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公主,为什么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

太平公主,为什么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97 更新时间:2024/2/7 22:17:34

权倾朝野

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太平公主剧照

公元707年(景龙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谋反。安乐公主与宗楚客想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遂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李显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忍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残害吗!”太平公主与李旦而得以幸免于难,但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敌对已明显白热化。(也有野史记载称,上官婉儿因崔湜的原因,与太平公主成为情敌,并投入韦氏阵营)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重要,李旦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皇帝,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李旦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在此期间,太平公主曾劝说李旦下旨,搜集编撰了上官婉儿的著作,保留了这位才女的作品。

姑侄斗法

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颁下制书晓谕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种流言蜚语。太平公主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即使一些细微之事也要报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成朋党,想加害于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唐邀请韦安石到自己的家中来,韦安石坚决推辞,没有前往。李旦曾经秘密地召见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倾心归附太子,您应当对此多加留意。”韦安石回答说:“陛下从哪里听到这种亡国之言呢!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所迷惑。”李旦听过这话之后十分惊异地说:“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当时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后面偷听他们君臣之间的谈话,事后便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对韦安石横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狱严加审讯,多亏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还曾乘辇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暗示他们应当改立皇太子,在场的宰相们全都大惊失色。宋璟大声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劳,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宋璟与姚元之秘密地向李旦进言道:“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皇帝的长孙,太平公主在他俩与太子之间互相构陷,制造事端,将会使得东宫地位不稳。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两人外放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所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以事奉太子;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李旦说:“朕现在已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将她远远地安置到东都去呢!至于诸王则任凭你们安排。”于是先颁下制命说:“今后诸王、驸马一律不得统率禁军,现在任职的都必须改任其他官职。”

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与宋璟的计谋之后勃然大怒,并以此责备李隆基。李隆基感到害怕,便向李旦奏称姚元之和宋璟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甲申(初九),李旦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将宋璟贬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被任命为刺史的事也停止执行。

事败自尽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说:“彗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再说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李旦说:“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以避免灾祸,我的决心已定。”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认为这样做不行,李旦说:“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在八月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王琚对李隆基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当初,陛下在东宫作太子时,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计谋。现在陛下已为全国之主,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如果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李隆基说:“你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朕担心会惊动太上皇。”崔日用又说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宁。倘若奸党得志,则社稷宗庙将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请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体,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更多文章

  • 唐代女诗人关盼盼,丈夫去世守节十年,却因白居易一首诗绝食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文/武品文史 为诗歌的鼎盛时期,出过不少如雷贯耳的大诗人,但我们看完《全唐诗》后会发现,在唐朝2000余位诗人中,多数都是男性,女性诗人却只有207位,而能在女诗人中脱颖而出的,简直就是凤毛菱角了,其中绝大部分人只是陪衬的角色存在。就如同今天所说的这位唐代女诗人关盼盼一样,她也算不得是出彩的诗人,但

  • 李世民的弟媳多漂亮,让李世民杀掉李元吉后,还要霸占她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李元吉妻子,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李元吉,历史上李世民和李元吉

    这些人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摒弃谄媚诬蔑,从未随波逐流,纵然一身清苦、马革裹尸,也乐在其中。在中国的历史中,王侯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我们不缺少人才,今天我们所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这样一个人。不过我们今天讲的并不是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而是他的一些私密事,比如他曾经霸占了自己的弟媳为妻子

  • 李隆基登基后,为何第一时间铲除上官婉儿?这背后隐藏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隆基为何杀婉儿,李隆基和上官婉儿的历史,李隆基为什么要杀掉上官婉儿

    自古英雄无不爱美人,而才貌兼备的上官婉儿更是才华横溢,风华绝代,不光如此,她在官场上更是超群拔萃,能力出众。如此优秀的女人为何会让多情的玄宗痛下杀手,杀伐果断,丝毫不怜香惜玉呢?上官婉儿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诗人之一,以其夺目的才华而为众人熟知。她的诗工整优美,凡是听过的都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直至今天

