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二世而亡,是个流星王朝,但大隋做了很多弊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大隋有功,也有过,是一个非常有存在感的王朝,隋为后来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这也就是隋唐不分家的原因。
隋炀帝杨广并非真正的昏君,在他在位的十四年中,他干了很多件其他君主想干而不敢干的,改变中国命运走向的大事,并且他干成了。隋炀帝急功近利,要用上百年才能干完的事情,被他几年内就干完了,严重的透支了国力。他有功,也有过,但并不是桀、纣那样的暴君。 后世唐朝对他的评价,是为了体现唐代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有意识地丑化和妖魔化隋炀帝,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不客观的。
一、少年英勇,平南陈有功,血腥夺嫡,来位不正。
隋炀帝少时很有才华,擅长诗文。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平定南陈的过程中,杨广还是有出过力的。在隋文帝众多儿子中,杨广是比较优秀的一个。自古以来,出生在皇家的,夺嫡其实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天下有能者当之。后世的李世民还不是发动政变才当上皇帝的,人家也成了千古一帝。隋炀帝杨广,夺嫡的方式有些卑鄙无耻,害死兄弟和父亲让人有所不容,得位不正,所以遭到后世诟病。
二、创立科举选拔人才,打破士族垄断
隋炀帝继位以后,改革官吏制度,创立科举;在魏晋以前采用的是九品观人法,这就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做官的权利,寒门士族失去上升的机会,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做官要看门第,看出生,优秀的人才得不到机会,昏聩无能的人尸位素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有效地打击了门阀垄断的状况。
科举制度能有效地帮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对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对于人才选拔的方式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后世历朝历代有着深远的影响。隋朝在隋炀帝的改革之下变得比隋文帝时期更加的强大和繁荣,只是好景不长。
三、攻灭吐谷浑、开疆拓土,开辟河西走廊商道;
吐谷浑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
公元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了吐谷浑。灭了吐谷浑以后,隋朝的疆域扩大了一千多里,重新恢复了秦汉时期河西走廊通道,重新恢复了商贸。河西走廊对西域和隋朝的交流,贸易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营造东都洛阳,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随着魏晋的灭亡,经历了几百年的南北朝动乱以后,原来的洛阳城一片萧条,已经不适合在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都了。杨广迁都洛阳一事,并非完全出于荒淫逸乐,而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洛阳位置极为重要,修筑完大运河后就可以有效控制南北,便于国家管理,避免再出现南北对峙的情况。对南北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公元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城,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累死病死者不计其数,天下老百姓对沉重的徭役怨声载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滥用民力最后就只能招来天下的反叛。
五、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长期的稳定和发展。
隋炀帝在修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也开始修建京杭大运河。这条大运河,南起余杭,北至涿州,总长2700于公里。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最重要的一条贯穿南北的水上交通枢纽,对隋朝,乃至后世千年南北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的修建,隋朝发动超五百万人,花费数年修建成功。这样一个项工程要花费至少五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中国隋朝花了几年就能够修建成功是不可以想象的,但这条运河的背后不知埋葬了多少冤魂枯骨。
杨广修建这条大运河,并非是为了自己玩乐。而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发展,促进南北的交流,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为后世唐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隋炀帝最大的过就是,拿天下老百姓的性命不当回事,不理解天下苍生的艰难,视人命如草菅,因此也会为自己的好大喜功埋单。
六、三征高丽,劳民伤财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的五胡乱华时代,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地处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逐步强大起来,乘机占据了辽东大片领土。辽东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很早以前就已经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高句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杨坚也曾经带领30万人马亲征高句丽,无果,高丽妥协。
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召了一百一十三万将士,二百多万民夫运送粮草。几百万人浩浩荡荡杀向高句丽,隋军前期取得了一些战果。打到平壤城附近时,大败而归。
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进攻高句丽。双方大战,陷入胶着状态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
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将,杨广就此撤军。
隋朝三征高句丽,战果不大,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造成士卒和民夫死者不计其数,国内经济崩溃,社会矛盾重重。导致天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这也造就了隋王朝的灭亡。隋炀帝错就错在太急于求成了,灭高丽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要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对攻灭高句丽本来是没有什么错的,高句丽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后世唐朝建国以后,也同样对高句丽进行攻打,唐太宗一生都没有完成灭高句丽的梦想,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直到唐高宗时期才灭了高句丽。
七、造龙舟七次下江南,监用民力
隋炀帝在位期间,能知人善用,创立科举选人制度营造东都,开凿京杭大运河,攻打高句丽,如果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那么造龙舟、楼船成千上万艘,巡游江南,那就是他最大的恶,最大的过。
他不顾天下百姓生死,耗空国力,数次游玩江南,搞得民不聊生。千千万万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隋炀帝的千秋大业是建立在千万人性命之上的。隋炀帝最大的过就是不懂得爱惜百姓,滥用民力,最后也搞得自己身死国灭。
隋炀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做的事,大多数都是为了国家发展和强盛的,只是过于急功近利,把一个朝代要花一两百年才能做完的事,在几年之内就做完了。过分的透支了国力,累计使用民夫超千万以上,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得已揭竿而起推翻了大隋。
隋炀帝所做的事情,对后世是有功的、有贡献的 ,但他过分滥用民力才导致隋王朝的灭亡,所谓过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果隋炀帝不过分滥用民力,隋炀帝杨广之功足可以比肩秦皇汉武。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