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大秦帝国因商鞅而崛起,也因商鞅而灭亡

商鞅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大秦帝国因商鞅而崛起,也因商鞅而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106 更新时间:2024/1/20 20:45:34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他之所以离开卫国,是因为即便是他是卫国国君的儿子,但却是庶出,是姬妾所生。

诸侯卫国原本就是个巴掌大一点的小诸侯,所以庶出的商鞅自然难以在卫国有所发展,所以他来到了相对而言较为强大的魏国。

商鞅在魏国地位很低,只是相国府中的一个幕僚,想要在魏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也很困难,唯一的指望就是相国大人能拉自己一把,让自己能进入魏惠王的眼帘。

公元前361年,商鞅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机会。

年迈的公叔座相国大人病危,魏惠王前来府中探视并征询公叔座接班人方面的意见。

公叔座身居高位良久,老谋深算,临死前给出了最中肯的建言:建议用相国商鞅,如果万一不愿意用,那么最好杀掉,别让他去了其他诸侯,那会是魏国的不幸。

等魏惠王前脚离开,老谋深算的公叔座立即找来商鞅,告诉他:“我已经向魏惠王举荐了你,根据他的神情来判断,他是不会启用你的,你趁早离开,否则了能会被抓被杀。”

商鞅很从容淡定地告诉公叔座:“你想多了,他既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言启用我,那么自然就不会听从你的建言抓我杀我。”

商鞅就是商鞅,判断非常准确,魏惠王没有启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而是嘲笑临终的公叔座是老糊涂了,竟然将一个毛头小子推荐给魏国接任相国职位。

2.跳槽,并成功搞定秦王

魏国是待不下去了,必须另谋高就,商鞅将目标锁定为日益强大的诸侯秦国。

为了加盟秦国这一目的,商鞅首先搞定了一个人,这人就是秦孝公的宠臣蓝太监,简称蓝监,搞定的方法非常简单,给足好处,给予承诺。

在蓝监的帮助下,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先后采用了“帝道”、“王道”、“霸道”、“富国强兵之道”四个不同的视角来跟秦孝公面谈。

第一次,商鞅采用帝道游说秦孝公。

所谓的帝道,也就是、舜、禹禅让的那一套,秦孝公几乎是耐着性子才听完的,然后通过景监告诉商鞅:这人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在蓝监的帮助下,商鞅取得了第二面试的机会。

第二次,商鞅采用了儒家孔孟的那一套来游说秦孝公。

秦孝公依然不能接受,并且再次通过景监对商鞅提出了批评。

在第三复试的时候,商鞅加快了节奏,直接以春秋五霸为案例,阐明了他的观点和理念,这一次秦孝公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依然没有首肯,也没有给予商鞅任何承诺。

但是,至此,商鞅已经明白秦孝公想要什么了,他决定在接下来的第四次面试时和盘托出他为秦孝公量身定制的一套方案。

商鞅最终打动秦孝公的方案可以归纳总结为六个字:富国强兵之道。

商鞅所建言的“富国强兵之道”到底是什么,我们稍后再谈,现在我们必须对商鞅如何搞定秦孝公作必要的总结。

其实,在搞定秦孝公这件事方面,商鞅已经采取了深层次的谋略,这种谋略具体表现为:透过交谈和沟通,收集秦国的现状与秦孝公的想法;在摸透了对方的想法之后,使出必杀绝技,令对方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

仅从这件事,我们就能发现商鞅是一个有才之人,但是绝非是一个简单、单纯、固执的人,而是一个处心积虑,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从商鞅入秦方式的这一历史细节来看,他悲剧的命运在他踏上秦的领地这一刻就注定了。

商鞅这样的人时刻会令人提心吊胆,待在商鞅身边,就像行走在一堆烈火边缘,必须时刻谨慎,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烈焰吞噬……

3.商鞅变法

如果你真的很想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那么既不要去查阅《史记》或《资治通鉴》而应该直接读《商君书》也被称之为《商子》。

