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在西市,清朝在菜市口,古代到底是如何处置死囚的你知道吗?

明朝在西市,清朝在菜市口,古代到底是如何处置死囚的你知道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137 更新时间:2023/12/17 14:48:41

(午门正面照)

秋后问斩,推出午门,菜市口斩首。古代的刑法处置到底怎样安排?

据《明会典》这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大家知道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曾不止一次的对大臣说:“我们的行为是奉天而为,是顺应天意的。” 因此,当时出现了不少带有“奉天”字样的皇室建筑。

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定为洪武。朱元璋称帝之后,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而这个午门,却非大家通常所理解的大宫城之门,而仅仅是皇城的门。另外,中国历史上,“午门”一词的出现,基本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差不多十年之后,朱元璋又在南京修建内宫,彼时,他把所谓的阀门改为“午门”,这个“午门”便是正儿八经皇宫里头的门,而且是皇宫的正门,(紫禁城的正门叫做午门)。这也是我们约定俗成经常称呼的“午门”之由来。而且朱棣当朝之后也是萧规曹随,一切仿照父皇的制建,由此,午门之概念便一直沿用了下来。

(午门背侧面照片)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中国古人极其讲究阴阳平衡。万事万物都透露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相生相克,月有阴晴圆缺之道理。这些物相景宜的道理既包含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亦涵盖了古人探索宇宙奥妙的哲学思想。人来自于自然,只能顺应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此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深含哲理。

因此,中国古人在为人做事以及平时的交际生活当中,都讲究阴阳平衡之关系。喜欢易经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最后研究琢磨易学时,此人不问吉凶只论阴阳,那边是入门得道了,这便是窥中之法。

由此我们也联想到,古代的犯人在行刑时,为何常有“秋后问斩”、“午时三刻”等概念。“秋后问斩”一词来源较早,汉代往前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常常有“秋冬行刑”之规定,一般死囚的处刑日期便会定在霜降至冬至之前,霜降也就是快到农历的十月份了,这个时候,气候萧索,周遭物相也呈现出一片肃杀寂寥之感,此时惩杀犯人,较一年四季之时令,则最为合理。

而“午时三刻”的道理也基本如是。午时三刻之时,阴衰阳盛,因为死属阴、活属阳,活人要把死人克制在午时三刻这个时候,而且此时太阳当顶,阳光几乎直射而下,光照最强,阳盛达到了每天的最高值,阴则最衰。还有一种说法是,午时三刻差不多是中午十二点,因为古人的一刻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4.4分,也就是接近15分钟,午时三刻换算下来差不多是现在的中午11:44分左右,这个时间点,阳气最盛最旺,阴气最衰,而且站在太阳底下,囚犯的影子最短,此时的人也被太阳晒得处于“伏枕”的混沌状态,亦有即眠之势,引刀一快,兴许还会减少犯人的痛苦。因此古人觉得“午时三刻”行刑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惩杀犯人所产生的阴气。

(古代囚犯影视剧照)

而在唐朝之后,对犯人案刑的审核就变得极为为严格,审批手续也甚是繁冗,一般要经过几审,最后到达中央最高处再予以“终审”,而且死罪是经过多次复奏之后,再由皇帝本人亲自划笔勾决,才能予以执行。

而且大家要知道,中国在宋朝之前,是君臣共治天下,并非一言堂,这种治国氛围其实最好,大臣和皇帝可以在朝堂之上开玩笑,插科打诨有时候都没关系。而且在君臣共治天下的时代,甭说皇帝随随便便杀大臣了,皇帝连随随便便骂大臣都不行(当然除了痞子刘邦那样的哥们)。李世民当年被魏征气得半死,也只能回去之后一个人在自己的书房里发牢骚,嘴里还不听念叨着什么“魏驴,朕要亲手宰了你之类的”话!当面,即便他再生气,也只能拂袖离去,绝不能随便打骂大臣。

