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善长就成为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他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有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等显赫官阶;实职是中书左丞相,满朝文武第一人;爵位是韩国公,位列明初六位受封公爵的第一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年禄四千石,子孙可以世袭,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了人生仕途的最高点。朱元璋还赐予李善长“免两死”的丹书铁卷,除了谋逆大罪,犯了其它罪都可以免死。
影视剧中的李善长
李善长在1368年明朝建国的时候55岁,距离他1390年全家被杀还有20多年,从时间上可以推断出,朱元璋并没有很迫切地想要杀他。相反,朱元璋对他这个老战友还是多有担待的。李善长是个“外宽和,内多忮刻”(《明史》编纂者张廷玉的评价)的人,容不下反对自己的人。刚建国他就联络人对付刘伯温的“浙东帮”,把刘伯温等人都赶走了,在朝堂上大权独揽,这让朱元璋不太高兴,也不大心安,毕竟皇帝喜欢制衡,不喜欢谁一枝独大。
朱元璋与李善长
李善长是个聪明人,觉察到了朱元璋的不满,就在1371年以生病为由,提出了辞职还乡的请求,朱元璋很高兴地答应了,还给了他很多赏赐。李善长就这样退休回到了老家——安徽定远,安安稳稳过了五年多。期间朱元璋还把把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也就成为了荣贵至极的皇亲国戚。他如果能一直这样在乡下待着,或许能免除杀身之祸。可不知道是他不甘寂寞,主动申请,还是朱元璋请他回去的,1376年他又重回朝堂,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再一次身陷错综复杂的权利斗争,为日后自己全家被杀埋下了祸根。
李善长与胡惟庸
最大的祸根就是他提携了老乡胡惟庸。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起先只是个知县,全靠“大管家”李善长的提携,他才得以一步步高升,1373年担任右丞相,1377年进位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两人私下里交往密切,李善长的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事发,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案件越滚越大,历时十年之久,牵扯到了1公20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数万人之多,朝中文官几乎被洗劫一空。
朱元璋与刘伯温
如此情势下,朱元璋仍旧没有动李善长,还让他署理御史台事务。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侄子李佑牵扯胡案,朱元璋下诏免除了两人的死罪,发配到崇明。李善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上表谢恩,让朱元璋大为不满。可能李善长认为上表谢恩就等于认罪,担心被反复无常的朱元璋抓住把柄。李善长应该从此时起就彻底退休了,他如果能谨小慎微、老老实实,估计结局能好点。但他又做了两件糊涂事,把自己和全家的命折腾没了。
一件事是借兵修房。 1390年初,李善长定远老家的房子塌了一段墙体,他就给老战友汤和写信,借用300名士兵修房子。你说你借什么不好,偏要去借兵!一位前朝廷重臣去跟现职武将联络,意欲何为?所以,就在300名士兵出发的同时,汤和为了自保,赶紧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密信,说清楚原委,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行为极为震怒。另一件事是为犯罪的亲戚说情。借兵修房的事发生没多久,李善长有个叫丁斌的远房亲戚犯罪被流放,他母亲找到李善长痛哭流涕,请求他帮帮儿子。李善长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险恶处境,大大咧咧地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请朱元璋看在他当年辅佐之功的份上,给丁斌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封信,成为了李善长的催命符。
朱元璋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琢磨,越琢磨越生气,决定彻底清算李善长。他立即派人彻查丁斌案,根据他既定的“圣意”,在锦衣卫的酷刑下,丁斌很快供出李善长谋反,其中有两条信息足以把李善长拖入死地。一条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逆;另一条是胡惟庸曾经找过李善长“共谋大事”,李善长说,我已经老了,“汝等自为之”,这等于是默许了胡惟庸谋反,而且也犯下了知情不报的大罪。1390年春天,李善长被定罪参与胡惟庸谋反,连同妻女弟侄70多人一同被处死,享年76岁。他的儿子李祺一家,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没有被治罪,但被取消了世袭韩国公的权利 。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不会跟着胡惟庸谋反的,因为作为臣子,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能得到的全得到了,又年老体衰,谋反又能得到什么!但朱元璋不能容忍李善长致仕后还与武将勾连,其他人若要仿效,很容易滋生祸端,所以必须杀他立威!还有一点,可能就是李善长活得太久了(比朱元璋大14岁),朱元璋担心熬不过他,又忌讳他在朝廷上下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才会杀他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