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向是这个处事风格,那为何又会在康熙四十八年推举太子一事之中晚节不保,搅和的这么深,招致祸患?笔者倒是对马齐前期是否为胤禩党人有另外的看法。 首先,当初马齐是经历过明、索两党互争的,他并没有倾向哪方,谨守职分,这才得到康熙的青眼。那么,他又怎么会在一废太子之后,介入党争之中?
马齐作为天子近臣,不应该不明了时局,更应该清楚康熙的脾性,笔者认为在这个敏感时候,马齐对哪个皇子阿哥即使有想法,也应该是暗中支持,不会跳到前台来大肆扯旗。否则,以他与阁臣近密的身份,很容易招致康熙的忌讳,岂不是反帮了倒忙? 其次,看《清史稿》中关于荐立皇太子的记载,太子胤礽被废,老皇帝让众大臣推选新太子。
这里,马齐只是对张玉书说群臣中有推举八阿哥的人,并非说他自己属意于八阿哥,让人推举。再次,看《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此事的记载,其中细节较为详细,可以看出两次均是康熙在尚未问明的情况之下,武断的认为谋立八阿哥之事是马齐与佟国维所为。
根据最后的处置来看,马齐的处置比佟国维要重,康熙之所以会认为此事是两人所为,大概因为佟国维催着康熙立储,也许与此同时,马齐也进了类似的言,毕竟皇太子未立人心不稳。一旦众臣推举八阿哥的事情出来,康熙在惊疑胤禩势力的同时,必然会联系到两个近臣此前的进言是不是别有用意。
最后,马齐于康熙四十九年起复,复职署内务府总管,康熙五十五年,复武英殿大学士。比照康熙朝后期,雍正朝前期处置的胤禩党人,马齐、佟国维不但没有再加罪责,反而在雍朝得到优遇或是追谥,马齐历康雍乾三朝,位高爵显,佟国维赠太傅,谥端纯,另书‘仁孝勤恪’。
而胤禩党人则可以靠一个‘下场’来概括结局,阿灵阿与揆叙虽逝,仍夺官削谥,另撰碑文,子阿尔松阿与鄂伦岱并诛。另外,对于佟国维、马齐这种职在中枢的阁臣来说,对所作的决断要多方考虑是基本能力,不可能贸贸然属意一个皇子,随后又转了风向。
所以对于他们善终的结局,不仅仅是靠一个他们后期政策转变就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