可惜的是,元朝之后,特别到了明清两代,完全成了一言堂。皇帝开心了奖赏,不开心便大开杀戒,明武宗一生气,直接叫人杖击了一百多人,其中11人被活活打死,尔后的世宗亦是如出一辙,在午门活生生的打死了17位大臣。

(杖刑示意图)

不像在宋朝,皇帝哪能随便说骂就骂、说打就打,宋朝有位皇帝直接拍案一声,叹息道:“难道我连想杀个人都杀不得吗”,最后哪人还是没有被杀。

因此,“午门斩首”的说法纯粹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多半是来自民间老百姓的以讹传讹,大家听了明朝“武世二帝”在午门杖击致死那些大臣的遭遇,遂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罢了。要知道,能在午门杖击的官员,都是官做得比较大的,小官你想被杖击,还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因为戊戌六君子,大家熟悉了“菜市口”这个地方,其实菜市口这个地儿,在中国古代,很多城市都有。但需要知道的是,在菜市口行刑斩杀的犯人,一般都是官做的比较小的,或者是市井罪犯,又或者是不小心犯了罪的贫苦百姓。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菜市口斩杀犯人时,老百姓可以围观,亦可往罪犯身上泼脏水、扔烂菜叶子,丢一些垃圾,至于电视剧里头演的往罪犯身上扔鸡蛋,则是极其少见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鸡蛋很贵,没有老百姓会舍得扔。

另外,行刑犯人的刀亦有讲究。罪轻的用快刀,一刀下去,人头落地,尽量让罪犯减轻痛苦;官做得大而且犯罪很严重的,就要用钝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半开刃的那种,这种刀在行刑时,刽子手还会故意不使出太大的力气,而且分别砍几刀,甚至数十刀之后罪犯才被砍死,这就等同于当着老百姓的面,告诫这群当官的,为官一定要清正廉洁,不要胡乱贪污,更不能坑害百姓,否则被杀头不说,死之前还要备受一番折磨。

(满清时期的刽子手照片)

因此,明朝的“廷杖”,是因为大臣触犯了逆鳞之罪,才被责罚的,这是以儆效尤的作用,只是被大明的“武世二帝”表现得过度了,出现了把大臣杖击而死的现象,遂有了“推出午门斩首”之传言。实际在明朝,重大官员犯罪会在“午门会审”,几层手续严批之后再予以定夺,如若最终被判定为死刑,则有指定的地点予以实施,一般是在西四牌楼执行,即:西市待命。而清朝则由西市挪到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彼时,囚犯也是自东向西排列好,刽子手也是按照顺序,逐次执行。

因此,古代对于罪犯的惩戒以及斩杀都是有规矩的,在古人眼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天意,天人合一,不能与大自然相违背,更不能逆天而行。因此看完我的这篇拙文,想必大家对所谓的“秋后问斩”、“推出午门斩首”、“菜市口斩首”等词语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更多文章

  • 宋朝军事羸弱备受欺负,国土不断减少,为何百姓富得流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的军事力量很弱,连西夏这种兵力薄弱的国家都打不过,所以被外族侵入,一般都以守为主,很少反攻,所以很多国土就被别的民族抢夺去,甚至还有两位皇帝被抓去做了俘虏。这样一个国家,按理说,即便不是民不聊生,也不会富庶到哪儿去。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特别发达。宋朝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农业

  • 宋高宗赵构禅让之后,大宋立即为岳飞平反,当时赵构为何会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并且在之后,虽然都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但是赵构却一直不给岳飞平反,其实这也是所有君王的特点,他们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岳飞的案子也就一直没能平反。但是赵构却找了一个好的继承人,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历史上的宋孝宗。宋孝宗在即位后很快就给让岳飞沉冤得雪了。宋高宗赵构禅让之后,大

  • 宋江时期的帝王,任用小人,最终导致王国沦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真实宋江,宋江最重要的经历,刘备和宋江都是小人

    宋微宗自幼就生活在皇族之家,他却其他富二代一样,从小就习惯了娇生惯养,因此宋微宗一直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从来就是碌碌无为。本来宋微宗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上一任皇帝宋神宗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但是神宗皇帝因为年纪尚浅,所以没有留下子嗣,当时的向皇后无奈主持大局,在朝臣的推荐

