惇,被列入北宋奸臣传中。苏轼也是几经沉浮,数次被贬谪,流放岭南之地,到宋高宗时期才被平反。只有王安石,虽然屡遭贬谪,但是清名不改,天下士人皆交口称赞。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一个特别的皇帝——木匠皇帝朱由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木匠真实水平,木匠皇帝朱由校有多厉害

    朱由校在位期间因重用魏忠贤和纵容客氏,使得魏忠贤权倾朝野,当然朝廷政治也很黑暗。后来在他临终之际,于是就把这样一个烂摊子交给了他的弟弟崇祯皇帝。不过朱由校虽然重用魏忠贤,但他对自己的皇后还是不错的。比如因为他对张皇后的疼爱,所以魏忠贤和客氏虽然权倾朝野,却也没有动摇张皇后的地位。更甚至于朱由校在临终

  • 梁山看透宋江的为人只有这3个人,其中1人下场惨死,2人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江人物评价及分析,梁山宋江历史事件,关于宋江的十个经典情节

    如果说梁山伯是个教会话,毫无疑问宋江就是教皇。当你读懂《水浒传》时,就会发现宋江是一个伪善之人。他很会扮猪吃老虎,总能在他人需要时,伸以援手,让人记住他的恩惠。而且他的起义目的并不是那么纯粹,所谓“替天行道”,在他看来我是帮大宋皇帝纠正错误,并不是造到了大宋的反。毕竟宋江以前是个宋朝小吏,骨子里的忠

  •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如此对待嫂子和侄子,让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匡胤和赵光义是同父异母吗,赵匡胤为什么要传位赵光义,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真实历史

    赵匡胤剧照但是,当时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位子却引起了朝廷和民间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还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成为了千古谜案!虽说弟弟继承兄长之位并无不可,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事情,却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合适了!赵匡胤先后封过三个皇后,第一位就是自己的结发妻子贺氏,但是贺氏在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前就去世了,

  • 董卓年少时有侠义之名,被羌胡首领爱戴,建立他崛起的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少好侠董卓字仲颖,少年时好行侠仗义,常常去羌族的领地游玩,也与羌族各个首领豪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曾经在耕种的时节,把自己的耕牛杀了以此来宽待前来看望他的朋友。他为人粗略豪迈,武艺超群,臂力过人,常常佩戴两副箭囊,能左右驰射。由是以健侠知名乡里,被州里征为兵马掾,负责巡逻守备边塞。桓帝末年,朝廷下令从

  • 一对一单挑的状态下,三国中有谁能打败张飞?起码有3人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正史张飞打得过吕布吗,张郃单挑张飞谁厉害,正史张飞单挑过谁

    三国时期,英雄并起,各路英雄好汉谁也不服输,勇气可嘉。作为刘备手下的得意大将,张飞的防御力和攻击力都是非常高的,虽然位列五虎上将之一,但是张飞并不是三国英雄中最厉害的。如果在一对一单挑的情况下,三国中至少有三人可以将张飞打败。他们分别是战神关羽、吕布和黄忠,那他们究竟是如何打败张飞的? 刘关张初相识

  • 提起董卓人人切齿愤恨,那么都有哪些人想要董卓的老命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权倾朝野的董太师就这样命丧在未央宫宫门之内。在小说中,刘关张曾经要杀董卓,丁管伍俘曾经要杀董卓,丁原袁绍曾经要杀董卓,孙坚曹操也要杀董卓,十八路诸侯结盟起兵亦是为了要董卓的命。而在历史记载中,更是有很多人都想要董卓的命。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一个要杀董卓的应该是孙坚。公元186年,即中平三年,车骑将军

  • 萧何为何帮吕后杀韩信?吕后为何说杀你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萧何为什么帮吕后杀韩信,萧何为何会帮助吕后杀死韩信,吕后和萧何关系好吗

    韩信成名之前,生计难以保障,甚至只有依靠他人寄食存活,而韩信在河边时,遇到的老妇人见其可怜,每天给他送饭才帮助他活了下来,这便是使其"存"的妇人。"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走向封王拜侯之路就是萧何引路,而葬身皇宫也是萧何的计谋。萧何韩信乃是知己,而韩信的生死也全在这个知己的一念之间,但萧何为何帮助吕后

  • 此人是曹操的克星,他若不死,诸葛亮只需一次北伐就可平定曹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能擒杀曹操吗,诸葛亮北伐曹魏,诸葛亮对曹魏发动了几次北伐

    但是即使曹操拥有这么多的力量,也是会有克星的,可惜的是这位克星却英年早逝,要不是这样的话,诸葛亮就不会进行五次北伐战争,只需要有他带领的一次就可以成功,在公元211年的时候,刘璋派遣法正去请刘备帮助自己,但他没想到的是,法正已经暗暗的投靠了刘备,他想让刘备成为这乱世之王,以前的刘备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

  • 东方朔的脑洞有多大?为了得到汉武帝召见,撒下一个弥天大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武帝继位之初,征召全国贤良和文学之士,“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1)”,各地士人纷纷上书,东方朔来到长安后,写了三千片竹简上书,史书上称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才勉强抬得动。武帝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些竹简后,认为东方朔有才能,但是却不肯接见他,仅仅是令其待诏公车,领取一份朝廷的俸禄。

  • 用兵如神的韩信,为什么难逃被杀的厄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信被杀的七大原因,韩信为什么容易被杀,正史中韩信有多强

    韩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本来只是个落魄贵族,没有什么资本,后来投靠项羽,但是在刘邦那里,韩信并未得到重用,万不得以投奔了刘邦,刘邦对他是绝对信任,任为大将军,授予兵权,地位都高于那些随刘邦起事的铁哥们,正如韩信自己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刘邦对韩信可以说有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