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等到李靖、李绩表态之后,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他在等什么

李世民等到李靖、李绩表态之后,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他在等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862 更新时间:2024/2/14 8:02:35

在我国历史上,李世民作为一名很治世之才的君主,一生勤政爱民,估计唯一的污点就是在皇位的争夺上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根据当时的例律,只有家中长子才能继承大统,而他排行老二,注定与皇帝之位无缘。不过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手足,逼迫父亲退位,才顺利登上皇位。

但事实上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无奈之举,他曾多次被哥哥李建成逼入险境,一直念着亲情隐忍着,没有和李建成动手,直到被逼入绝境才不得已出手,在获得李靖、李绩表态后,立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可是为什么要等这两个人表态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和平稳过渡,所以一直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才废除这一制度。

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在稳定政权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手足相残,但同时会带来诸多弊端,缺少竞争,安逸环境之下容易出现一些昏庸无能之人。

李唐王朝的建立之中便是如此,李世民劳苦功高,南征北战,而哥哥李建成一直躲在后方,就因为不是长子,自己拼命打来的江山交给一个无能之人,李世民心里自然有些不服气,可也是无可奈何。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兵权却交给李世民。

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太子之位,李建成心里自然高兴,可是父亲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这件事却一直让他耿耿于怀,被他视为心头大患。

李建成认为国家兵权都被交到李世民手中,以后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这大唐江山几乎是他打下来的,哪个男人心里没有点野心,他怎可服气把江山交给自己,况且现在军中将士也只服他,黎明百姓也视他为大英雄。

反观自己,一直坐镇后方,几乎没有上过前线,也没有什么功劳,就因为自己是长子,所以得了这太子之位,到时候李世民功高震主,不反还好,如若要反,那自己身边又有几人能为自己征战。思来想去,种种因素考虑下,李建成决定先下手为强,铲除李世民一党,坐稳皇位。

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先是在李渊身侧明里暗里的表示现在李世民功高震主,如果不拿回兵权,那以后皇位怕是坐不安稳,然后又使出各种龌龊手段栽赃诬陷,使得李渊对李世民心生不满。

就这样,他们开始计划重新拿回李世民手机的兵权,李世民自然也不傻,直到他们在担心什么,念着父兄之情,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别人劝他起兵造反的时候,他都不为所动。

直到李建成一党的所作所为直接威胁到他的性命,即使父亲知晓此事也不为所动时,这让李世民彻底寒了心,他决定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他先是征得李靖、李绩表态后,才敢发动此变动。

那么,在这场政变之中,李靖和李绩又是何人,为什么李世民要等到他们的表态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两人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李世民这样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这两人都是朝廷重臣,一个是灵州都督,一个是行军总管,手握重权。

而且当时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基本上都被还了回去,手底下的士兵也被重新编排,他相当于一副空架子,如果没有这两人的支持,那他这次事变势必会以失败告终。

更或者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这场事变成功,两人来不及带兵回朝支援长安,他的皇位同样也是坐不稳,因为这两人的势力加在一起足以让天下重新洗牌。

李唐王朝建立后,李靖和李绩两人因在战场上骁勇善战,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且手中握有重兵,难以夺权,处理不好就容易发生叛乱,所以就让他们远离长安,镇守在国家边疆四方,守护着整个大唐安危。

如果这时自己贸然搞政变,没有得到李靖和李绩这两人的支持,即使政变成功,他们没有异心还好,若是有异心,到时候只怕适得其反,给两人钻了空子,借口起兵回朝,放弃镇守边疆的义务。

到时候,自己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身后没有足够的兵源来支撑自己,面对的可不就是李靖和李绩两人的雄雄大军了,而是天下群雄的揭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权就此四分五裂毁于一旦。

所以李世民就格外重视李靖两人的态度,只有知道了两人的态度,他才有把握这场战是打还是不打。

但其实从两人的态度之中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李世民的做法是赞同和认可的,虽然他们在给李世民的回信中表示自己不帮任何人,就站在中间,持一个中立态度,但同样也没有把这件事报告给李渊。事实也证明,李靖、李绩两人的做法对当时李世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武德九年6月4号这天,李世民率领大军经玄武门进入皇宫,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开了自己的宏图霸业。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一生勤政爱民,朝政政治清明,民间百姓安居乐业,为大唐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代君王,李世民该有的宏韬伟略一样不少,从背后推动李渊建立唐朝,在到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登基,这些都可以看来他是一个十分会审时度势、步步为营的人。

李世民虽然是采用暴力方式才取得皇权,但是这一切也一直都是处在被动局面,兄弟步步紧逼,父亲冷眼旁观,甚至还参合进来帮忙。

本来大唐江山基本上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打下来的,父兄在这上面没有做出点贡献,只是乐享其成,政权建立后没有对他怀有感恩之心就算了,甚至还想赶尽杀绝,这才是让李世民真正寒心发动政变的原因,而政变中两位将军的态度也决定了这件事的成败。所以李世民才会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之后再动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唐朝奇事:虢国夫人得到一绝世美男子,两年后才知那是一具木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十大经典故事,虢国公主,唐玄宗和虢国夫人