  • 宋江一心招安究竟为何,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为什么想招安,宋江招安的故事概括50字以内,老梁讲宋江招安完整版

    这样看来,如果得不到国家的支持,那自己占个山头自给自足这件事就不太靠谱了。因此,宋江最后做了招安这个决定。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他做这个决定的一些原因。首先,咱们从宋江的个人情况来看,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宋江并不是个野蛮人,宋江不说饱读诗书,但也能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人,宋江自然是看不起

  • 宋朝重文轻武,却坚持300年才灭亡,和一祖训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有多重文轻武,宋朝实施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宋朝何时开始重文轻武

    我们都是知道,赵匡胤在一个战乱年代出生,在他一步步的从一个平民走到了皇帝位置上,他见过很多的百姓都是因为战乱深受痛苦,所以下决心改变这个事实,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江山稳固,让百姓不用受到战乱之苦呢?赵匡胤决定削除武将的地位,在另一方面大大的提高文人的地位。这各政策在当时使得大宋的文人大受鼓舞,人们

  • 宋朝宰相王安石,力排众人实行变法,结果却是不如人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安石变法对宋朝有什么影响,宋朝为啥会发生王安石变法,宋朝王安石变法过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出生于江西省,父亲是军队的一个判官,所以王安石也算是个官二代。他从小便非常的聪明,非常喜欢读书,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等他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就跟着他的父亲到处体验民情,那时候他写的文章就已经非常的好了。再大一点的时候跟着他的父亲去京城,由于他写的文章特别好,引得京城的一些文豪都

  • 宋朝边境战事连连,被夷狄起兵打得毫无反击之力,宋朝文臣泛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的战争史,宋朝对外战争有多严重,宋朝时期的对外战争

    太祖、太宗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尽收兵权,守内虚外,留下了一支精悍的禁军屯居京师充任赵氏皇族的保镖。这支军队的数量必然要与驻防边境的军队相匹配,这样,随着对辽、夏用兵,军队总额日渐庞大,真宗朝达到431000人,已比太祖时增加了一倍;仁宗时增至826000人,又比真宗朝多了近一倍,再加上4

  • 宋朝军事不及唐、明,为何寿命超过两朝?赵匡胤一句话起了大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能在领土面积、军事力量不及唐、元、明、清的情况下,创造了寿命超过三百年的奇迹,原因是非常多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留下的一句誓言。明代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曾在他的《日知录》里,这样评价这句话:是“汉唐之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余年”。意思是这一优点连汉、唐都比不了,所

  • 世人常把刘邦朱元璋并提,不仅仅因为两人都是寒门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和朱元璋有哪些相似之处,刘邦和朱元璋谁是真草根出身,朱元璋和刘邦谁的贡献大

    的确,刘、朱二人没像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欺他孤儿寡母,狐媚以取天下,其正义性与光明正大,不言而喻,称得上光明磊落。但光明磊落的刘邦和光明磊落的朱元璋却又差别明显,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能容,朱元璋雄才大略,多疑、嗜杀。朱之狠毒残忍,别说是仁而爱人的刘邦,就是剽悍猾贼的项羽,乃至残忍刻毒的吕雉,都实难望

  • 他是郭子仪的后裔,成吉思汗的心腹,元朝的一员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郭子仪后代给元朝卖命,郭子仪后代谁是元朝大将,郭子仪与成吉思汗

    郭宝玉原本是金国的大将,他从小就擅长武艺,并且骑马射箭样样在行。金国末年,蒙古的成吉思汗对中原地区已经是虎视眈眈,因此蒙古大军联合南宋攻打了金国,而金国大将郭宝玉也授命出战蒙古大军。因为金国与蒙宋联军势力相差太悬殊了,因此不久金国就被蒙古大军吞并,而郭宝玉也在战场上战败被俘。郭宝玉是亡国之将本来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