如果你嫌弃通读《商君书》太费劲,那么煮史问道现在就给你归纳出《商君书》的核心观点,以及商鞅思想逻辑链,现总结如下:

商鞅的核心理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是商鞅思想的精髓部分,看起来一点毛病也没。

但是,商鞅将“实干”定义为两件事:务农,对其他诸侯开战,除却这两件之外其余的都是被定义为瞎折腾。

在商鞅看来,那些放弃务农而去经商的,而去从事手工业的,都是瞎折腾。这些人之所以去经商,之所以去从事手艺活,那都是为了逃避耕种,都是逃避上战场去对其他诸侯作战。

而商鞅的所定义的“空谈”则更不靠谱。

在商鞅看来那些靠研读一点《诗》、《书》然后就去谋求官职,或者是靠这些儒家学说而去追随其他诸侯,这些都是空谈,他们只会高谈阔论,而且还衣食无忧,这简直就是一种天大的笑话。

那么该如何才能让秦国的子民都自觉地放弃“空谈”,放弃经商,放弃手工业而一门心思地专注于务农耕种和对诸侯作战这两件上来呢?

让秦国子民所有的赏赐,俸禄,官职,爵位只来源于农耕和对外作战,不留出任何其他出口,尤其是对于那些读书人,更应该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让秦国的子民都走上这条道呢?

秦国得有自己的律法嘛,秦国的法令需要狠一点,再狠一点嘛,不听话就处罚,不听话就动刑,或者直接处死,而且不是处罚或处死一个,搞个连坐,大家一起罚,一起处死。

这一招看起来是法令,实则是定向设计秦国子民的通道:你们只有老实种田,卖力作战一条路,不往这条路上走,你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此一来,商鞅变法的两端就非常鲜明:赏——只能来自务农种田和对其他诸侯作战;罚——你不往被赏赐这条路上走,那么就等着你的就罚或杀;与此同时,诸侯秦的朝廷还欢迎你揭秘举报,举报有奖,不举报也要罚。

看见没有,这种定向设计的通道太强大了,人性的弱点在这一强悍的体系之下会释放出万丈光芒。

于是,在这种万丈光芒之下,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一跃成为了秦国的领政大臣之首。

剩下的事情就是执行秦律了。

在执行力方面,商鞅堪称是历史标杆,后世人臣没人能与之匹敌了。

在新法推行的第一年,为了立威,商鞅组织了一场大的集中行刑的场面,在渭水河畔一起杀了七百多人,而这些人大部分所犯下的罪行就是私斗。

毫无疑问,这一场集中杀人,只为立威:为新法立威,同时也为自己左庶长的职位立威。

仅这样还不够,秦孝公所立的太子也在这个时候犯法了。

太子在旧势力的影响或唆使之下,而杀了一个押运纳贡的农民。

面对太子犯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执法了,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字,以代太子受刑。而太子本人则被秦孝公给流放至民间。

秦孝公之所以要将太子流放至民间,一方面是让其避开商鞅锋利的刀剑;另一方面则是去民间实地了解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法。

秦孝公看起来是支持了商鞅,实则是保护了太子,同时也保护了秦律。

当被流放的太子亲眼目睹秦国巨大的变化之后,将他待他执掌秦国时,无论他对商鞅有多么怨恨,都不会废弃秦律,但是却因为老师受刑,自己被流放而愈发仇恨商鞅。

4.走向巅峰的商鞅

在商鞅的变法之下,秦国果然日益走向强大,商鞅也因为变法之功而晋升为大良造,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积攒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商鞅决定按下战争的引擎,开始武力扩张。

商鞅将对外第一战的对象锁定为魏国。商鞅之所以将诸侯魏国确定为第一个目标,是有逻辑的:

第一、秦孝公非常钦佩先祖秦穆公,而秦穆公时代,黄河边上的河西之地曾经是秦的领地,而现在在魏国手里,商鞅试图用武力替秦孝公实现收复河西之地的梦想。

第二、商鞅曾经在魏国作为公叔座的幕僚工作过多年,对魏国非常熟悉,打起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还利于有针对性地玩几把阴招。