    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权力、珍惜资源等一切可以享乐的事物都掌握在皇亲国戚这些少数群体手里,底层的穷人十分愤恨却又无奈。日常生活中的市井坊间距离那些权贵最接近的时候便是茶余饭后谈起那些人的逸闻趣事。而在大唐红极一时的杨玉环便是老百姓的谈资之一,她“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

  • 首席判官崔钰:为何给李世民添20年阳寿,却无视李渊魂处鬼门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与崔判官,唐太宗跟崔判官的关系,李世民和阎王爷的关系

    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后,智勇双全的秦王李世民,便成了大唐横扫对手、一统天下最为得力的助手。但连年的征战杀伐,特别是太极宫玄武门之兵变,年迈体衰后,李世民由于杀伐心过重,时常感觉有“怨魂缠身”,一次次从梦中惊醒!贞观23年5月,51岁的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威猛无比的唐王李世民原本是没有神鬼信仰的

  • 雄才大略的唐朝帝王:晚年却被架空成太上皇,还被自己儿媳折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开元盛世的极度繁华也带来了相应的阴影,唐王朝就像是攀上了最高峰,然后除了下落就别无他法。紧随其后的是安史之乱,这场战乱动摇了大唐的国本,造成了其不可抑制的衰落。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命运也和大唐一样跌宕起伏,壮年意气风发,晚年却被架空成了太上皇

  • 刘裕为什么要屠尽司马懿的后世皇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和刘裕,司马懿和刘裕谁更厉害,刘裕怎么灭司马懿的

    刘裕靠着拼搏,尤其是心狠,在军中站稳了脚跟,消灭了对手,成就了帝业,灭了5个国家,杀了6位皇帝。仅东晋皇帝就有两位,至于东晋皇室,也就是司马懿的后人,更是被杀片甲不留,他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第一、越是从底层拼到最高层的草根就越狠!刘裕的发迹,像奴隶皇帝石勒,像“乞丐”皇帝,像矮子皇帝(其实拿破仑1

  • 武则天为何要杀亲姐姐?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发现了她与李治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为何杀亲姐姐,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故事,皇帝李治与武则天关系

    但也有人认为她心狠手辣,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不管大家对的评价如何,武则天对我国历史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说她治国有方这方面,就算她作为一名女子,她的所作所为也让我国古代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不少,算是女性思想觉醒的一个节点,此后参与社会活动。回想当年,武则天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

  • 战国时期秦国变法最为成功,列国为何不效仿秦国进行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时期秦国的政策,秦国变法内容,秦国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var1]由此可见,相对于列国在战国中晚期的孱弱来说,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而法家的影响力,也凭借秦国这个成功案例,对于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当然,这些都是此后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深挖当时的历史的话,便能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是既然当时秦国变法的成效有目共睹,那么,

  • 战国时期魏国出身的四大人才,竟都选择帮助秦国,最终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为秦国输送了多少人才,战国魏国最厉害的猛将,秦国一统六国资料

    [var1]公孙衍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在公元前332年开始的雕阴之战中,公孙衍率秦军全歼魏军八万人并擒获了魏军主将龙贾,夺回了秦国丢失了八十年之久的河西之地。[var1]张仪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

  • 三国时期,关羽死后刘备攻打吴国,大败于夷陵,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死后刘备真的要伐吴吗,夷陵之战吴国损失多少,关羽死后刘备复仇灭了东吴吗

    [var1]有人问刘备攻打东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呢?我分析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蜀国建国初期人心未定蜀国建国初期刚刚收复西川,西川的兵力多数是刘璋手下的降兵,而此时西川初定政治不修人心未稳,各少数民族还未归附。最要命的是,曹操此时已经打败了张鲁,随时威胁着蜀中,以致“蜀中一日数十惊”,曹操的谋士刘晔此时

  • 战国七雄魏国也是战国中的霸主,为什么感觉没什么人服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战国魏国,战国七雄魏国的崛起,战国初期的魏国有多强大

    [var1]三家分晋,魏国崛起。一、三家分晋。晋国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不分裂,最后统一中国的应该是晋国。无奈晋国的国君日渐式微,让手下一帮大臣做大,并且有了很大的离心力。晋文公重耳自从设置了三军的六卿之后,手下六个大的卿逐渐掌握了晋国的实际权力,有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这六个氏族世代

  • 孙权自立为帝建立吴国之后,为何只追赠孙策为长沙桓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策死时孙权多少岁,吴国孙权孙策孙坚关系,历史上孙策和孙权的关系

    孙权稳固东吴称帝后,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帝,并没有追哥哥孙策为帝。这一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其中一定会有人会说孙权忘恩负义,他的权利也直接来源于哥哥孙策,按理说他应该感恩追哥哥为帝,可只给哥哥一个长沙恒王,而且这帝与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var1]当初曹操平定江北,又得荆州,于是劝孙权投降,这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