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月薪12万
如果还不够形象的话,我们可以拿北宋的名官包拯做例子。包拯最多的时候一人曾经同时担任了三份职位,其中单单是龙图阁学士一职的月工资,就是138贯!从《宋史》来看,在当时400文钱就可以购买一石米,按照同等购买了来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包拯任龙图阁学士一职的月收入,就是12万元!这个收入对于当时很多平民百姓来说,根本就是可望不可即的,即使放到现在,能做到一个月12万薪酬的也是高精尖的人才。
宋朝施行的高薪养廉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阻止了贪官的滋生,因为在高俸禄、高待遇的优厚条件下,一些官员已经足以供养自己了,他们觉得钱足够用了,在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需要再通过贪污的手段来非法掠夺更多财富,为了钱财而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认为不值当的,能有这么多工资已经完全够花了,所以说宋朝施行的高薪制度,在宋朝前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贪官数量大大减少,不过好景不长,在宋朝的中后期,弊端就暴露得异常明显,贪官污吏也频出不穷。
官员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在宋朝前期,多数官员还是能“以天下为己任”的,这时候的官场气氛也比较良好,宋朝想用高薪来避免官员贪污的想法初衷是好的,可是人们的野心却越来越大,这样高薪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逐渐开始出现很多官员只拿工资不干活的现象,他们不求升官,也不求有何作为,只求自己能安稳的领着工资,吃着这口“铁饭碗”。
因此宋朝开始逐渐产生冗官,碌碌无为只想着混一天是一天,不想着为民造福,这也给朝廷的财政带去了惨重的损失,而朝廷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又来源于百姓的税收,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恶性循环,农民的赋税不断增加,却培养了一大批贪官和冗官,令民生非常不满。
除此之外,宋朝虽然施行高薪养廉,但是俸禄对于官职的三六九等也分得非常清楚,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五品以下的官员有非常大的差别,据《嘉祐禄令》的记载,最高等的节度使料钱有400千,而最低的内侍郢、唐复州内品不过才刚刚0.3千,这其中相差了一千多倍,这就滋生了一些小官巨贪的现象,因为很多低阶官员的工资,确实不足以供给自己的生活,便动了歪心思走上贪污的道路。
当官很容易
在两宋时期,据统计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宋朝录取了近115000多人,要知道在唐朝时,每一年也就是录取30多个进士,单单录取人数都与过去的朝代有着天壤之别,在宋朝当官确实很容易,到了宋徽宗时期,宋朝的官员数量就达到了48000人的庞大规模,这与宋朝对当官的要求放松有必然的联系,就好比以前想要当官就必须争破头考进全国前50名,但是到了宋朝,这个要求就放宽到了500名,只要考进500名就可以做官,这个要求对比历朝历代的选拔政策确实比较宽松。
正是因为当官很容易,对人才的选拔过于宽松,这就导致了官员群体入驻了很多害虫,一些学术不正的人也当上了官,不仅不为民做实事,反而整天想着怎么贪污更多的钱,所谓的“常例钱”在宋朝的官场上就已经出现了,这甚至成为了一些官员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一度成为官场上半公开化的“礼金”。
要求胥吏“为国奉献”渐显弊端
宋朝虽然以高薪养官闻名于世,但是胥吏的待遇却与官员有着天壤之别,宋朝政府认为胥吏是百姓为为国家服役的一种方式,自然也就不需要供给多少俸禄,除了收入之外,在宋朝吏员与官员的地位差距也非常大,然而吏员的数量却非常多,与官员的比例大约为20比1,由此可见宋朝的吏员队伍有多么庞大。
拿着微薄工资的吏员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又要提朝廷干活,虽然美其名为是为国做贡献,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伟大,还有很多人只想顾自己的小家,虽然工资非常低,但是这些吏员们却坐拥很大的权利,因此便滋生了这些吏员们以权谋私的行为,一开始这些官员还比较收敛,在暗地里勾结商人谋取私利,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吏员都这样干,他们变得越来越大胆,甚至敢下乡剥削百姓,靠着自己手中握着的权利混吃混喝,通过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强买货物,至此宋朝的贪污腐败已经不再是小规模现象,而是大规模爆发了。
腐败进一步蔓延
随着腐败现象的爆发,朝廷才开始慢慢重视这个问题,开始派人彻查时,那些贪污的官员又开始贿赂他们的上级以此寻求自保,然后这其中又有一些不坚定的官员最终收受了贿赂,成为了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他们紧紧抱成一团,到最后真正的“廉”官却异常难堪,当世界都变得浑浊的时候,清白就成了一种错,在宋朝的中后期,腐败现象已经难以抑制,导致腐败不断蔓延,滋生了越来越多的贪官。
对于宋朝的高薪制度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因为在前期它确实极大地避免了贪污现象的发生,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一些人安稳下来是很有用的,但是这种方法却是不长久的,不过即使是这样,宋朝的贪官对比明清也是少得多,总的来说,宋朝的贪污现象还是要略好与明清的,所以说高薪养廉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