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三家分晋,魏国崛起。
一、三家分晋。
晋国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不分裂,最后统一中国的应该是晋国。无奈晋国的国君日渐式微,让手下一帮大臣做大,并且有了很大的离心力。晋文公重耳自从设置了三军的六卿之后,手下六个大的卿逐渐掌握了晋国的实际权力,有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这六个氏族世代在晋国担任高官,并且有封地,都养了一批私兵,彼此之间互相结盟、攻伐,俨然成了战国时期的缩小版。
范氏和中行氏是首先被其他几家联合攻散了,失去了原来的地位,晋国只留下了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大家公卿。这四大家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在晋国内部争夺封地,彻底把晋国国君架空了,晋王成了周王的翻版。智氏是最强大的家族,大有一统晋国的局势,逼迫韩、赵、魏三家联合,把这个老大灭了。
公元前403年,羽翼丰满的韩、赵、魏三家同时派遣使者去慰问周威烈王,要求封侯,瓜分晋国。周威烈王也是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主,自己不同意又能怎么样,照样分了晋国,于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三家把原来的晋国瓜分了。自然三个新的诸侯虚情假意的表了表对周王的忠心,送上了大批的礼品,这些礼物才是周威烈王最需要的,希望他们年年送,毕竟舍得送礼品的诸侯也不多了!
[var1]
二、魏文侯崛起。
魏国有两个称呼,一个是熟悉的魏国,一个是梁国。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迁移到大梁之后,后世史书也称魏国为“梁国”,大梁在现在的河南开封附近。
魏文侯魏斯(姬姓魏氏)是第一个被封侯的魏国国君,新的称呼,老的疆土,这让他雄心勃勃。魏国位居中原地区,边境强国林立,四战之地,生存环境恶劣,逼迫魏文侯必须强兵富国,拓展疆域,这样魏国才不至于被消灭。
1、招贤纳士。
魏文侯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想要富强首先要招揽使用各种人才,让这些能人为魏国的发展出力。他招纳了李悝、翟璜、吴起、乐羊、魏成、子夏、西门豹等战国初期的众多杰出人物,李悝、翟璜为相国,吴起、乐羊为将领,重用儒家子夏等人。
魏文侯的礼贤下士,聚集了战国初期的最顶尖的人才,很快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个霸主。
[var1]
2、战国第一个改革蓝本。
李悝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任职期间对魏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李悝主张废除贵族的世袭制度,选贤任能,加大执政的效率,对文武大臣要赏罚分明;同时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改革,在主要农作物保障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的副业,增加民众和国家的收入;为进一步让变法的改革措施执行到位,他又制定了《法经》,保护变法,稳固魏国的统治。
李悝的变法虽然不能彻底成功,但后世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是借用了李悝变法的蓝本进行因地制宜的修改而进行的。商鞅变法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一次变法比较彻底的改革而已。
通过改革,魏国的国力强大起来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算是内政取得了成功。
3、魏武卒。
魏文侯还招纳了名将吴起为将领,让他训练魏国的士兵。由于魏国的边疆比较散,时刻处于其他各国的威胁之中,富国的同时就是要强兵。魏国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地处中原地区,生产力比较发达,人口多,冶铁业也是最先进的,为魏国的军事崛起提供了先天条件。
[var1]
吴起负责带兵的理念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吴起建议魏文侯用他的选择士兵条件重新选择士兵,称之为“武卒”,也就是吴起的“精兵”。选拔的新兵个个体魄强健,每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什,设什长;五什为一屯,设屯长;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据《荀子.议兵篇》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以上是魏武卒的选拔标准,通过100里的全副武装的选拔就可以成为魏武卒的一员了。
此外,魏武卒的士兵得到国家的照顾,全家免除国家的赋税,生活条件非常好,有时作战勇敢的士兵将士可以获得田宅等的赏赐,解决了魏武卒的后顾之忧。
魏武卒建立之后,成为战国初期最强悍的步兵军队,其他诸侯国的部队都是魏武卒施虐的对象了。
4、结果。
富国强兵之后就是展示自己的实力,兼并小国,打压大的诸侯国,为自己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
魏国曾经灭掉了中山国(后在赵的扶持下重新立国),打压的赵国喘不过气来,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魏国军队围困赵国首都邯郸时发生的。魏国击败了楚国,夺得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同时打败了秦国、齐国这样的大国,威震当时的诸侯。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共同参见周王,战国的第一个霸主就是魏国了。
战国后期的魏国存在感怎么如此低?
魏文侯的儿子也算是一个雄主,他任用吴起变法,国家势力更加强盛,父子二人算是为魏国打下了百年的基业,战国的前半程魏国算是一枝独秀了,奠定了战国七雄的位置。
魏文侯之后,魏国的国君大都躺在祖先打下的基业上昏昏然,至于招贤纳士这样的事情也大都不放在心上,很多慕名而投奔秦国的著名人士都留不住,被排挤或者被驱赶,最为著名的是吴起被排挤,投奔楚国,成了魏国的对手;另外一个名士则是孙膑,魏王本来自己就不重视人才,结果导致孙膑被打挖走了膝盖骨,成了残废,被齐国人救走,马陵之战,魏武卒损失巨大,主将庞涓也殒命。
魏国不但留不住其他的国家的人才,对自己内部的人也排挤,譬如著名的范雎,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到了秦国成了丞相,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国末期,魏公子信陵君可以说是魏国存在的标志人物,有信陵君在,其他国家不敢小觑魏国,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被排挤,不能执掌魏国大权,信陵君一死,魏国也很快灭亡了。
战国末期,魏国被秦国打怕了,经常明哲保身,国土一缩再缩,很少敢于主动出击,自然存在感就非常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