第三、吃柿子捡软的捏,此时的魏国刚刚在马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不仅太子俘,而且连统帅庞涓也被同门师兄弟孙膑所射杀。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统帅,于公元前342年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也没有畏缩,而是派公子卬领兵迎击。

公子卬,是魏惠王的弟弟,同时还是公叔座的学生,而当初商鞅是公叔座的秘书,所以公子卬和商鞅曾经是很要好的朋友。

如今,这对友人将在战场上对阵。

就在秦魏两军对峙准备大战之际,商鞅却突然放慢了节奏,命人给好友公子卬送去了一封信。

商鞅在信中写道:想当年,我商鞅与公子相处还是非常愉悦的,但如今咱俩却成了敌人,两军对垒准备战斗,我实在不忍心看见这种局面,如果公子你愿意,那么我们可以订下盟约,放下兵器,端起酒杯,签个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之后各自撤并回去交差。

过于年轻的公子卬竟然相信了商鞅,勒马放下了兵器,参加了会盟,端起了酒杯准备跟故人好好喝一杯叙叙旧。

但是,当魏公子端起酒杯那一刻,商鞅却突然翻脸,魏公子就这样成了俘虏,魏军也遭到了突然袭击。

魏军大败,公子卬也算是送了友人商鞅一份厚礼,他成为了商鞅的战利品被押解至秦国,成为了秦国的阶下囚。

再一次战败的魏惠王终于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向秦国求和,并主动提出割让河西地给秦国,换回了人质公子卬。

想必此时此刻,魏惠王一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后悔当年没有采纳公叔座的建言杀了商鞅,否则哪有今天的屈辱。

胜利者商鞅再一次受到了秦孝公的嘉奖,秦孝公将商地的十五座城邑封给商鞅,同时封商鞅为商君。

商鞅在秦国的仕途走到了顶点,对于他而言,没有平路可走,剩下的道路如果不是继续向上,就会是跌入万丈深渊。

5.商鞅的悲剧

对于任何人来说,最大的悲剧不在于即将发生的悲剧,而在于就在悲剧发生的前夕,当事人还自我感觉非常好。

非常聪明的商鞅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竟然一点也不聪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一条死路。

就在商鞅处于巅峰状态之际,商鞅的心腹幕僚孟兰皋或许是意识到了一些危险,于是给商鞅介绍了一位友人:赵良。

商鞅见到赵良的时候,还在自我陶醉,将自己与秦穆公时期的著名谋臣百里奚作比较。

赵良原本就是前来规劝商鞅隐退的,既然商鞅提到了百里奚,那么赵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赵良告诉商鞅:

百里奚出任秦相六七年,在武功方面讨伐过郑国,还出兵救过楚国,在诸侯外交方面三次协助秦穆公拥立晋国的国君,为秦国赢得良好的信誉以及来自晋国的帮扶。

此外,百里奚在秦国推行的是德化,而非残暴严酷的秦律。

最后,你应该注意到,百里奚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秦国,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大队的侍卫。

所以,当百里奚去世的时候,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小孩子连儿歌或童谣也不唱了。

但是,你看看你,来到秦国的时候是靠秦孝公所宠信的太监所介绍的,如今发达了,出门后边跟着数十辆豪华大马车,全副武装的侍卫都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赵良最后劝说商鞅,将秦孝公所封给他的十五座城邑交还秦国,劝说秦王改变目前这种读书人普遍归隐的现状,然后自己藏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以求自保。

但是商鞅没有采纳赵良的建议,他甚至从不曾考虑过这些。

公元前338年,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因为这一年他所仰仗的秦孝公崩,曾经被流放至乡下的太子即位了,这便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即位之后,商鞅势必没有活路,这倒不是商鞅曾经得罪过太子,而是太子想要站稳脚跟,继续要借用商鞅的项上人头。

首先,商鞅曾经得罪了秦国王室中除了秦孝公之外的所有人,而这些人都希望弄死商鞅。惠文王想要坐稳秦王之位,首选需要拉拢的就是王室势力,所以他需要杀了商鞅,用商鞅的人头来拉拢王室。