  • 司马懿和他的孙子司马炎,一个心狠一个心软,为何都能成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和司马炎图表,司马懿与司马昭司马炎是什么关系,司马懿跟司马炎的关系

    司马懿的心狠手辣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件是他攻打辽东公孙渊,一件是他发动“高平陵事件”。先说他攻打辽东公孙渊。公元237年,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不跟魏国了,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司马懿打败公孙渊后,残忍本性暴露无遗。首先,公孙渊派官员王建和刘甫来找司马懿谈判,想投降。司马懿说,不

  • 一代明主李世民把臣子魏征称为明镜,为什么后来下令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征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李世民和魏征墓碑分析,李世民为何砸魏征的墓碑

    一、李世民与魏征的“琴瑟和鸣”魏征与李世民,一个直言敢谏的能臣,一个虚纳万言的明君,他们是一对家喻户晓的模范“君臣”。历史上流传了无数关于他们君臣“琴瑟和鸣”的佳话,很多后世的帝王家都把太宗与魏征作为教育继承人的范本。但我们细观历史中的这对君臣,便发现太宗与魏征的不和之处早已有之,可魏征又是做了何事

  •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口气让你读懂“五代十国”到底咋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十分钟看懂五代十国史,五代十国的十大特点,一张图看懂五代十国是多少年

    这段历史的混乱程度丝毫不亚于南北朝时期。在短短的53年里,经历了14位皇帝,老百姓还没记住上一个君王是谁,这天下就又换了主人。其实五代十国就是15个地方性政权的混战,这15个政权都没能统一天下,只不过其中有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先后占领了中原地区,实力比较强,所以被后人称为五代。而十

  • 武则天为何要杀外甥贺兰敏之?贺兰敏之真的比西门庆还要不堪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武则天杀李家多少人,武则天秘史贺兰敏之与太子妃

    高宗时期的武则天已经开始布局自己的势力范围,那就是利用外戚打压李氏一族,她一直找机会提拔武家的人,那么贺兰敏之就成为她一步步培植起来的亲信。后期学者对贺兰敏之的评价非常不好,皆因他好色成性的一面。甚至还有人拿他跟西门庆来做对比,可见此人私生活的确混乱不堪。据说后来他被武则天杀掉也是因为“好色”,但事

  • 为何会有人说隋朝的实力远胜大唐?开隋九老无人能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九老,隋朝有唐朝强大吗,隋朝历史大揭秘

    然而在唐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比唐朝更加强盛,却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朝代,他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这个朝代就是隋朝,隋朝统一了百年分裂的中国,后人把这段经历改编成了《说唐演义全传》。隋朝时开国的九位大功臣也被写进了这本民俗气息浓厚的史书中,其中有真有假,趣味非常。隋朝开国之路581年北周灭亡,年仅九岁的北

  • 陕西出土一墓志,揭开了1300多年前武则天的兽行,史书果真没骗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的墓藏了什么宝贝,武则天真实画像还原,历史上武则天墓志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称帝的女性,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政治家,武则天的名号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她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从她初入宫到后来的代替丈夫行使朝堂之事,再到后来直接起事称帝。武则天即位后政治上也有一番成就,但是她的政治手段因为太多残忍也被很多人不齿。可能武则

  • 武庙十哲是哪些人?为何没有唐朝之后的将军?两千字看懂武庙十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庙十哲第一人,武庙十哲名将排行榜,唐武庙十哲七十二将名单

    这十人当中,要说谁是名不副实,这恐怕还真没有答案。因为这十个人当中,每一个都有着杰出的贡献,每一个都是名至实归。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十位军事家,到底有多猛,我们首先来盘点一下,这十位顶尖军事家,到底都是什么样的人。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十位军事家当中,最早的一位,是田穰苴。田穰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将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