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书法家沈度,被朱棣誉为:我朝羲之

明代书法家沈度,被朱棣誉为:我朝羲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576 更新时间:2023/12/9 12:49:01

王羲之、明成祖朱棣、馆阁体、沈度,这几个关键词中流量最小的可能就属沈度了,也不为一般人所知。但恰恰是他,被朱棣成为“我朝羲之”,而他的一手小楷也被后世认为是“馆阁体”的祖师爷。真不知是沈度成就了“馆阁体”,还是“馆阁体”成就了沈度。

沈度是谁?

沈度(1357-1434)一生仕途也算坎坷,朱元璋在位期间就曾中举文学,但因官场上的事情坐累被贬到云南。

后来直到明成祖朱棣上位后,因为喜欢书法,就下诏选举一些书法好的文人来翰林院工作。而且经过反复筛选,选出了二十八人专门学习二王的书法,而且提供内府收藏的古代名人法帖,供这些宫廷书家临习。

这时沈度因为一笔好字,而再次翻身进入翰林院,而且他的字还最受朱棣的宠爱。当时凡金版玉册等必命其书,名出诸士之右,最后升任为侍讲学士,官位显赫。明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

“太宗(成祖)征擅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羲之。”

沈度这个大明王朝的王羲之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朱棣之后,沈度仍然备受帝王的喜爱,在《续书史会要》中记载:

“仁宗万里之暇,留意翰墨,尝临《兰亭序帖》赐沈度,意法神韵,唐太宗不能过也。”

王世贞《艺苑卮言》记云:

“宣宗书出沈华亭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

到了明孝宗时,《续书史会要》称:

“孝宗皇帝酷爱沈度笔迹,日临百字以自课,又令左右内侍书之。”

由此可见,由于帝王的喜爱,沈度的书法一度在明朝前期百年不衰。就连晚明时期的一向轻狂的董其昌也免不了来蹭沈度的热度,董其昌以沈度为松江人而自豪的称:

“国朝书法,当以吾松沈民则为正始。”

“台阁体”、“馆阁体”的前世今生

有句老话叫“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为沈度的书法受到皇帝的喜欢,因此当时在翰林院上班的这些人以及内阁官僚、科举文人也都纷纷效仿沈度的楷书,就是为了博取帝王的喜悦,而开升迁之门。

明成祖朱棣当时主持了一件非常浩大的文化工程—《永乐大典》的编修,这项工程用了1300多人,全部是以小楷来书写,这项工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摹上都远超历朝。而沈度的小楷书风,正好适应这种文化工程的书写。

另外永乐大钟上的经文,有23万字的内容也是沈度所书。经过这些巨大的工程后,因为长期公式化书写,沈度的小楷也只能是方正、净洁、工稳了,已经毫无个人情愫及艺术感可言了。

帝王的喜爱,可以说是“台阁体”产生的原因之一,也带来了书法的繁荣。沈度书风的盛行,使得后世学子纷纷效仿,“台阁体”也成为了高考标准字,而且这种与科举考试的绑定,一绑就是五、六百年。

因此后世称这种科举考试和政府办公用的文字为“馆阁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对于馆阁体书法,历来争议很多,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一味地贬斥或褒扬馆阁体都有偏激之嫌。

馆阁体书法的点赞与差评

馆阁体书法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影响久远,它的存在就证明了它的价值。

因为这些点赞馆阁体:

馆阁体是一种规范化字体。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统治者从没有间断过对文字书法进行规范统一的努力。秦朝时李斯就为了“书同文”,受命秦始皇写了很多标准小篆的碑文。汉代有蔡邕写的《熹平石经》、唐朝有《开成石经》、北宋有《二体石经》、明代有《洪武正韵》、清代有《乾隆御顶石经》等等。

对书法普及推广的作用。馆阁体的底版是二王为宗,名门正派,大家闺秀,符合帝王的价值取向。加上科举制度的诱惑,因此馆阁体的热度十分巨大。再加上这种字体属于雅俗共赏,符合普通大众对什么的需求,因此引发了全民学书的热潮。因此在书法的普及和对民众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馆阁体发挥了正能量作用。

馆阁中有书法大家。明代的沈度、沈粲兄弟,后期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几位状元郎如翁同龢、陆润庠、刘春霖、黄自元、成亲王等人,全都是笔法精妙的书家,作品也各具特色,为艺林所推崇。

科举考试的公平。郑板桥的日常书法被认为是“卵石铺街”,康有为以“碑派”闻名。但是不管是谁,在科举考试时,全部要写这种方正平和的馆阁体。就是为了公平、公正。这样阅卷老师就无法通过笔迹鉴定来判断文章是谁写的了。

因为这些给馆阁体差评:

书法家对馆阁体的非议。“千人一面、一字万同、千篇一律”这些都是对馆阁体的差评,也切中了馆阁体的要害。这种程式化的字体,抹杀了人性,缺乏个性和风骨,伤害了自由书写的精神,艺术表现力匮乏。

形成了歪风邪气。馆阁体发展到清代后期,竟然科举考试看的不是能力,而是成了写字比赛,误导了很多读书人。文章写的再好,再有学问,如果卷面有一个字苟且,就会招来申斥。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就曾因不善写馆阁体而影响了仕途的升迁,进不了翰林,所以写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甚至是太医院的考试不看医法看楷法,当时就有笑谈:“太医院开方,但须字迹端正,虽药不对症,无妨也。”

馆阁体拖累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因为馆阁体的功利性,过于夸大它的实用性,而使得书法偏离了艺术轨道。结果是虽然全面学书,但是毫无生气:学《灵飞经》的失去了飘逸的美感,学颜真卿的失去了雄强的书风,学欧楷失其险峻。结果,活生生把书法写成了印刷体,拖累了书法艺术的进步。

世间任何一样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馆阁体书法也是这样,有功有过,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缺乏个性的东西是不完美的。但我们也要警惕以批判馆阁体为由,以弘扬个性为风气而借机兜售的“丑书、怪体”。

标签: 沈度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根被遗忘的脊梁!历史上墨家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墨家,历史解密

    曾经有一群人,他们信奉的学说足以与儒家相抗衡,搞得儒家传承人孟子相当紧张,对他们的学说进行了无情的攻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一流派几乎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连学识渊博的司马迁对还原那段历史也表示无能为力,仅仅用了24个字为它的创始人留下难得的记录。这群人属于墨家,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团体。创始人

  • 在古代六部指的是什么?职责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省六部制,唐朝,历史解密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六部”开始成为朝廷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朝廷运转的最重要执行部门。那么“六部”都有多少官员呢?唐朝的“六部二十四司”虽然唐朝后“三省六部制”的整体框架得以保留,但各部官员却有所

  • 为什么说明末清初盛产历史谎言?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谎言,明朝,历史解密

    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流传已久的谎言,这些谎言大部分都是根据野史进行编纂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最为人熟悉的就是焚书坑儒,这一点被汉朝史官所诟病,同时这一点对秦始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在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被曲解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将民间的书籍烧毁,可是秦朝官方的书籍是没有烧毁的,同时这些书籍得以流

  • 清朝皇帝为什么狂翻后宫妃子的牌子 其实他们是被逼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皇帝,历史解密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还有曾经热播的 《甄嬛传》,清朝后宫里面的皇后和嫔妃个个美若天仙,千娇百媚,皇上每天晚上都可以狂翻牌子,想和谁“滚床单”都可以。让人感觉当清朝的皇帝好幸福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当皇帝的要维护政权,在选择皇后和贵妃时,首先要以政治联姻为目的的。特别满清

  • 史上最强套路:管仲这小人用一件衣服就将鲁国消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管仲,历史解密

    如果我说不用费一兵一卒,就能够灭掉一个国家。你们信吗?这怎么可能?不用一兵一卒,就能灭亡一个国家?吹吧?这可不是吹,确有其事。《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么如何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子兵法》已经给了答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上四策便是战争的精髓。

  • 战国时期韩国的实力如何?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国,战国,历史解密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建立之战,指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一统天下的战争。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掌握了秦国大军。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

  • 揭秘:西周和东汉虎贲军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虎贲军,夏朝,历史解密

    虎贲军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只禁卫军,它发源于周代,后世还成了精锐部队的代名词。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叫虎贲的禁卫军都是擎天一柱,和西周的虎贲军比起啦东汉的虎贲军打仗、做人的差距就大多了。西周虎贲军的成名作是牧野之战,在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发起试探性攻击后,三千虎贲军如同奔驰的猛虎一样冲

  • 父亲经商欠下巨债,儿子问其要了400块,三天就还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一清,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神童很多,比如十二岁当宰相的甘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勃、李贺,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神童。神童历朝历代都有,明朝自然也有,明朝神童我们知道的有杨一清、储巏。杨一清从小就是个“奇童”聪颖好学,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博览群书,通读了四书五经,凡经史百家,典章文献无所不看。7岁的时候就能一气呵成写

  • 古代国师和太师相比 谁的权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国师,太师,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国师和太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国师和太师有什么差别?两者是什么官职?掌握实权的人是谁?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朝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 汉朝时期的马蹄金到底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海昏侯墓中会出现这种东西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马蹄金,历史解密

    汉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国,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当然我们今天提到的马蹄金也是出自汉朝。近年来,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引起了学界很大的反响当中出土的物件更是让人们惊叹不已。一个仅在位27天的海昏侯墓葬里居然有世间罕见的珍宝。其中出土的一种叫马蹄金的物件,在汉代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马蹄金外形是椭圆或圆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