其次,商鞅一支独大,而且已经在咸阳宫中大了十多年了,如今势力过于庞大,而且还居功至伟,所以他必须去死,惠文王需要用他的人头来强化自己的形象。

再次,秦国子民也喜欢这个人,残酷的秦律只是让秦人臣服了,而非心悦诚服,所以杀商鞅也符合民望。

最后,杀商鞅是秦王对王室,对贵族,对秦国子民的一种妥协,杀了这个对秦国有恩之人,只是为了给大家出一口恶气;但是,杀了他之后,你们也必须妥协,必须继续支持无执行商鞅的那一套新法,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于是商鞅就扣上了“造反”的帽子,被执行了车裂大刑,同时举家被杀。

关于商鞅被车裂一事,司马迁给了四个非常精准的字“秦人不怜”【对于商鞅之死,秦人没有怜悯之情】。

7.最后,让我们总结两件事:

① 商鞅为什么成功了?商鞅为什么悲剧了?

② 秦国为什么因为商鞅变法而成功了?为什么因为商鞅变法而亡国了?

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变法成功,那是因为秦孝公时代在变法之前,秦国依然非常薄弱,然后他恰逢秦孝公这么一位奋发图强的国君,于是商鞅变法具备了根基。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跟秦国尚未完全被中原文化所渗透也不无关系,那时候的秦依然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儒家在秦国的根基很浅。

商鞅变法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商鞅有着超强的执行力,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

商鞅之所以悲剧,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当我们放低视角,用人品和行事方式来解读商鞅时,我们也能发现他必死无疑,因为满天下处于秦孝公之外,其他人几乎都被他得罪了。

秦国能借助商鞅变法崛起的核心要因在于,自秦孝公之后的历代君王都没有废黜商鞅所制定的秦律,所以诸侯秦在“历史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秦帝国之所以会迅速灭亡,那是因为商鞅变法所造就的社会文化难以出现忠贞不渝的大才。而没有大才,只有注重短期利益的秦国官僚体系虽然可以吞下六国,但是却消化不了六国,于是在商鞅所主导的那一套之下,一切都会灰飞烟灭。

读史,能让我们看清历史风云人物的同时也看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读史明智,让我们一起读史,一起明智。

更多文章

  • 湖南出土一枚竹简,上面记载20个字,专家:刘备故意不救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沙出土三国竹简刘备不救关羽,考古发现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关羽墓竹简

    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虽然《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有很多时候都是在“艺术化”的改造历史,但是刘关张在历史上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的故事,但刘备很早 就与二人结识,并且三分一起征讨黄巾军,一起鞭打督邮,可以说与结义兄弟没什么区别了。然而,关羽在当时的历史评价并不是很

  • 一生被誉为“忠臣君子”,号称孙权克星、司马懿“催命符”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懿和孙权谁的武功高,孙权评价司马懿,司马懿是如何评价孙权的

    更有西周开国元勋周公姬旦,他本是周武王姬发同母四弟,为了扶周灭纣,他手持金斧扈从在武王身边,一路杀进殷商首府朝歌,斩下纣王之首,悬于白旗之下,从而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基业。而其子姬伯禽被封鲁侯,本是开国以来第一大诸侯,却是“子不类父”,做事拖拖拉拉,婆婆妈妈,到曲阜封地之后,竟不像齐太公那样诛逆立

  • 她是最爱刘邦的女子,无欲无求,儿子也是如此性情,才保住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一生娶了多少老婆,爱江山更爱美人刘邦,刘邦

    在后人看来,刘邦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便是吕后和戚夫人。事实上也是如此,然而如果说到谁是最爱刘邦的,她们肯定算不上。戚夫人自不待说,她来到刘邦身边时,刘邦已经贵为汉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戚夫人为刘邦生下了刘如意之后,更是天天哭泣,就是逼着刘邦表态,将刘如意立为太子,为的还是母子的前途。在刘邦没有发迹的

