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55 更新时间:2023/12/16 10:49:58

要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关键在于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亲自动手削藩。英明睿智、杀伐果决的朱元璋,以王朝创立者的无上权威,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削藩,打压燕王朱棣等人的势力,确保建文帝的皇位稳固,从而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

朱元璋为何不这么做呢?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不由得就联想到了汉高祖刘邦。许多历史学家公认,中国封建历史上得皇位最正的皇帝,当属刘邦和朱元璋。二人都是起于微末草芥,历经万难才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其实,此二人还有更多的共同点,晚年都大肆屠杀功臣,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最后都导致了中央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内战,只不过西汉的“七国之乱”中央朝廷胜利了,而明朝的“靖难之役”却是藩王朱棣胜利了!

如果说刘邦无法预测,自己的孙儿汉景帝时代会发生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内战,还可以理解,毕竟一个人的才智和远见是有限的。但,朱元璋没能预见死后的“靖难之役”,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除了西汉的“七国之乱”,还有西晋的“八王之乱”,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前朝教训清清楚楚。

更何况朱元璋到了晚年,朝廷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太子朱标去世,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根本压不住几个叔叔辈的藩王;蓝玉案之后,朝廷能打仗的武将除了一个能力平庸的耿炳文,再无他人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内地朝廷的兵马缺少训练和实战,没法跟长年征战的藩王边兵相提并论;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选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的继承人,几个成年的儿子心怀不满,已经埋下了叔侄之间仇恨的种子。

几种情况其实都已经是明牌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朱元璋不可能看不明白!那他为何不下好先手棋,防患于未然,提前将火扑灭呢?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英雄迟暮,心肠硬不起来了!

最看重、最心爱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实在太大:一个三十八岁正当盛年的长子,一个精心培养了二十几年的帝国接班人,突然就没了,除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还有偌大的帝国,将面临交给谁的无助!这种心境,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他仿佛一夜之间突然苍老了,心态也完全变了,怨恨上天的不公,命运的不济,开始对朝廷官员更加苛严,对功臣勋贵更加不满,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屡屡兴起大狱,以发泄心中的积怨。

与对朝臣霹雳手段不同,对自己的儿子们,心肠却格外柔软起来,特别是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晋王也先后英年早逝,朱元璋的老牛舐犊之情犹为急切,再也不可能朝自己的几个儿子举起屠刀,甚至连鞭子也不忍心扬起来了。

朱元璋在几番权衡之后,将皇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正式确定为皇位接班人之后,他的内心觉得亏欠了几个藩王儿子,特别是对战功卓著、能力出众的燕王朱棣亏欠心理尤为严重,不自觉地想要方设法弥补几个儿子的“损失”和“不公”,这与老财主临死前分家财颇有几分相似。

而加重藩王的权势,比如将藩王的护卫兵力由两卫提升至三卫等,也许就是一个皇帝对几个未得到皇位的儿子最好的补偿。在这种心态的主使下,年迈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己主动去削弱藩王的势力呢?

朱元璋晚年时的这种“错误”,说到底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所有老年人都会犯的错。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一个老迈的父亲,又该当如何呢?

唐高祖李渊晚年时也一样,总想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将皇位传给太子的同时,又想方设法给予秦王一定的补偿,最终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门”,皇室操戈,子孙喋血。

对藩王的职能定位,决定了朱元璋不可能自己动手削藩。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七日,登上帝位并不久的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之后,就颇为急切地举办大封宗王的仪式,册封皇二子朱樉为秦王藩西安,皇三子朱㭎为晋王藩太原,皇四子朱棣为燕王藩北平,皇五子朱橚为吴王(后改封周王)藩开封,皇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武昌,皇七子朱榑为齐王藩青州,皇八子朱梓为潭王藩长沙,九子朱杞为赵王(后早夭),皇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

朱元璋急于分封诸王,与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大封功臣不同,不是为了论功行赏,而是要完成他的一个心愿:将自己的儿子分封为大明的宗国之王,如果国外有敌人入侵或国内有武将造反,自己就有了帮手和依靠!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册封藩王的主要目的就是: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既然将藩王定性为朝廷的藩屏,老皇帝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拆藩篱、自毁长城呢!不仅不会削藩,朱元璋还不断充实各位藩王的实力,特别是燕王、宁王、秦王、晋王几位塞王的兵权,燕王朱棣更是节制沿边十几万兵马,其实力足以对抗朝廷。

对功臣勋贵极度不信任,将守护大明帝国的重任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

晚年的朱元璋对朝臣特别是一帮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非常不放心。在皇太子朱标去世后,这种不信任达到了极限。为化解这种极端的不安全感,老朱实行两手抓:一手兴大狱,大开杀戒,诛杀功臣悍将,亲手将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残害殆尽;一手培养壮大儿子的实力,为自己壮胆护航。

老朱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才出现了对藩王职权定位很奇怪的明诏: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他不仅授予各位藩王拥兵守土安疆的重任,还让他们担负起为皇帝清君侧的光荣使命。

这样的诏书,其实是很致命的。老朱自己做皇帝时不要紧,天下都是自己打下的,自然没人敢造反,但对于后来之君就大不同了,这道诏书等于是给了藩王兴兵干政或者干脆造反的由头和口实了!

