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五国伐齐,是在战国中后期发生的一场大战,当时齐国的君王是齐湣王。齐湣王倚仗自齐威王以来积累下来的国力,称雄于天下,曾经作为战国首强的魏国已然衰败,横强于南方的楚国又在淮泗之地被齐国打的落花流水,已经不再是齐国的威胁,只有那个远在崤山以西的西陲虎狼之国——秦,还能与齐国一较长短。可是,秦国国力虽强,但比起富庶且积累了几代积累下来的齐国,秦国也只能是战国第二强国。
[var1]
说到这,我们不能不提齐湣王这个人,他目光短浅,贪图小利,又十分暴虐。在位期间,对内实施暴政,不体恤民力,对外屡屡兴兵,但是倚仗强大的国力,齐国对外作战屡战屡胜。野心膨胀起来的齐湣王,又在秦昭襄王的邀请下,与他并称为“东西二帝”,不过,好在齐湣王难得清醒了一次,不久就去帝号了。随即,又率领对秦国不满都有诸侯国联军进攻秦国,一度攻入函谷关,逼迫秦昭襄王求和。可惜,齐湣王在打败秦国之后,又开始糊涂了,竟然独自吞并了四面出击,但又左右逢源的宋国,这一下,就彻底惹怒了天下诸侯,秦昭襄王借着这一股“东风”,鼓动列国攻齐,于是在燕国的主导下,五国联军气势汹汹的进攻齐国。在这一战中,齐湣王兵败被杀,齐国数十座城池被攻陷,仅仅只剩下两座城池苟延残喘,幸运的是,一代雄主燕昭王英年早逝,儿子燕惠王对领兵大将乐毅不放心,临阵换将,才给了齐国复国的机会,可是,经此一战,齐国已然国力一落千丈,从一个一流强国沦落到了战国七雄的吊车尾,秦国取而代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国霸主。
[var1]
长平之战呢,是发生在五国伐齐二十多年后,此时,横强于南方的楚国被几代楚王折腾的够呛,战国首强的魏国已然跌落神坛,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国还在舔着二十多年前留下的伤口,燕国昙花一现的霸业,在燕昭王死后,又被毁掉了,韩国就不用说了,一直是个末流国家……当时山东六国唯一能与秦国叫板的只剩下赵国了,可惜赵孝成王贪图土地,在上党这个地方和秦国干上了。起初赵国不敌,退到长平坚守,久攻不下之后,秦国玩起了反间计,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换下了老成持重的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派出了战无不胜的白起挂帅,一举击败赵军,坑杀四十五万降卒,赵国因此元气大伤,请注意,这里赵国仅仅只是元气大伤,而绝不是一蹶不振!真正使得赵国一蹶不振的是后来空耗国力的燕赵大战,这个就不在这详细解释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到介绍赵国的那篇文章阅读。
[var1]
看起来,赵国和齐国都对秦国的东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实不然,赵国和秦国接壤的地方看起来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山区并不利于大规模的行军,秦国东出的方向也多选在魏国、韩国方向,只要三晋不是一体,基本上赵国对秦国东出是影响不大的。反观齐国,它可以控制魏国和韩国,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便可以堵住秦国东出的通道,三国也时常联手坑秦国,垂沙之战便就是典型案例。所以,对战国格局影响最大的战役应当是五国伐齐,齐国一蹶不振,这才给了秦国东出之路一片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