  • 他的名字很狂,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七十多座城池,却因韩信被煮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邦杀韩信全过程,刘邦张良萧何韩信故事,刘邦斩韩信的历史故事

    汉王刘邦麾下奇才无数,谋略有张良,武将有韩信,但要论口才之能,游说之力,就不得不提郦生了。“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县中皆谓之狂生”。郦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原名叫郦食其,那为啥《史记》中以郦生来命篇名呢?其实郦食其之所以被称之为郦生,就是和他性格有关。郦食其家里非常穷,古代

  • 刘备病死白帝城那一刻,整个魏国都在欢呼,唯有一人流下了眼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死于白帝城,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呆在白帝城,刘备退出白帝城原因

    三人你来我往平分了中国的天下,成就历史上著名的“三国鼎立”之势。他们手底下的能人武将更是众多,在他们身上也展现出了什么叫君臣忠义。刘备的仁德也是他人愿意追随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至于他死后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其中还有一个曹魏的大臣,他叫黄权。因曾经追随过刘备而深感他的仁义美名。力荐刘璋黄权是巴西郡阆

  • 诸葛亮增添灶台大摆酒席,为何司马懿却死活不肯领情赴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懿气死诸葛亮视频,司马懿女装吸引诸葛亮,诸葛亮跟司马懿斗阵超长视频

    两军一阵较量,魏军虽然人多,却不敌蜀军精锐强健,更兼阵法森严,不久便被蜀军击退而逃。可魏军统帅曹真百般不甘,不听司马懿劝告,苦苦与诸葛亮缠斗,屡战屡败,损兵折将,颜面尽丧,不想一病不起,不久又得到诸葛亮亲笔书信一封,展开一看尽是羞辱之词,曹真悲恨交加,病情更重,居然就这样被诸葛亮一纸文书给活活气死了

  • 诸葛亮在世时,曹叡、司马懿为何每逢“处暑”时节就心惊肉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原来这与蜀汉丞相诸葛亮连年伐魏颇有渊源,《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北伐,实际总计有五次,五次出兵也并非像《三国演义》中讲的那样“六出祁山”,他每次出兵也是多方位,多路线的。善于用兵的诸葛亮每次出征,都让强大蜀国数倍的魏国上下惊慌失措,鸡犬不宁。也就难怪魏明帝在位时会有如此焦躁不安的情绪。然而魏国“畏蜀”

  • 为何很多人怀疑王莽是穿越者?看他夫人平时穿的啥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吗,王莽穿越史,正史怎么评价王莽

    而他被怀疑是穿越者的原因是在考古学家开采他的坟墓时,从他皇后的陪葬物中发现了和近代百褶裙一样的裙子,这令考古学家十分震惊,便开始研究他究竟是否是穿越者,他就是新朝的皇帝—王莽。出生显贵,平步青云王莽出生在公元25年河北省大名县,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而贵为皇亲国戚的

  • 轻看霍去病,力战“小霸王”,匡扶六代天子,功盖三朝帝王的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代帝王对霍去病评价,史书上对霍去病的评价,千古名将霍去病武力值

    对于真人史实而言,这实在太过荒诞离奇!今天小编且不说万世崇仰的诸葛丞相,生平究竟如何,却要讲一个和诸葛丞相本无牵扯,反被《演义》强行“加戏”,并篡改人物结局的三国牛人。这位牛人其实就是大家从《三国演义》中都熟悉的王朗王司徒,一提“王朗”先生的名号,恐怕大伙也都会想到“诸葛亮到底有没有骂死王司徒”这一

  • 汉朝困于地产“泡沫”太大,晋朝亡于“移民”政策太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朝,汉代的房子现在还有吗,汉朝灭亡被晋朝取代

    到文景时期,同姓诸侯又盘踞坐大,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权,眼看就要走上东周列国的纷乱老路,景帝、武帝强行削藩,将天下土地统归国有,进一步巩固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然而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消除北方宿敌匈奴的威胁,武帝以武立国,以武论功,使得大片土地成为官僚和豪强的采邑。宣帝之后,中央王权对地方控制力减弱,人