燕王朱棣的语文领悟能力自然不差,他老爹一死,就打出“靖国难,清君侧”的口号,光明正大地在北平起兵造反了,并且还煽动了不少的朝臣和将士,加入到自己的队伍里来跟着他一起对抗朝廷。

北元势力破而未灭,始终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朱元璋册立藩王,并给予居于边塞之位的藩王兵权,主要心思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扛起守边护边的重任,这样就用不着再将兵权放到他人的手中。在他老朱看来,自己的儿子无论如何要比外人要可靠得多,兵权掌握在儿子手中就是等同于自己手中。朱元璋毕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了消灭元人在中原的统治,恢复了汉人的江山社稷。虽然夺取了元人的江山,且一生虽对北元用兵无数,但始终未能彻底清除北元的势力。北元的兵马随时死灰复燃,时不时放马长城,袭扰大明的边民。北元势力,成了朱元璋医不好的心病,正如电视剧《山河明月》中演的那样,老朱的口头禅就是“北元又打过来了!”所以,北元势力未灭,朱元璋是不可能主动削藩的。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攻破金陵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在天堂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时,该做何感想?朱棣在登基之前,跪在明孝陵朱元璋的墓前一番表白,老朱是不是想爬出来,扇“逆子”几个耳光呢?

更多文章

  • 方孝孺:书呆子误国的典型案例,没有老师宋濂的一半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方孝孺到底蠢不蠢,方孝孺的有趣的故事,明初三杰宋濂刘基

    中国历史很长,也非常重视史学,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个副作用,那就是,但凡是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物,很多人看了史书之后,感觉这个人很一般,自己也可以,但实际上,这里面还差着十万八千路。这里面流毒最深的就是,把人中龙凤万中无一的事情,当做是自己也能做成的事,这其中文人心目中,姜太公诸葛亮就是

  • 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女人,还生了2个儿子,多年后让他悔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和陈友谅有多少儿子,陈友谅和朱元璋谁是兄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很多有突出作为的帝王,正是有了他们的出现,为我们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朱元璋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甚至可以说有一些落魄的放牛娃,到后来的一代帝王,可谓是一个传奇。虽说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为传奇,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不论有多优秀,他

  • 朱元璋想除掉沈万三,指着猪蹄问:这是啥菜?沈妙答3字化险为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某些时期,会有平民的财富胜过皇家的现象,这些人一般都是巨商富贾。沈万三就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财富使他获得成功的人生,却也使朱元璋对他动了杀心。朱元璋曾经指着猪蹄问他:这是啥菜。沈万三巧妙地用三个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传奇发家沈万三是元末清初的人士,他后来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了苏州地区乃至全

  •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有错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论起对错都是马后炮,朱元璋生前也不知道身后事,即使是知道了,估计他会先把朱棣实现解决了。后人看历史总会以成败来评论对错,其实哪有那么多对与错,且不知道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做过周全考虑的,只是人无法预料将来。最完美的太子朱标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虽然在1392年37岁就英年早逝,却也是历史上最过得舒坦的太

  • 三国第一谋士?要是再活十年,蜀汉历史都将被他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蜀汉名将和谋士,三国的蜀汉谋士有哪些,三国正史中真正的谋士

    这场战疫让曹操痛失爱将夏侯渊,并亲自前往了战争前线。在曹操知道了战争的所有经过之后,沉默了很久,对他的将领说道:以后我们多出来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究竟是谁让曹操吃了那么大的亏,并且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呢?法正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以前在蜀中和他的好朋友张松一起,是刘璋的部下。但是法正在刘璋手底下的时候,

  • 汉朝的外戚势力风光无两,怎么到了宋明竟没什么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的权力为什么会落到外戚手上,汉朝外戚势力排名,汉朝外戚为什么那么强大

    提起中国的外戚,很多人立马能想起两汉那些叱咤风云、驾驭皇权的各种国丈和国舅们,他们中的正面代表,文能运筹帷幄、安邦定国,武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威风一时无两;反面教材中废立天子的霍光、篡汉的王莽、毒死皇帝的梁冀,也都是气焰冲天,有着改天换地的胆量。然而,此处有一个突兀现象:两汉时期,好像是外戚政治生

  • 巨鹿之战项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最终反败为胜?项羽到底怎么赢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是怎么打败巨鹿,项羽为什么消灭巨鹿,项羽大战巨鹿完整版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所谓的破釜沉舟,确实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并不代表项羽随便把锅一砸,把船凿沉之后,楚军就能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了。这一战真正的关键,其实并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战场之外的事情。想要说清楚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当初陈胜吴广刚刚

  • 为什么汉武帝对外扩张会导致国力衰弱呢?唐,元,清,切不会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时期能横扫世界吗,汉武帝向西北扩张的事件,汉武帝身体巅峰时期

    为什么汉武帝对外扩张,会导致劳民伤财资源国力衰弱,那为什么,唐朝和蒙古元朝还有清朝前期,对外扩张都保特着强大的国力呢?对此我就来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汉朝初期经过了汉高祖刘邦和吕后还有,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的努力下,到了第四代就是汉武帝这一代达到顶峰汉武帝刚上台称帝的时候被很多人称作汉武世界汉武帝刘彻

  • 蜀汉灭亡,姜维需要负多大的责任?汉中防守战略,临敌应对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姜维该对蜀汉的灭亡负责吗,蜀汉灭亡时姜维怎么样呢,蜀汉姜维北伐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并不高,说他“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意思是说姜维才能不高,却极度渴望建功立业,多次北伐曹魏是穷兵黩武,搞得蜀汉国力衰弱、师老兵疲。对于如何评价姜维,小编曾有文章专门讨论,今天我们来聊聊蜀汉的灭亡姜维有没有责任?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诸葛亮并没有看错人,姜维

  • 蜀汉傲骨枪,虎女震蛮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天蓬!相信熟读三国的小伙伴一看标题,就知道天蓬想说的人物是谁了!他们就是?天蓬想向各位小伙伴推荐一个父女枪的变种,是由关羽、魏延、关银屏组成的。关羽与魏延在蜀国很相象,骨子里都透露着一股高傲,魏延与关羽两人的死因也是与他们的高傲有点分不开的关系。相传关银屏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回到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